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chDaily 入驻洛克·外滩源,与房东和邻居们的对话

ADCNews 建日筑闻
2024-09-07

在过去的二十年,洛克·外滩源一直都是上海外滩区的“焦点”,也是在商业地产和建筑师群体不断在讨论的话题。

一些标签和话题在这些年间不断的出现: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改造、城市内容更新、保护性开发、David Chipperfield 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设计和施工周期 17 年、上海“纽约分约”……

一些褒奖和质疑也与建设并存:立体的城市建筑博览群、城市微度假地、公共空间松弛感、历史建筑改造限制多、空间层高低、商业“景点”……

© 田方方© 田方方© 田方方




ArchDaily

上海办公室



在某一次与洛克·外滩源对话的过程中,“若干年前这里就是报社记者、文人、建筑师们的办公聚集地,转角就能看到朋友,我们也想重现这样的社区氛围。”百年前生活这里的人,就充斥着创意和设计的偶然碰撞,似乎过去的若干年中,这样的社群文化和精神缺席了。

今年夏天,因为这样的定位,ArchDaily 搬到了洛克·外滩源,我们希望成为房东愿景的创造者中的一份子。

© 田方方
© 田方方
我们从刚开始只认识 naive 理想国,到如今搬进来一个半月,我们认识了 ideaPod reserved、墨音MOIN、BASAO tea、BROSHOP、THE MATCHA TOKYO、Society of Home 等众多邻居,主动形成“自发式社区”。

在 7月 26日,我们联合房东和邻居们,邀请全国各地的建筑师来参加“ArchDaily, no Arch tonight”认门聚会,特供混凝土口味特调、建筑师歌单演出……有朋友说“上一次建筑师含量这么高的场合,还是在一级注册建筑师考场”,感谢当天来认门的朋友们的支持与投喂。

我们从与房东和邻居们的对话开始,回忆那晚的畅所欲言。

  
© 田方方
  

© 董良‍‍‍





ROCKBUND‍

与房东的对话



 “ 人的有效生命就这么多,

 希望大家来洛克·外滩源都能开心,

 能感受到这里的周到,

 因为只有松弛了才会创造力。” 

洛克·外滩源董事长邹松 Chris 作为房东代表欢迎 ArchDaily 入驻。Chris 参观 ArchDaily 办公室后,一同聊了聊关于洛克·外滩源的故事。

从2004年以来,洛克·外滩源的团队经历了“认知与理解”、“试探与摇摆”、“磨合与执行”的三个阶段。最初通过国际竞赛成果开始了解外滩源区域和建筑的起源与背景。面对规划挑战,虽然经历了多方征询、反复调整,但仍然没有行程清晰的方向,项目也总是摇摆不定。与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的合作成为项目的转折点,DCA 团队以其国际化的视野和冷静的分析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经过四年的共同努力,洛克·外滩源与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及 ARQ 建筑事务所共同完成了修详规方案,明确了新老建筑的比例、高度、体量及布局等关键要素。这一决策不仅为众安·美丰大楼、洛克·安仁等项目奠定了基础,也揭示了博物院广场、安仁里等公共空间的诞生缘由。

© 田方方

© 田方方

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观念,洛克·外滩源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与业界咨询,不断重新思考定位,转向更加生活化、接地气的方向,引入了茶饮、咖啡、花艺、香薰、运动等生活方式消费业态,串联起人们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瞬间,提供令人愉悦的驻足点。同时,洛克·外滩源也在积极探索文化艺术领域的融入,举办了一系列建筑、时尚、音乐等活动,希望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增强街区的社区氛围,吸引并留住更多顾客。

© 田方方

© 田方方

洛克·外滩源的更新聚焦于将昔日的“后街后弄”转变为开放可穿行的公共空间,而首届 RAMA 外滩建筑节更是以“公共空间”为核心议题。这些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为外滩源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它们不仅是人们驻足、拍照、交谈、休息乃至沉思的理想场所,为每一位访客提供了丰富而美好的个人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被赋予了故事性和连贯性,激发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自发地相约于此,让人们能够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共鸣。这正是公共空间为洛克·外滩源带来的最宝贵价值。
© 田方方
© 田方方



Community

与邻居们的对话



ArchDaily 办公室窗台面向香港路,打开窗户就能和邻居们打招呼,下楼就能串门。我们也跟邻居们聊了聊他们选择入驻洛克·外滩源的原因和未来的计划。在与各行各业的创意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ArchDaily 感受到了洛克·外滩源社群的多元活力与更多空间的可能性。

