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小麦事件最新动态!我们差一点陷入新粮食大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戎评 Author 戎评说策

原创:戎评说策

 来源:戎评(ID:rongping898)

近一段时间,随着青小麦高价收购事件的持续发酵,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央媒体的关注。为此,农业频道的三农问题记者专门奔赴我国主要小麦产区进行了一线深度调查了解。
比起一些营销自媒体的夸张叙述,权威媒体的采访报道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忧虑。
1.发生青小麦高价收购行为反常吗?
记者首先来到安徽省合肥市附近的麦田进行了调查了解。根据当地麦农的反馈,年景好的时候,每亩麦田可以卖个一千五六百元的样子,刨除各项成本,净赚千八百元钱(一年两季)。
而当地专门收购青贮饲料的企业报价,每亩地也就一千二三百元的样子,对于麦农来说,看起来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那么,网上所流传的某些收购方开出远远高出市场价和盈亏平衡点的反常现象普遍存在吗?
要知道,现在粮食基本上都是种粮大户在种植,一般的农户因为利润实在太低远不如外出打工来得划算,几乎都把家里的几亩地承包出去了。所以,在规模效应的加成下,每亩地的利润有10%的价格浮动,在种粮大户眼里都是不得了的事,很可能市场行情差一点就要出现亏损的情况。
对于受到气候和病虫害严重影响的农业来说,保证农民收入的第一大天敌就是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尽早卖出粮食,落袋为安,把风险降到最低才是最安全划算的做法。
所以,如果这种现象泛滥成灾,肯定会影响全年的粮食产量,甚至若出现了“牛、羊抢人口粮”的现象,那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警训和挑战!
而对于专门进行青储贸易的企业来说,第一选择的农作物其实是玉米而非青小麦。可由于去年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病虫害(玉米锈病),造成了大规模的减产。而作为主要畜牧业地区的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同时也因为汛情,让不少畜牧场无法收储足够的青饲料,这才在万般无奈之下紧急收购青小麦来补充。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畜牧业青贮饲料不发生供应短缺危机,高价收购青麦苗(相对于正常年份)就成为了第一选择。 
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技术指导文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关于《牛奶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当中,就标明了在应急情况下,小麦青贮、燕麦青贮、外购裹包青贮等其它青贮可以最多等量替代50%的玉米青贮用量。
根据畜牧业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其实在营养价值等方面,小麦青贮远不如玉米青贮,所以在业内,这仅仅是作为一项应急备选方案,而非常规操作。
在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记者又调查了河南、河北等地的青贮饲料电商,看看行情怎么样。经过一番调查,记者发现这些省市的青贮饲料确实存在广泛缺货的情况,价格也几乎翻了1倍——往年当地青贮饲料算上运输成本每吨仅需400元,今年就涨到了800元!
所以,在市场缺口如此巨大的情况下,这些青储贸易企业今年的收购量动辄千吨、万吨起步,确实吓人一跳。再加上青贮饲料的价格确实高出正常年份许多,现在离小麦成熟期也仅剩20多天的时间,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新闻焦点,瞬间成为新的“流量密码”。
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至2031)》显示,2021年我国小麦总产量为13695万吨,总消费量14857万吨,其中饲料用消费为3300万吨,约占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四分之一。
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食品升级趋势的加快,口粮占人均年粮食总消费量的比重不断下降,以牛、羊、鱼、蛋等高蛋白为主的粮食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推动着整体粮食消费量稳步上升。而这些粮食的基础还是口粮,因此从整体上看,全社会对口粮的需求还在持续迅猛增加,其中的相当一部分被转化为了各种副食品和高营养价值粮食被国人所消耗。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了满足国人的高营养价值需求,青小麦还没来得及成熟,在今年这种特殊情况下就提前为社会提供高蛋白粮食做了贡献。
所以,在国人饮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趋势下,这种生产能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恐将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不容盲目乐观。
然而,这起事件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问题的关键并非在高价收购青小麦作为青贮饲料这一具体市场行为上,而是有人借此浑水摸鱼,趁机带风向,模糊了事件的焦点,把不明真相的群众引导到他们所预设的话题陷阱当中,达到各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2.制造焦虑和恐慌,魑魅魍魉集体出动
民以食为天,让老百姓吃饱饭是最大的政治,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石。现在,在部分营销自媒体和所谓“农民代表”的推波助澜下,那些并不了解农业、缺乏农业基本常识的普通人因为担忧这种现象会造成粮食危机而恐慌起来。甚至在某些人的故意诱导下,攻击起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和粮食收储制度。
案例一:借同情农民鼓动提高粮食价格
在众多言论中,最容易得到网民共鸣,引发集体共情的就是“农民受伤论”。谷贱伤农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某些网络“农民代表”就借此炒作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讲真,我国的粮食收购价格真的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吗?如果说没有权威的数据,根据营销自媒体通过这起事件传递出来的信息,好像农民确实“被政府恶意打压,被城市狂薅羊毛”。然而事实的真相呢?
