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Aedas 对话:“微缩城市”使用指南|ArchDaily Events
什么是“微缩城市”?“一个城市的重点不在于它的功能,而在于它的街道、庭院和口袋公园等细部特色。这些元素将成为城市的真正亮点,并且维系着城市的功能和个性。巴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不仅仅是单个建筑的集群,而是一个动线/流线、花园和生活圈。”正如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所说:“在设计这个园区时,我们意识到需要打造一个极开放的空间,其中的“灰空间”将连接建筑的区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灰空间,即如动线和花园,都是关键要素。
© 张虔希
阿里巴巴南湖未来科学园位于杭州南湖风景区“两山夹一谷”的核心区域。南湖自东汉年代开始蓄水,距今已有1851年历史。总图布局呈叶片的脉络形状生长,将建筑与环境中的山水融为一体,构成了整幅美丽的画卷,移步异景的庭院景观,无意中引领行人的路线。
在任何一座城市中,街道都是重要的设计要素。建筑师将苏州园林中蕴含的东方精神拆解重构,以三个设计元素——“道”:体悟之道、“环”:万象之环、“廊”:漫步之廊,串起九座庭园,让路径与“观想自然之园”构成整体动线系统,科学园以此应对场地的建筑群组布局策略,构建出与人的尺度相匹配,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微型城市”。
© 张虔希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 张虔希
© 张虔希
科学园项目从2017年启动,历经4年的设计和3年建造过程,2023年底竣工。7年时间对于建造一个真正意义的城市来说很短,但正是这短短的7年时间,见证了科技应用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在网络和信息构筑的“虚拟之城”加速扩张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理解、如何使用这座专门为科学家打造的“精神家园”?设计如何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迭代?前沿科技如何融合设计精神?2024年6月13日下午,由ArchDaily(建日筑闻)、Aedas和阿里巴巴亲橙智慧联合主办的“微缩城市使用指南”主题设计沙龙,在阿里巴巴南湖未来科学园举行。
阿里巴巴置业部负责人李芒
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
© 张虔希
© 张虔希
整体布局上,总图结构仿照叶片脉络构建景观及轴带系统,将园区打造成为浮于南湖水面上飘然生长的一片菩提叶。园区布局采用南偏东15度的夹角,形成层层深入的中式庭院感建筑群落。东西向的手指状板楼平行设置,访客中心位于主入口,并将餐厅及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于园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上。
在空间组织上,通过环、道、廊的串联,创造出高度伸展和向心几何拓扑关系。风雨连廊与绿色庭院将各办公楼自然衔接,形成与湖光绿脉交融共生的空间环境。
© DONG建筑影像
李巍 / Aedas执行董事
向左滑动可查看更多照片,嘉宾从左到右依次为:Aedas全球设计董事韦业启(Ken Wai),阿里巴巴控股置业部设计负责人李根汉,Aedas执行董事沈菲力,阿里巴巴控股行政部设计总监Santosh,Aedas执行董事李巍
韩爽ArchDaily中国区主编
李根汉:这54个月的交付过程其实非常辛苦,在设计方面我们有两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不断变化的需求,需要Aedas在设计中可以保证每一个设计方案的弹性和灵活性,确保未来的不确定性。第二个挑战是设计的还原度,这个我们甚至会做到考核,效果图同角度拍照还原。最后这个项目我们落成后跟效果图是高度吻合的,这个部分我们跟Aedas和其他的团队一起付出了极大努力,通过不断的打磨,才得到今天这样好的成果。
© DONG建筑影像
韩爽:从环廊到动静分区,包括人车分流,动线设计上做了哪些尝试,为什么选择现在这个动线方案?
沈菲力:在园区体量庞大,员工数量众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考虑人车分流。在这个项目中,所有车从外围的八个坡道就近进入地下,不会影响内部的人行体验,保证了园区内部的私密与安全。同时,我们需要把功能区全部串联,这不是传统单一的串联, 我们借鉴了苏州园林中“移步换景”的表现方式,通过环、道和廊的多线连接,打造一个将近1.5公里环廊体系去连接我们所有的功能。
手绘图
灵感,自然脉络,空间尺度,建筑群组布置原则
© 张虔希
韩爽:这个项目的定位是面向科学家的,那和阿里其他的园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李巍:从功能上来说,它不仅仅是个园区,更是一个城市,是包罗万象的。它不仅仅有工作的地方,这里面有邮局,有将来员工的食堂、健身,还会有理发店等等。所以在规划时候,我们尽可能把这些公共服务的设施以最高效的动线,布置在中央的主轴上的。在总图布局上我们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侧更多恬静的游廊空间适合安静思考;南侧设计上更有几何感,打造高能量的场域。不同区域的功能与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饱满丰富的15分钟“环线”。
© 张虔希
© DONG建筑影像
韩爽:最近大家都一直在说一个词叫“非标”,就是在突破我们传统的地产产品,大家如何看待“非标”这个词?
沈菲力:之前有说到对于南湖未来科学院的设计我们有很多的“破格”,超大标准层的办公空间、多线串联的环廊、多元的楼宇灰空间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弹性”空间的灵活需求。比如我们访客中心3层的这个展厅区,在需求不确定时就预留了电梯,因为考虑到之后可能转为会议办公空间。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十分考验设计师的经验与寻找业主核心诉求的能力。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韩爽:最后回归一下我们主题“微缩城市使用指南”。大家可以用一两句话来讲,如何去理解南湖未来科学园这座“微缩城市”,也可以给一些小建议。
Santosh:可能有人觉得“微缩城市”的概念有点大。但是从一个城市区域的规划,到园区的规划,再到一个办公楼层的规划,其实规划思维是相似的。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廊道,都好比一条城市道路,有这些关系来承载的时候,设计会更贴近实际的使用。
© DONG建筑影像
© DONG建筑影像
沈菲力:在设计南湖未来科学园时,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除了睡觉以外的所有的其他问题。它集合了满足城市生活的所有需要,这种空间在整个办公园区类别里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