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初试试题的一些思路
今天要分享的是21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学长整理的一些试题思路,希望能对大家的答案组织和复习重点有所启发~
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即可跳转作者豆瓣。
// 写在前面的话 //
这是一篇迟到了很久的题目解析。年月遽变,距离去年十二月的初试已经度过了事实上的半载,人事业各有更迭,过去心不可得。要在此刻重新回忆起某个生命节点的感触其实难为。之所以依旧提了拙笔来写这篇分享,总还是有些因由。
比较所一直有同学在豆瓣上分享每年考研的试题,给出详尽的解释。我自己在两次考研的过程中也获益良多。但去年的考题出于种种缘故,迄今没有留下解析帖子,仅有一位友邻贡献出了考试题目。距离下一个十二月又只有半年,就算是提供一些粗糙的想法也好,或许也可以裨补缺漏,为下一届的同学们或多或少点亮一些路灯。既然已经上岸,那便写罢。
虽然颇觉人之过在好为人师。然而反思的尽头总是无力的自我摧毁(《罪与罚》的处境),这样的结构实在令人难以承受。故而索性抛开这些繁琐的伦理处境,让我们回归问题的“事实”便好。虽然考研本身是痛苦的,但文学又会注入一些开心,让大家在清朗的冬日里左手包覆住疾书的右手。
另有所歉的是,因年长日久,记忆漫漶,当时所答已遗忘七八,故仅提供思路性质的提示和意见,并不是完整的参考答案。许多知识性的内容、材料可以填充进来,所谓“敞开于读者”。
一、名词解释
1. 诗穷而后工
出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但穷而后工的观念显然更早之前就已经产生。最负盛名的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论。还有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穷苦之言易好”。而这样的艺术现象也可以被分析为两种,一则是悲伤等情绪的引导下文学往往更具表现力,状写悲伤情绪的语言更自然丰富等等,一则是“困厄”则更能触及大多数人的社会现实,具有更广泛的共鸣。
本题为中国古典文论考察,先讲清其观念大意,再分析其思想史来龙去脉,最后对其观点做出评析为宜。
2. 知识型
法国20世纪思想家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其含义是在一个阶段的历史时期内所有知识/认知被组织起来的方式和结构,也即在“人为”的世界中事物的秩序。这一构型显然是社会意义上的、先验的。每一社会时期的知识型受该时期的权力结构影响,并形塑一时之知识/认知。福柯列举了文艺复兴知识型、古典时代的知识型和现代知识型等,文艺复兴知识型的主要思维是相似性秩序,即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似,继而产生交感、譬喻等思维……有关法国哲学的概念在中文世界已经不乏介绍,兹不赘言。
3. 希腊化
这一题接近历史考察……希腊化,顾名思义,是希腊文明从希腊地区蔓延至外。
如果是“希腊化时期”即Hellenistic period,则指亚历山大大帝作古后,整个庞大的马其顿帝国以希腊文化作为灵魂,故而让希腊从地理上的群岛一隅走入精神意义上的泛地中海。
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这是个专名,如果这是一个描述性词汇,每一次希腊文明对其他文明的“感召”都可以称之为“希腊化”,比如罗马对希腊的继承……
本题为古典学范畴,也是比较文学领域二十余年来风头正盛的方向,题目涉及到也是意料之中。只是没想到会考得如此历史。
4. 比较文学美国学派
韦勒克、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危机、回归文学、平行研究、跨语言/文化圈层/文明、文化研究……这一系列词都能唤起对美国学派的印象。美国学派孵化于对法国学派的反抗,不满于法式的枯燥实证和“文学贸易研究”,然而其自身过于广泛的面向容易滑落至无节制的比较之中,继而从文学转入文化,转入社会、政治等范畴之中。
本题是比较文学学术史概念,任一本比较文学教材中都会有对美国学派的介绍。如果希望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拿住韦勒克的演讲稿应当会为解题增色不少。
5. 主奴辩证法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经典概念。
在主奴辩证法的结构中,主人统御着奴隶,任意虐使他们从事劳动,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工具。但在痛苦的劳动中奴隶反而因其与客观物的充分接触而觉知灵明,主人则因其与物之间的隔膜而闭目塞听,失去能动性被异化为实质的奴仆。主奴辩证法的结构被黑格尔用来揭示自我意识的处境、与他者的相处关系等等,这一经典结构也被马克思、霍克海默等等思想家所沿用,揭示劳动-异化、启蒙与反启蒙等关系。
这一题目既可以被归结到理论的脉络上来,也可以被归结到比较文学-思想史的视野之中。甚至在学习政治时应该也能从马原中看到这一拓展知识……实在是再经典不过的概念。
6. 文化资本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概念,听名称就有浓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气息。布尔迪厄把资本的概念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相当于是在用资本论的逻辑推演文化政治现象。具言之,社会空间中的资本积累被区别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形式。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态:具体形态、客观形态和体制形态。靠时间积累的文化资本让某些群体获得文化上的优越感和话语权,并借此来交换其他的权益,把自己伪装成价值中立……其他法国思想家如鲍德里亚也会进入这样的讨论之中,在他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方法分析了符号(及符号所构拟出的文化)。其内在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本题为法国思想理论相关,也是所谓西方文学理论范畴中的热点。