© 田方方


 “书成为naive理想国的桥梁,

 而人则是通过桥梁得以相遇。” 

洛克·外滩源是黄浦江与苏州河的汇合处,也是国际化与市井气的融合点。一百多年历史文化交融与新生,也为 naive 理想国在这里开设线下空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naive 理想国坐落在安仁里的中间点,也是圆明园路与虎丘路通道上的醒目一隅,自然成为街区中人们碰面汇合的坐标:“我们在 naive 理想国见。”


© 朱海 AGENT PAY© 朱海 AGENT PAY© 朱海 AGENT PAY

naive 理想国“一店两面”的空间布局在两层楼里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也是致敬了洛克·外滩源这一地点历史上的包容性与多元化。一层的空间明快而流动,二层的 author's room 更加私密和内敛,如同来到“作家的房间”做客。

© 朱海 AGENT PAY

© 朱海 AGENT PAY

咖啡厅或酒吧从来都是作家们的创作福地。naive 理想国以做书的态度去“编辑”每一款咖啡、每一杯酒,希望在有限的呈现中将书中的意象通过更为精准的五感传递给饮品的“读者”们。ArchDaily 与 naive 理想国联名,以建筑师的工作与日常为灵感开发了一款“混凝土”特调,入口微苦,淡淡回甘。

© 朱海 AGENT PAY

© 朱海 AGENT PAY

© 韩大王


 “东方遇见西方,历史遇见当代,

 新与旧的二元性在这个场域有机融合,
 这与BASAO tea 理解和呈现茶的方式 
 有异曲同工之处。” 

茶作为古老的东方饮品,在时代演变和文化迁移下应该有着更为当代的形式,BASAO tea 在洛克·外滩源尝试用新风味引发探奇,以不同器具的冲泡体验茶趣,通过沉浸感知来丰富茶之表达。这里更像一个社区实验室,尝试了席鉴式的饮茶方式、作家器具展览等等各种形式来丰富建筑艺术爱好者的游逛体验。

© BASAO tea

© BASAO tea

BASAO tea 在洛克·外滩源入驻的广学大楼作为邬达克先生在香港路上的有力着笔,有着极具冲击力和立体感的建筑立面,光洁的大面积玻璃和肌理感的水泥材质形成呼吸节奏,整个店铺的设计是向内收敛的。店铺设计的采用来自闽地元素的红砖,白泥和回收材料,呼应着街区的文化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面向虎丘路的茶饮档口自然地嵌入建筑本身独特形态的门廊,方便街区穿流者便捷饮茶。

© BASAO tea

© BASAO tea

BASAO tea 在为顾客体验和员工运营流畅创造合理的动线之上,通过材料,光影,触感,氛围塑造来丰满品牌主张的核心表达,完成品牌和顾客之间的真实对话。BASAO tea 为当晚的“认门聚会”提供了未上市的康普茶饮品。‍‍‍‍‍‍‍‍‍‍‍‍‍
© BASAO tea

 “音乐空间同时也是美学空间,

 可以更好的激发创作者的灵感,
 从而产生更好的作品。” 

常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样一个以建筑特色为标志的街区中,墨音MOIN 力图呈现更多艺术家音乐人以街区中的空间或场景为灵感创作的内容与社群联动。

© 墨音MOIN

© 墨音MOIN

在很多人印象中,录音棚、音乐空间的固有形象可能是封闭的、偏专业性的,而墨音MOIN 在这里做了完全不一样的尝试,在最开始考虑空间设计时,将音乐体验作为设计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外观设计与声学需求,延展应用不同音乐体验功能区,不断调整以在视觉和听觉中去寻找一个平衡点。

© 墨音MOIN
© 墨音MOIN

墨音MOIN 拥有比较多元的音乐业务,从现代音乐教育、音乐制作到录音棚、演出等。今年八月,墨音MOIN 将与洛克·外滩源联合发起 “ROCKBUND ENSEMBLE 重奏外滩”音乐周项目,将通过新人舞台 MOIN Stage、律动市集 Beat Exchange、快闪现场 Pop-up Live 将这些多样化的体验和服务开放给大家。

© 墨音MOIN

 “BROSHOP不只是一家自行车店,

 更是一个生活会客厅,

 骑行风格新空间。” 

洛克·外滩源周边是骑行爱好者喜欢打卡的地方,BROSHOP 的入驻为骑行者们在苏河边创造了一个休息和交流的场所。作为一家为 BROMPTON 小布车主量身打造的车店,所有的产品都是为了提升小步骑行体验和“颜值”而配置的,产品本身的外观和陈列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