去年,国际小麦的价格是1600元/吨,而国内是2400元人/吨——国内收购价要高于国际粮价50%以上。
我们的政府“恶意打压农民”了吗?
在高度市场化的欧美国家,农作物的价格经常剧烈波动,至今存活下来的农场主几乎都有资本的背景。这些人与其说是农民,不如说是把农产品当成金融产品的资本家。
什么芝加哥大豆期货、玉米期货,这些农作物早就与金融市场高度融合,价格和风险也被订单锚定,这是一般农业大国所不具备的金融产业优势。
而我国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是有政府指导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这样反而更保护农民。
我们以高度市场化的生猪养殖为例,因为长期存在生产周期和市场价格波动周期不匹配的问题,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经常亏本经营,背负难以承受的债务——市场好的时候,价格确实很诱人,赚的很多,但是一遇到市场行情突变,往往亏得血本无归,猪农欲哭无泪。
作为抗风险能力最小的个体养殖户,到底是价格稳定最有利于农民还是价格剧烈波动有利于农民?
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个体养殖户越来越少,资本介入生猪养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没有政府采取市场强监管措施和战略储备制度存在的话,很难想象在未来,消费者还能不能吃得起猪肉了。
所以,在这些网络“农民代表”鼓吹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时候,有意忽略了粮食大规模上涨带来的严重副作用——粮贵伤民
如果我们的生活开支相当一部分被价格高企的粮食和其它物价所消耗(粮食价格暴涨往往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提升),不说民怨沸腾吧那也是怨声载道,请问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吗?
如果社会都不稳定,市场需求被抑制(有价无市)的话,农民的收入可以保证吗?
其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症结并不在收购粮食价格本身,甚至不在农业本身!
阿根廷、巴西等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吧?可这些国家在土地私有化、农业外资化(想象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国防不能自主、金融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当地农民得到实惠了吗?能够广泛地享受到农产品出口得到的贸易红利吗?
美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现代农业强国,可美国农民是单纯靠着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致富的吗?其实,经过近200年的发展,美国农田早就变成了超级大庄园,农业被国际一流的金融、科技和曾经的世界第一工业体系超级赋能,才成为今天这般模样。
况且,美国农民仅占全国人口很少的一部分,中国还有数以亿计的农民依附在土地上糊口谋生。美国农业从业人口那么少,又都是几千亩甚至几万亩的大庄园,机械化程度很高,土地大部分还都是肥沃的黑土地,生产成本低得吓人,不赚钱才怪。
中国呢?人口众多,农田碎片化,精细化耕作成本高,推广机械化也相当困难。虽然我们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骨子里就是农业文明,但是与欧美相比,农业生产力并不发达,只有农业走向现代化,工业反哺农业,农民才能不断提高收入。
如果完全照搬美国,在其它产业无法吸纳足够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只会让那些摆脱了土地的失地农民沦为贫民。
可见,两国国情不同,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也不同,可比性和参考性其实并不高。
但是这些都被那些所谓的“农民的后代”忽略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粮食收储制度是保底不封顶的。换句话来说,在国际粮价过低的时候,农民可以无限量向国家高价出售粮食,有多少卖多少,国家照单全收;在国际粮价上涨的时候,采购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农民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自由买卖。
案例二:借粮食危机焦虑炒作阴谋论
比起直接攻击政府和粮食收储制度这种低级黑,还有借大家的粮食危机焦虑炒作阴谋论的。
阴谋论最常用的思维路径和底层逻辑就是暗黑资本控制无良媒体带动网民掀起粮食战争。
你说这起事件中有没有资本的推波助澜?在没有实锤证据面前,我们不敢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有无良媒体在带节奏吗?肯定有,但这些营销自媒体都是被同一资本控制的吗?没有实锤证据就仅仅是猜测而已。那中国会爆发粮食战争吗?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个判断的底气就来自于权威的数据。
根据《中国的粮食安全》(2019版)白皮书公布的信息,中国的储备粮,按照每人每天吃掉1公斤粮食的量匡算,可以维持1年9个月的时间。
而美国农业部和其它相关部门发现,中国在2022年上半年全球粮食库存中的占比,玉米达到69%,大米达到60%,小麦达到51%——均在过去十年里提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
对这样的国家发动粮食战争,其难度不亚于非联合国五常国家开启“五常副本”,以一国之力单挑中美英俄法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
