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女孩要“绝食”、癌症患者想“轻生”,曾支援金银潭的她这样说……| 魔都战疫口述实录

应琛 新民周刊 2022-05-12

除了感染新冠病毒,来这里的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有情绪问题,比如焦虑、烦躁等。

口述 | 吴瑞珅

记者 | 应 琛
我是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长。上海这轮疫情暴发后,我们的上班节奏和平时就完全不同了,当时监护室的病人不像以前那么多,但还是会有重症或术后的病人来,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不停地承接各类社区保障和核酸采样任务。
医院每天都会派出30多个人的队伍,去支援静安区的各个街道社区,大家轮流去。我印象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次是区里某次普筛,要求应检尽检,我们一直从早上6:00采到了晚上11:00。
从4月1日接到要筹备组建江场西路200号的纺控租赁房方舱的通知后,我回家的次数就减少了,后来直接睡在医院值班室里。
一直到正式进舱前,我和医院质控办的林宏主任去纺控实地考察了三四次。因为这个地方不同于体育馆方舱的平面全覆盖、视野开阔等特点,它是一幢租赁公寓,由一栋23层的高楼临时改建而成的。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环境,所以总归想要多看看,多熟悉一下地形环境,构思好三个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如何划分,防护物资库房、医师站、护士站、联络站、保安站、消杀区域等区域的设置,以及与方舱相关工作的流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对院感的把控。这些都是我们要提前考虑周全的。
还有楼宇中房间的布置,要有处置室、洗浴室。楼层里每个房间能放几张床,每张床都要编号。这样患者进来后,我们就能快速登记这个病人的名字和他对应的床号,也便于录入信息系统。
我们去的时候,施工队还没有全部撤出,仍在进行收尾工作。

吴瑞珅在工作中
4月7日,我带着16名护士,还有护理部负责院感工作的卢志琴总护士长,正式进舱做最后的交接和准备收治工作。因为要接受闭环管理,我们之后就没有回过家了。每天方舱和酒店两点一线,由班车接送。
 

1


我们这个方舱有近700个床位。4月8日晚上,我们接到了要收病人的通知。大概待命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到4月9日凌晨2:00,病人正式来了。
当时,我们跟保安组、保洁组一起合作,舱内共计有18名工作人员。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每次由保安放入一辆大巴士,开门后我们医生上车,医生根据名单去核对病人的信息,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等,再安排他们入住的楼层和房间。
因为有些患者是以家庭为单位过来的,我们就会考虑安置在一个房间里;有些是老人、小孩,以及腿脚不便等有特殊情况的病人,我们会安排在楼层较低的房间;还有些是一个人来的,那就按照性别来安排房间,尽量人性化、合理化地去分配。
当天,一共收治了11辆大巴车上的第一批患者,共计502个。我们从天黑做到天亮,大约花了八九个小时。

患者来了需要做好登记工作 
等患者全部入住以后,我们还需要对每个患者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核实。明确人数后就要安排早餐,由保洁师傅送到每个患者手里。舱内每天两次的体温测量,待入住满24小时之后,就安排核酸采样。
病人基本信息录入纯靠人工核对后输入系统。我们用了三天三夜,最终把这一批所有病人录入完毕。因为除了一些基本信息外,我们还要了解他有没有一些慢性疾病和特殊情况。这些都是要填写进入院记录单里的。
同时,我们也创建了中医医疗咨询群。我们的中医科王中华主任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群里回答患者提问和宣教中医知识。因为舱内每日会分发两次中药汤剂,患者对中药药效反响不错。
另外,在每个房间的门背后,我们也贴了一张有关舱内生活热线电话的告知书,缺什么生活物资就可以打电话告知。当然,入住当天,我们就提供给每位患者一些基本生活必需品:脸盆、毛巾、牙刷、牙膏、卷筒纸、床上三件套等。
我觉得最难的工作还是“患者信息核对”这个环节。因为这里只是临时隔离点,非医疗场所,也不是酒店。信息采集技术方面没有电子系统支撑,不能实现身份证一扫,患者信息就自动录入这么便捷。
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只能纯人工去做这个事情。我们的小姑娘也是动足了脑筋,比如给病人一张卡片和笔,卡片正面让患者写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医师根据病人情况合理安排房间后,护士会在卡片的背面记录房间号,再由保安带患者上楼入住。
这项工作始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时间。

2


除了感染新冠病毒,来这里的绝大多数患者都会有情绪问题,比如焦虑、烦躁等。
我们都在尽力劝导和安抚他们的情绪,告知他们转阴是有个过程的,在这里吃好,睡好,抵抗力上来了就会转阴,两次阴性就能尽快出舱。即使和阳性患者同房间也不必害怕被传染,只要规范佩戴口罩,是不会再转阳的。类似的健康宣教,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
这个舱的患者里,老人占据了40%。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比较多,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还有一些装过支架、搭过桥,或者刚刚开完刀的。
但我们配备的药物只有针对这些疾病比较基础的一些药物,最主要还是护士会经常巡视这些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护士会随身携带一些必要的设备,一旦发现有人不舒服及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压等,通过对讲机报告给我们值班的医生。
我印象中有位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大概50多岁。我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坐在床上哭。原来她觉得自己做了手术已经是个没用的人,现在又确诊到了这里是给别人,尤其是我们添麻烦,甚至还说“不如死了”。
我赶紧安慰她,说“你要有信心,我们现在每天出舱的人将近100个。只要你核酸两次阴性,马上就可以回家了。我们每天这样照顾大家,也是希望你们能早日出舱,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肯定会好起来的”。
阿姨手臂上有PICC导管,即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化疗药物、抗生素等都注入时使用。按理说,应该一周对它进行一次维护。但因为现在这个情况,她自己说已经三周没有维护了。
幸好,她身边带了一个维护包,我便主动帮她做了一次维护,主要是对导管外部做了重新固定。
这个患者挺感激我的。她后来出院了,具体哪天我还真不知道。有一天我路过她的病房,发现她的床上已经换了人。
 

