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府中学改造,操场是一种公共空间类型 / 多重建筑

多重建筑 建日筑闻
2024-09-08

围合与遮蔽

操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类型 

学府中学改造为深圳南山百校焕新行动的第一季项目。借助百校焕新各参与部门搭建的设计平台与工程环境,在解决校园各处老旧硬件问题的同时,本方案期望通过对操场的深究,为南方中小学户外空间提供一种类型新解。

© 吴嗣铭

© 吴嗣铭

布局逻辑

布局逻辑图 © 多重建筑

柱廊作为边界:校园南北 151 米,东西 141 米,西侧为E字型教学楼,教学区经校方多年经营,亲切自然。这样的布局里,教学楼与操场之间的界面至关重要,掌管着体育课与教学区之间的动静转换,我一直对初中生在这种空间里的创造力充满想象。此处原状却是一道仿古隔墙,从教学区穿过隔墙来到操场则无处躲藏地暴露在烈日下。把此隔墙改成柱廊,将塑造多种关系:1. 跑道旁边有了遮阳躲雨之处。2. 柱廊顶面成为看台。3. 串联教学楼疏散梯,从交通意义上,柱廊成了教学区与操场之间的第三空间。4. E 字型教学楼的庭院通过柱廊与操场连接或对望。

围合——新的操场:原状跑道呈“塞车”状态:五六个班同时出现在跑道上——跳绳、热身和短跑,长跑的同学们则熟练地避开他们。根本原因是操场布置没有把各种活动疏散开,地块尺度对于 300 米跑道过于勉强,连缓冲距离都不够,更不用奢望在跑道外缘有上器材课和做热身的空间。把跑道从 300 米缩成 250 米,将在南北两侧得到充分的空间,操场也从普遍的边缘即围墙的状态,变为可以被其他功能围合。围合的动作本质,是许可操场成为一个中心,而非把操场看作是教学楼之外的剩余部分。

围合 —— 密度的腾挪:校舍和操场建于 2002 年,彼时为 26 班,20 年过去,校舍如今需承载 50 多个班,使得音乐室、舞蹈室、科创室等专业教室在教学区已无处安置。体育办公室,器材室,后勤杂物等次要空间更是如填充物般塞进各处狭缝里。操场的围合把上述教学区的溢出面积疏散到操场——南侧服务用房(两层:器材、厕所更衣、体育组休息室、后勤杂物),北侧专用教室(两层)。

遮蔽 —— 南方与大棚子:对南方体育课要么暴晒要么暴雨的身体感知一直缠绕在每次与校方的初期踏勘,可惜目前南方的操场与北方相比,并无特殊之处。遮蔽,先围合再遮蔽——南北侧建筑尽量多创造灰空间,连同柱廊塑造出操场一圈高低变化的有顶活动区域。在以上排兵布阵的同时,一个与校方一起“吃螃蟹”的计划也悄然就绪——在操场中间设立巨大遮蔽物,覆盖两个篮球场,学校将拥有宝贵的风雨集会空间。校方对这件事的兴趣,让我心生感激。自此,学府操场灰空间面积占比达 20%。

以上的动作诞生了一个新类型的操场,操场的另一种身份开始被关注和塑造:高密度校园里的户外空间,它在被围合和遮蔽后,将承载这个校园的公共生活。

改造前,只负责隔离的仿古墙体 © 多重建筑

改造后廊道下的放松状态 © 吴嗣铭


改造前体育课的“塞车”状态 © 多重建筑

改造后体育课状态 © 吴嗣铭

图片故事‍‍‍

焕新后的操场 © 吴嗣铭

课间十分钟时的操场 © 吴嗣铭

柱廊与教学楼的 3 把楼梯直接连通,将顶板标高设在楼梯休息平台处,柱廊顶部顺势成为了漂浮在操场边缘的一个看台。© 吴嗣铭

跑道边多了一条遮荫避雨的灰空间,借着教学区与操场 40cm 的高差,在廊道下设了一条蓝色坐台,坐台随着老教学楼的轮廓,最窄时 0.9 m,可以歇坐倚靠;最宽时 3.6m,可以做仰卧起坐等器械课运动。© 吴嗣铭

坐台上堆积着各种物品:水杯,外套,球,书包,似乎对于同学们来说,这里成了一个大本营,它是从教学楼状态向操场状态的中转站,也是从烈日暴晒的操场撤回阴影之下的庇护所。© 吴嗣铭