二、论述题
1. 结合一位法兰克福学派评论家并谈谈该学派优缺点
法兰克福学派是文化研究之重镇,提供了极为丰富且深刻的文化批评工具。结合“评论家”取材十分广泛,可以从第一代的阿多诺开始谈,可以从激越的第二代如马尔库塞开始谈,也可以就如今虽显江河日下但毕竟在贡献思想能量的哈贝马斯开始谈,也可以从大家都很喜欢的游离于法兰克福边缘的本雅明谈。如果读过他们的某些著作,当可鞭辟入里。优缺点自不待言——在文化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拓展,批评的深化以及斗争力度的弱化。
2. 结合文学作品阐发崇高
不妨先在脑中对崇高(sublime)做一番概念辨析,伪朗基努斯的《论崇高》、康德的《论优美感与崇高感》都是显眼的思想史节点,仔细考梳下来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收获,诸如宗教与崇高感的形成之关联、不同的崇高机制如何形成……如果梳理出的脉络比较整齐,则可以结合一本主要作品来讲个痛快。
如果比较零散也不打紧…可以每一点搭配一个作品分着说一说。譬如在《伊利亚特》中的崇高,在《旧约》中的崇高,乃至在《悲惨世界》中的崇高。如果一回头,是否能在中国找到类似的结构?譬如士大夫的崇高人格的外在具象,再具体一点比如范仲淹与宋朝的儒家思想新变……均是可以探讨的范畴。
3.对这段内容进行评论:
“任何特定社会的信仰和习俗都有一种强制力量,但有一个伟大的观念,对于这种力量是最致命的。它同事物的逻辑性没有关系。人们会以为把逻辑放到某一国家某一时期的一整套偏见当中,就像让一匹公牛冲进瓷器店一样,会闹得乱七八糟,但情况并不如此;纯粹的逻辑丝毫不影响人类的大多数!不影响!如果你想唤醒和震惊人类大多数,你必须清楚地让他们认识到他们认为绝对的东西是相对的,这就是说,必须让他们看到他们认为普遍承认的标准只不过是某一数量思想相近的人接受的标准;而别的国家别的民族对是非美丑却有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样,一个国家的公众就会第一次认识到他们所看不起的艺术和诗歌恰好被另一个民族认为是头等的,而他们看来最优美的他们自己的艺术和诗歌,别的民族却毫不尊重;而且会认识到不能认为其他民族都判断错误,以此来宽慰自己,因为这些民族各自都认为其他民族是不对的。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斯塔尔夫人对法国社会,对它的文化和文艺,并通过它对整个欧洲所做的贡献,我可以这样说:她通过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她关于意大利和德国的伟大著作,帮助法国、英国和德国人民以比较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社会及其文艺思想和理论。”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这一段大抵展现了一种“文化相对”。比较文学在这一肌松剂般的“相对”中获得价值空间,并倒转乾坤,让许多作家获得跨文化的价值。如此看来,本题其实是对比较文学之工作的整体评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自“自我”中出离而进入对方,“我”会否陷入相对而后虚无的悲伤境地?亦或能超拔自身而把他者视为自我之蛹?这一切都能从比较文学的逻辑之中推明。结合勃兰兑斯的表述或另起炉灶,把这些疑问处理一番,应当算是回答了问题。
4.翻译并评论下段内容
“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闳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有闻其言,孰不腾笑?夫国民发展,功虽有在于怀古,然其怀也,思理朗然,如鉴明镜,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若不知所以然,漫夸耀以自悦,则长夜之始,即在斯时。”
——鲁迅《摩罗诗力说》
翻译显然不必说了……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青年时期的作品,现在读来依旧力量十足。如果说上一道题侧重于空间上的比较与借鉴,本题则侧重于时间上的今与古之关系。鲁迅主张借重古之遗产而时时出新,而非盲目尊古、夸耀祖上功绩坐吃山空。换言之,鲁迅主张的古今之间是无断裂的,用继承关系连接好的古今。这样的历史哲学一方面可以对经典的古今之争做出回应,一方面也要经受古今之争中的经典问题之挑战。当可举一二文明为例,细致剖析,阐明观点。
一、请根据下列地名或者人物名写出作品名或作者名
1.桐壶 ——《源氏物语》紫式部
桐壶更衣之名在开篇便已托出,为前半部主角光源氏之母,桐壶帝最宠爱的后妃,也是全书中第一位玉殒香消的女性。《源氏物语》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总是凄凄地……
2.高康大——《巨人传》拉伯雷
Gargantua,意为“大喉咙”,中译作“高康大”,显然是兼顾音意之举。《巨人传》因其夸张的想象力,很受小孩子的喜爱。如果童年时恰巧读到过这本书,应该很难忘掉其中的情节和人物。
3.帕特罗克罗斯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荷马
Πάτροκλος,Patroclus,一译帕托克鲁斯,是《伊利亚特》中主角阿喀琉斯的好基友,以温柔和善良著称。阿喀琉斯因荣誉之争而避战不出,帕特罗克鲁斯代之出征,被赫克托尔斩于马下。
4.牛二 ——《水浒传》施耐庵