所以,但凡智商正常的人也不会如此鲁莽地对华发动粮食战争。
但是,某些人、某些势力发动粮食战争的胆子没有,借此捞偏财、薅羊毛的胆子倒是大大滴。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保证主粮的稳定供应不存在问题,但要是想在如此险恶的国际大环境下保持价格稳定,那确实相当困难。
俄乌战争爆发后,国际粮价持续攀升,众多产粮大国宣布限制乃至完全禁止粮食出口,造成了市场供应的进一步紧张。
光俄乌两国就占据了全球小麦出口量的30%,玉米出口量的20%,葵花籽油甚至占到了六成之多。此外,因为战争,俄乌两国的化肥出口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直接对全球粮食的供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已经过了春耕季节,乌克兰的官员表示,乌克兰今年的春耕比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半。
作为全球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遭遇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天气,直接影响了喜阴的小麦的产量。专家预测印度今年小麦将减产10%到40%。因为极端天气破坏了农作物,这不仅使得印度小麦产量下降,也破坏了其出口预期,限制小麦出口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就在中国出现高价收购青小麦作为青贮紧急替代的同时,联合国也向全世界发布了粮食危机预警。这对于不知道中国家底,被部分无良媒体持续渲染粮食危机的普通网民来说,阴谋论很有说服力也很有市场。
对于各种层出不穷的阴谋论,我们可以怀疑,但不能掉入阴谋论的思维陷阱当中去。要想获得真相,实事求是、实践和调查才是正道。
把阴谋论先摆在一边,对于未来的极有可能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提前做好危机应对措施还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说我国的主粮足够安全,但是也并非高枕无忧,尤其是粮食的深加工产业链,外资还是有相当能量的。当年的大豆生死保卫战,中国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这一次,国际粮商和资本大鳄们又蠢蠢欲动。面对中国,它们早就垂涎三尺了。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国内粮价不是没有大幅上涨甚至走向失控的可能。到时候,这些嗜血的吸血鬼们趁机抽取中国人的精血,饱餐一顿也不是不可能。
要知道,按照市场规律,仅仅5%的市场缺口,在各类炒作行为之后,价格就可以一路飙涨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我们现在应该调查的是,是不是有人在故意人为制造那5%的市场缺口,再通过金融化的市场操作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制造大范围的社会恐慌?
如果找到了任何的蛛丝马迹,那说明一场针对中国的以粮食战争为外衣以金融攻击为内核、以舆论战和信息战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非传统战争离我们不远了。
好在,高层是清醒的。农业部相关人员以及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青小麦高价收购事件展开调查,相信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3.差一点变成现实的种子危机
比粮食危机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我们的种子危机。因为现代农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主要就来自于育种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
在全球前十大种子公司当中,中国只有一家本土企业上榜,那就是隆平高科,其市占率只有1%。而全国5800多家本土种子企业,其销售总额仅相当于一家孟山都(已被拜耳收购)的年销售额。
国际资本对于种子的垄断程度触目惊心,仅拜耳+科迪华2家企业就垄断了全球40%的种子市场。好在到了2017年,中国化工以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正陷入经营困境的瑞士先正达,为中国的种子安全加了一道安全防火墙。但即便加上被收购的先正达,我们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也不到10%!
在最高峰时期,我们的野生优质大豆种子被孟山都拿去做了育种实验,反过来倾销到中国,一度让中国大豆种子高度依赖外国种子;我们的玉米种植,美国先锋公司强力推销的“先玉335”已经成为东北、华北地区的主要选种;在著名的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县,洋种子在高峰时期一度占比超过60%;像我们餐桌上常见的辣椒、洋葱、西蓝花、胡萝卜、西红柿等蔬菜的种子都严重依赖进口……
现在,中国的农业科研人员和种子企业正一点点夺回种子自主的主导权,让国产种子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的主粮种子国产化率和自给率已经超过了95%,蔬菜种子的总体自给率达到了87%,自给自足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际种子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局面,依然对我们的种子自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我国的粮食安全依然任重而道远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