查看原文
其他

港真留学 │ 退出国际排名,跟随「国家主旋律」的香港高校还吸引你吗?

港真菌 港真生活 2024-01-13


5月初,内地知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引起广泛讨论。有批评指中国要与世界脱钩,也有分析认为此为确立「中国知识体系自主性」之举。



将此议题置于香港,向来对大学国际化趋之若鹜的香港,在跟随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方针之前,香港高校的教育更要思考什么问题呢?


现时香港的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学国际排名有太多流弊,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敢怒不敢言。」香港恒生大学的校长何顺文这样理解。


世界大学排名的国际指标

向来为留学生津津乐道的两大国际排名机构:英国的「THE世界大学排名」和「QS世界大学排名」相信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


THE主要参考五大指标,包括教学(30%)、研究(30%)、论文引用(30%)、国际化(7.5%)、知识转移(2.5%)。


QS则采用六个指标,包括学术声誉(40%)、论文引用率(20%)、师生比(20%)、雇主评价(10%)、国际学院占比(5%)、国际学生占比(5%)。



乍看之下,这些评分指标各有道理,而实际上至少有三大不足。


第一,在准则的代表性方面,比较侧重「研究」而轻视「教学」,并且以国际期刊引用论文作为重要指标,例如THE和「研究」相关的指标总计占比达到62.5%——可以说,排名较能反映「研究水平」,而非「教育质素」。


第二,在数据的科学性方面,两者都相当倚重问卷收集数据,例如THE会就「教学」和「研究」下设的「品质声誉」和「研究声誉」进行民调,比重合共超过33%,而QS也会就「学术声誉」和「雇主评价」邀请数以万计的学者和雇主打分,两项评分共占50%——可是,两大机构都没有就有关指标作出明确解说,更加没有提供客观标准,恐怕难以确保评分可以摒弃印象或偏见,令本身已经流于主观的评选的科学性存疑。



第三,在机构的客观性方面,THE和QS都是商业机构,而QS更是自2012年开始,提供4.1万美元(约32万港元)的星级评核服务,院校可以借此获得一至超五星的评级机会,包括审核服务及于网页搜寻界面增设「QS星级档案」,前几年有报道指本港的城市大学和浸会大学均有使用。难怪不少学者批评,评级与院校质素没有直接关系,但院校仍然将评审学术成就和定义卓越教育的责任拱手相让给牟利组织,任由对方予取予求。



除此之外,在世界大学国际排名的竞逐中,往往还导致为了追求「国际化」而抹杀「本土教学特色」,从而使高等教育沦为麦当劳化


香港大学前校长、香港科学院院长徐立之坦言,大学排名与大学的质素没有必然关系。也许某间大学有不少名牌教授,知识水平很高,但是排名还考量师生比例,更加关键则是,该如何衡量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


大学国际排名之恶

排名机构曾试过用「毕业生捐款」来衡量「学生成就」,捐钱多,说明学生成就高,学校教学素质高。但这一衡量标准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因为这样一来,学校便会找一些身家好,家底优渥的学生来。「学生成就」变成「拼爹」!


更严重的问题是,偏颇的评价体系会倒逼高校去做「门面功夫」。无谓的竞争不止在消耗高校管理者的精力和资源,更对高校的教育质素带来负面影响。


国际排名里面有很多细节,是可以做数的,徐立之举了两个例子。例如,学术水平的衡量指标一般是论文数量、知名教授的数量,于是会出现高校「买文章」的乱象。 



意思就是学校会请一位有很多论文著作的教授回来,即使他不教书到退休,他的文章数量会跟过来,那么学校的学术评分就会变高。


第二个例子,是香港某公立大学为排名而「出术」。该大学在7月份时向排名机构递交学生人数数据,彼时旧生刚毕业,而新生还没入学,学校在校生人数仅统计了三个年级。学生人数少了四分一,师生比例就会提高,教学评分也会提升,当年该大学排名便急升。


徐立之表示,在任港大校长时与该大学校长相熟,曾当面询问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你们港大排在上面自然不用担心,但是我们的大学在后面呀!」


高校知识体系自主,前路漫漫

在指出了高校国际排名评分指标的种种不足及衍生出的诸多乱象之后,香港01作者评论道:作为有为政府,推出政策之前,都应该慎重回答「从哪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四大基础问题,否则就会被掏空灵魂。



从历届特区政府赶搭「高等教育国际化」列车来看,现阶段香港高等教育的问题就是,似乎从「顶层设计」到「下层建筑」都没有认真思考「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及「为何高等教育国际化」,所以只能从「促进香港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甚至把「教育」视之为一门「生意」,继而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窄化成为「高等教育英美化」、「师生来源外地化」、「追逐排名常态化」、「教研本质扭曲化」、「管治官僚功利化」等等概念,根本未能实践「国际化」的真谛


因此,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和时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等学者,已经提出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其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国家立足于「本国」和「本土」,再把跨国界、跨文化的全球观念融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当中;


其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绝不等于「西化」或者「同化」而应该是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将「舶来品」本土化,以防止「文化殖民」;


其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等三大进程,是一个并行不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



诚如何顺文所言,他建议各大院校在制订和执行「国际化」策略时,应先厘定原则和价值,包括维护国家文化身份、自主平等参与、学术质素保证、本土和国际责任、文化和语言多元。


这也正正呼应了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向强调的「中国特色」,在国际排名上有着相当地位的香港高校,若是紧跟国家主旋律进而转型,从而建立「中国香港」的自主知识体系,不知是否为大家所最期待的局势呢?



-END-



来源:香港01作者黄云娜、杨滢玮

声明:本文章只提供分享和交流,转载及商业合作请联络我们,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

/



商业合作请找「港真经理」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港真留学 │ 退出国际排名,跟随「国家主旋律」的香港高校还吸引你吗?

港真菌 港真生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