© BROSHOP
© BROSHOP

BROSHOP 在店铺设计中采用了木纹、黑色与墨绿色搭配,呈现出上世纪的英伦复古风,与街区里的英式建筑风格相融合。店内除了自行车配件零售,还提供咖啡软饮与现场维修及调整服务。维修区设置在靠窗位置,明亮开敞的操作空间也成为店铺的一个特色打卡点,车主在等待自己的小布维修时可以在飘窗上悠闲地喝咖啡、欣赏外滩源的风景,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小布被精细地修整和改装的过程。

© BROSHOP
© BROSHOP

外摆的区域贴心地考虑了折叠自行车的临时收纳,同时又作为每周五车友活动的场地。时常在 ArchDaily 办公室里听到楼下的欢声笑语,骑行者们欢聚一堂的氛围与 BROSHOP 的空间环境,共同营造了这里独特的街区感。

© BROSHOP


 “ideaPod reserved 与街区之间展现了 

 ‘小生态与大生态相互深度赋能’的 

 和谐共生关系。” 

ideaPod reserved 一直鼓励文化与艺术创造力,追求更充实而又有松弛感的生活方式。重视细节审美,更亲近“新质生产力”人群生活与工作的需求。

© ideaPod reserved

© ideaPod reserved

© ideaPod reserved

作为街区中唯一以“工作场景”为核心的业态,它为街区居民带来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自由舒适的空间体验。同时 ideaPod reserved 也是街区中最具“流动性”的一角,上下联通的双层空间通过内外组楼梯联系成一个立体的环线,为入店的客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差异化体验。

© ideaPod reserved

© ideaPod reserved

对于 ideaPod reserved 而言,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集“品牌、运营、商业”三大要素于一体,自主研发设计标准的团队。品牌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空间设计的每一个细节,而空间设计本身也是品牌理念的具体展现。团队成员都是全能型选手,来自投资、商业策划、设计、运营及数字化等多个领域,为品牌理念与空间设计之间的无缝衔接提供支持,不断迭代的产品研发体系为用户提供了卓越体验。

© ideaPod reserved

© ideaPod reserved

 “THE MATCHA TOKYO 在这里 

 是一个留存在洛克·外滩源历史缝隙里的 
 抹茶文化新空间。” 

THE MATCHA TOKYO 和 ArchDaily 差不多同时入住洛克·外滩源,这也是品牌在上海的第二家店。洛克·外滩源在历史痕迹上融入现代设计的文化绵延感,和 THE MATCHA TOKYO 对于打造传统抹茶文化适应现代生活的理念非常契合。

© THE MATCHA TOKYO
© THE MATCHA TOKYO
THE MATCHA TOKYO 致力于推广100%纯有机抹茶作为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店铺设计上也呈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步入空间首先感受到的是舒适、和缓的氛围,进而以更放松的态度去欣赏和了解抹茶的相关文化和体验。聚会当晚,THE MATCHA TOKYO 的点茶人带来了点茶展示和现场手工抹茶饮品。 
一走进店里就注意到了门口的小壁龛,陈列着点茶用到的器具和花艺,传达着器具之美与匠心制作带来的精致感。壁龛也是街区里季节轮转的“播报台”,随着时间节气的进程,带来与抹茶文化相关的季节话题。同时 THE MATCHA TOKYO 也向公众发出邀请,呈现大家的创意想法。THE MATCHA TOKYO 是一个空间提供者,抹茶点茶人,而共创者,是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伙伴。

© THE MATCHA TOKYO

© THE MATCHA TOKYO


鸣谢


房东&场地提供:洛克·外滩源

室内设计:

杨奡、MJ(奥室设计)

办公桌、水磨石地面:

Ben(EMCC 结庐)‍

照明设计、灯具:

降昭龙(ELA 寻光设计)

空调支持:虎哥

施工方:倪工

摄影师:田方方

活动总负责人:Helen Yu

现场茶歇:

叶莺(naive 理想国)

英男Max(Basao tea)

Alica(T+2 茶歇)

Jerry & Lei(BROSHOP)

阿翔(air by Ounce)

Gene(THE MATCHA TOKYO)

现场乐队:

苗苗&王老师(墨音MOIN)

布置道具:陈俊宇(ideaPod reserved)

亲友团:帮帮、刘涵晓、杨奡、MJ、

王克明、Ken、Ben Zhang、波哥、

降昭龙、William、环子、左龙、

浩然、裕林、诗卿、亨哥

现场摄影:田方方、董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日筑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