3


我今年42岁,1999年正式工作。2020年武汉疫情的时候,我也去支援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当时,我在新闻里面看到武汉疫情相当严重,那边医护感染率很高,就觉得有一种使命感,产生了一定要去帮助他们的想法。所以,我主动报名。
到了金银潭之后,正好当天缺一个中班护士,我立即主动要求参加这个中班工作。隔离病房内护士要执行治疗,输液、监测生命体征、采核酸、提供病人饮食、做好健康宣教、采集血液标本、呼吸机患者使用情况的监测、心理护理,特别是做好那些卧床不起的高龄老人的生活护理。
当时的工作强度比现在高很多。现在这里的都是轻症状或无症状,大多数人也都能生活自理。而且我们这里晚上可以关门、关灯,最多三四个人用一个厕所,还能洗澡,对一般生活需求来说还是可以的。
我们这里小朋友很多,正好静安区团委的小伙伴们有书籍资源的提供,我们就在某个病房里开了一个方舱图书馆。小朋友需要看什么书的话,护士姐姐便会给他送过去。

布置图书角
这里最小的孩子才36天,是全家一起住进来的。考虑到孩子小,我们提供矿泉水给孩子冲奶粉用。
还有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子。有天我们接到她男朋友的电话说她大闹情绪,妈妈的电话也不接,还声称“要绝食、要自杀”。我们立刻派人过去了解情况,原来是小姑娘需要“姨妈巾”。我就跟她说,“有需要就说千万别闹脾气,妈妈的电话也一定要接,不能让家人担心”。后来,她也跟我说是生理期心情不好,让我别放在心上。之后,她和我说要洗发水,我还送了一瓶我自己的洗发水给她,她也不闹了。能满足患者需求的,我们都会尽量去做。
遇到聋哑人,我们虽然不会手语,但是我们会用纸和笔交流,效果也挺好的;遇到不懂中文的老外,我们就用翻译软件把告知书翻译成英文版的给老外阅读。

4


我们现在进舱的医疗团队大概有40人,采取6小时轮班制;按照楼层,我们划分了5个病区,每个病区都有专门的护士和医生负责。
每个人上了七八天班后,能轮到一次一个整天的休息。不过,我自己目前还没有考虑休息。
我们医护人员每天还要测核酸,6点半在酒店测完核酸,7点15分左右就到方舱了。我们还要给第三方的工作人员测核酸。我和林宏主任每天都会去各个楼层里逛逛,看看病人有什么特殊需求。
即使回到酒店,我也会时刻关注群里的消息,比如今天病人出舱指标完成了吗,为什么没有离舱,了解情况后要及时处理;第二天又要来多少病人,有没有空房间,有多少空床可以安排;舱内有没有突发的状况等。
舱里只有我一个人有过武汉的经历。老实说,一开始我觉得难度蛮大的,因为团队里的队员都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抗疫工作,所以基本都是我和林宏主任在指导大家的工作。
最开始的几天,我待在舱里的时间会更久一些。因为他们熟悉环境的时间太短了,我就想要多和他们沟通一下,多告诉他们一些,这样我比较放心。
他们愿意跟着我过来,也是信任我,所以我必须确保他们的安全。
我在武汉支援了65天,现在才不到一个月。其实我老公和儿子也并没有很焦虑。相反我倒是会比较担心他们,因为这次新冠疫情,它的传染率比武汉强多了。我老公也会参与一些社区的志愿者工作,和家里人视频时也会关照他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做好消毒等等。
我们第一位出舱的患者是在4月16日,那天一共出去了5名患者。目前,每天患者周转率很高,几乎是进百出百,说明隔离后核酸转阴治愈率很高。大家一定要有信心,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战“疫”。



征集令

2022年3月以来,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快速蔓延态势。这是2020年到现在,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减少流动、大范围筛查核酸……这一切都是上海居民在两年多的疫情中第一次碰到的情况。

上海战疫,刻不容缓;上海加油,没有退路。

《新民周刊》现面向广大读者征集身边的抗疫故事,欢迎您提供相关线索,让我们用新闻留存魔都经历的这一切。

你战疫的点点滴滴,我们珍惜!❤

集值班编辑联系方式如下(添加时请简要自我介绍):


周一:应 琛

微信号:paulineying0127

周二:金 姬

微信号:gepetta

周三:黄 祺

微信号:shewen-2020

周四:周 洁

微信号:asyouasyou

周五:孔冰欣

微信号:kbx875055141

周六:吴 雪

微信号:shyshine1105

周日:姜浩峰

微信号:jianggeladandong



往期推荐

9人获救、2人遇难、30余人失联,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是否涉及监管失职?

高龄、多种基础疾病……上海多支“顶配”重症团队守护重症新冠患者安全

流水的热搜榜,铁打的谷爱凌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