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亚洲最长寿男性逝世!曾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
新闻链接:
期颐之年 心系党史
——记南通县委老书记施平
收信人之一的施平是从苏中解放区走出去的革命老人。他生于1911年,云南大姚人,1938年入党,1941年来苏中抗日根据地工作,任苏中区党委研究室主任、苏中第一地委民运部部长和南通县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施平老人,年入期颐,仍然心系党史宣传教育工作。笔者就是受益者之一。源自乡缘,我痴迷苏中党史,便向施老请教。我比他年小68岁,但他却热情待我,向我介绍苏中党史,令我非常感动,尊称他为“老友”——年老的朋友。
一本小书谈经验
1946年底,国民党攻占盐城,随后抽兵南下,49师返回通如地区,师部驻在如皋城。49师2旅补充了一些新兵后,在丁堰和李堡两地集结,待命“清剿”如东解放区。随后国民党军队多次在两如地区(如皋、如东),展开了气势汹汹的“清剿”活动。地方红色武装,战术运用得当,又深得人心,赢得百姓支持,屡屡粉碎了敌人的“清剿”美梦。1947年8月,国民党军队锐气大减,无力“清剿”,反“清剿”斗争取得胜利。时在苏中解放区任职的施平同志,为此编写了一册《如东景安区反“驻剿”斗争》。
本世纪初,笔者有幸淘得一册毛边本《如东景安区反“驻剿”斗争》。全书分为甲乙两篇。“甲篇”是“敌顽‘驻剿’企图与阴谋”。“敌顽”与“土顽”,分别指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恶霸等。本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敌人“‘驻剿’如东及其附近地区的意图、兵力使用与活动情况和活动特点等等”。乙篇是“我之反‘驻剿’斗争”,注重说明反“驻剿”的战术,有“反空心战、反割青和反烧杀”等等。文中论述,一分为二,还对反“驻剿”斗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讨。施平的这册小书,总结出了两如地区反“驻剿”斗争的宝贵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一封长信忆苏中
因书结缘,经钱永红先生(数学家钱宝琮之孙)的引荐,我有幸结识施平老人。2013年5月2日,我去信上海,向施老请教些许地方党史问题。13日,他便回信解答。来信写满两页,近千字,落款为“103岁老叟施平”。除去有关《如东景安区反“驻剿”斗争》的历史,他还追忆了当年前往苏中参加革命的感人往事。
1941年8月,施平通过党的秘密交通站,由上海进入苏中,加入革命队伍。他从上海乘船出发,到达南通天生港上岸。由于斗争环境恶劣,党的机关随时移动。当时苏中第四地委移至南通的北新桥附近。地委书记向明、宣传部部长洪泽接待了他。原本组织上安排施平从香港回上海,再来苏中是去新四军军部工作的。早在1939年,红色宣传机构——国际新闻社上海办事处成立,归香港分社领导。总社负责人为范长江,香港分社负责人为恽逸群。是年11月至1941年7月,施平任国际新闻社上海办事处负责人、香港国际新闻社记者。来苏中前,他已经积累下革命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向明、洪泽两位地委领导,求贤若渴,因材施用,便找施平谈话,安排他在南通地委工作,出任刚刚创办的《江海报》(即今天《南通日报》的前身)负责人。他在一位老百姓家工作。报社仅有三人:施平、樊发源和一名记者。尽管条件十分困苦,报纸只能油印,但他们仍然充满革命热情,坚持每周出版一期《江海报》。报纸再通过交通站不断地送往各县,将地委的指示和新闻,源源不断传播开来。
一张短笺传党史
施平来信中,欢迎我去做客。2013年8月17日,我前往上海华东医院,谒见施老。见面后,他又向我讲述了《如东景安区反“驻剿”斗争》的往事。他说自己年事已高,关于此书出版的历史,回忆未必准确,研究党史,马虎不得,希望我多查阅些资料,再下结论。
我又取出一张《藏书报》,供他观看。报上有一篇小文,介绍了我的存报《江海导报》及1946年刘瑞龙来如皋召开大会(预备苏中七战)的情况。他看了十分开心,鼓励我多搜集红报红刊,好好研究家乡党史。临行前,我取出一张花笺,请他为我的小书《苏北红书知见录》题字。这是一册介绍苏中解放区出版物的书籍。他欣然提笔写下“苏中红色书刊检藏”。题字虽短,意义深远:真实是历史的灵魂,党史更是如此。传承党史,需要红色史料的支撑,需要青年人的研读。
望着手边的存书、信笺,我是切身体会,施平老人在回信中被赞为“期颐之年仍心系党史宣传教育”,当之无愧。
作者:彭伟
(文章刊载于2021年3月8日《南通日报》)+1
来源:仕道、南通日报、方志江苏、“新四军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