有了柱子,楼板和楼梯间的阻隔,学生们在这里闲坐可以或多或少逃离别人的注视。在升学压力渐涨的今天,能回到个体的空间对初中生们越发重要。© 吴嗣铭

为了遮蔽两个篮球场,顶棚的尺寸达到了 36 米乘 40 米,且我们认为,篮球架和顶棚柱子是同一样东西,于是已经确定了四根柱子的准确位置。在篮球场长向上我们另加了两个柱子,它俩也创造了两个半场区域。这样的柱位使得方形顶盖的四个角都是悬挑,呈现出与周边校园的开放关系。如图的西南角,篮球场向教学楼的六棵树院子打开,这条路径,也是同学们抱着篮球排球冲向球场的最主要路径。  © 吴嗣铭

球场夜间 © 吴嗣铭

顶棚的意义已超越体育课的日常性,它是一个高密度校园里的开敞空间和集会场所,承载着 2200 名初中生的集体生活。在它投入使用后的短短三个多月里,已连续举办多次大型活动。校运会和校庆晚会时,它刚好能让全校师生在此席地而坐,为此,学校总务处用拼装软垫将硅 PU 全部盖上,坐上去舒服且能保护下面的篮球场。后来我们又从学校发来的照片中陆续看到升国旗,救生讲座,科技节,排球赛篮球赛等集体活动。图为 2023 年学府中学校庆晚会。© 多重建筑

北侧的原有主席台和两侧新置入的特色教室,此视角为集会时的正视图,特色教室尽力压低面对操场的檐口,淡化立面表达,来确保日常的平衡性。特色教室目前已作为器乐室、舞蹈室和科创室,校方开始有意识地将高密度教学区的部分教学疏散到操场区。© 吴嗣铭

南侧新建功能室——“高柱楼”:与低矮的柱廊不同,这里可以练排球和羽毛球,并用高柱+大斜板+树林,作为操场的景观终点。这里一楼安置了器材室盥洗室和饮水间,二楼作为体育组休息室。在遮蔽物下造房子——“高柱楼”的灰空间面积达520㎡,室内面积则仅有 230㎡。© 吴嗣铭

教学区除了个别老旧漏雨位置和硬件置换外,未作大的改动,因其经过校方20年的经营,呈现出一种亲切自然的状态——爬山虎,小园林,鸭子,孔雀,鲤鱼,兔子,这些元素和同学们的互动很密切,也同时明晰了新老区域的并置状态。© 吴嗣铭

改造后,上一张航拍局部放大图 © 吴嗣铭

Forum 抄绘平面图 © 多重建筑

最后,也许庞贝官网上对于Forum这种公共空间类型的描述,最能指引我们去畅想中小学操场未来的可能性

The Civil Forum is the core of daily life of the city and is the focal point of all the main public buildings for city administration and justice,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trade activities such as markets, as well as the main places of citizen worship.

The square of the Forum originally looked like a simple open area with an overall regular shape, made of clay and its western side opened on to the Sanctuary of Apollo, whereas the eastern side had a row of shops.




平面图(左)+ 剖面图(右)© 多重建筑


建筑事务所:多重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国
设计年份:‍2022 年 4 月 - 2023 年 8 月
建造年份:2022 年 7 - 8 月,2023 年 7 - 8 月
用地面积:211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17600 平方米
主创建筑师:靳远
项目建筑师:陈利
设计团队: 范芷维,王思虹,黄欣怡,计少敏,杨嘉琪

其他参与单位
项目决策:南山区委区政府
项目管理:南山区工务署
决策支持:南山区教育局,规自局南山管理局,南山区住建局,南山区发改局
策划顾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代建单位:中信城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图设计:深圳市立方都市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深圳市工勘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广东中弘策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参与人员
总策划:周红玫
学术策划:朱竞翔
设计导师:朱亦民
组织:杨利君,董书赞,高雪香,刘佳俊,赵之昆,林嘉霓,尧红刚,黎博(南山区工务署);杨珺,刘小宁,徐乾财,邓剑飞,刘星(南山区教育局);何英杰(百校焕新秘书组)
校方:田亿欣,王宏,肖映健,何传杰,宋俊停,邓雷成
建筑:陈凤郎,胡明智,陈源村
结构:冯俨,周亮亮,黄文娜
景观:李华峰,陈志敏,刘达举,彭苑文,闵争林,汪子翔
室内:毛丹
照明:边宇
驻场设计:靳远,陈利,范芷维
业主: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摄影:吴嗣铭,陈利


编辑                  Yulin

排版                  Yulin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与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DAAily: 麓湖伊甸岛步行桥 / unarchitecte
DAAily: 连接两栋楼的“O”,TONDO 悬桥 / OFFICE KGDV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日筑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