记得牛二是因为前面往往会连缀一个诨名“泼皮破落户”,汴京城杨志卖刀一节也算是水浒的经典场景。前半部的许多线都是看好汉如何落草处,颇能见英雄性格。林冲是忍无可忍,杨志则是一半索性。用金圣叹的话说,在相似的英雄中偏有许多不同处,最见手笔。
5.狄云 ——《连城诀》金庸
悄悄说,比较所的往年题中经常会出现一道与金庸有关的题目。时间还相对空闲的同学不妨刷一刷金庸。而就算是在金庸的著作中,《连城诀》也实在是一篇阴森邪性的作品。躺尸剑法、砌墙活剧,人性的暗面剥下江湖的面具。故事结尾的水笙留下了惟一的救赎,在雪谷晦涩的天光里,满身疮痍的狄云看到招手的少女,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6.So long as ma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
取自Sonnet 18,炽如烈阳的一首诗。莎翁的十四行诗特色是尾双句为一组,往往形成警句或佳句之效。此诗中尾句则如火漆封痕,锋锐与自信丝毫不减。
7.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七绝·闺怨》王昌龄
整首诗都绿绿的,带着春的生机。正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8.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停云》陶渊明
陶渊明集的第一篇。四言诗以雅正称,这篇诗歌写得也非常温柔。
9.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诗经·秦风·黄鸟》
老秦人地处偏险,其歌悲凉慷慨。后来读到诗评孟德公“如幽燕老将”,也是这般味道。
10.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醉时歌》杜甫
老杜的激愤之语,读来“胸中自不平”。李白说杜甫“作诗苦”,一则是用力精专,二则……或许也是诗风诗味罢。想李白的醉时“我舞影凌乱”,老杜的醉是如此悲怆。
二、名词解释
1. 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温克尔曼的经典提法了。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是对希腊古典艺术最高水平的一个定义和刻画,在希腊的悲剧、雕塑、建筑等艺术中均能有所展现。如果细谈,一则可以从思想史角度谈单纯感和崇高感的美学特质,从康德谈到歌德席勒谢林等等。一则不妨直接挑一个古希腊艺术来谈,帕特农神庙啊《俄狄浦斯王》啊……做一番阐释。
德国人真的很喜欢希腊文明啊。
2. 林译小说
林指林纾,林译小说便指林纾翻译的诸多西方文学经典著作。林纾本人并不精通外文,故而其翻译是靠一通外语者代为讲述文章故事,他基于这一故事着墨添彩,敷衍成篇。这种独特的翻译方式和林纾本人的中国文学素养结合,让他的翻译带着很有趣的“古典小说”味儿。如从《茶花女》翻得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开篇道出一番自己如何听得,又对小说情节议论一番,这些都是话本小说、白话小说的一些特色。有关林译小说的争论从五四时期的鲁迅等人延续到钱钟书(《七缀集》),联系到近年来“晚清热”。他的翻译原则和他通过翻译实质上绍介过来的文学之“新质”,总是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翻译论是比较文学的题中之意,成果亦不乏。本题应是考察这一方面,旁及晚清现代性当可锦上添花。
3.《汉堡剧评》
莱辛所作,德国经典文学批评序列。有关戏剧的论述上至亚里士多德《诗学》,拥有漫长的脉络。如果读过原书当可畅所欲言。有戏剧功底也可以展开讲述一些具体问题。
3. 俄国形式主义
西方文论脉络,也是理论百花齐放的20世纪第一声雷。从学术史谈到著名论者再谈到核心思想,再结合一两文本简要操演。最终说一说其影响和局限……如果能结合当时俄国-苏联的局势和文坛样貌做外在的评述当可增色。
5.《激流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很熟悉的《家》《春》《秋》,应该还能回忆起觉新觉慧鸣凤等人。家春秋对青年的鼓动力,以及巴金本人的思想及其变化……家族式小说的文体历史,不同时期家族小说的题材及其感召力之变形……均可谈及。
6. 南社
晚清相关。柳亚子、苏曼殊,文坛影响,诗歌主张,政治诉求……
三、论述题
1、 分析庞德译李白《送友人》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青-蓝,对颜色词的理解。郭是否是walls雉堞连云之感?横字翻丢,用to更似“延”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白水直译,鲜明。Them一代指显得虚了许多。有一放一收的感觉。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受语法影响被迫引入了主语,不过影响不大。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孤鹏之比没有了,万里译太重太实,dead grass应该是触发了庞德有关衰草连天的想象。较原诗的昂扬,此处显得沉郁许多。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类似“心如不系之舟”,游子没有对traveller,相当于没有从身外反观,而是己身之感。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故人情变成了故人惜别之情,点突兀了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这句的who指代在语法上很神妙,有藕断丝连之感。“挥手”被庞德理解成了类似作揖的动作…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s
as we are departing.
从声韵上说neigh显得太近了,没有“萧萧班马鸣”的宏阔的空间感。但马近人别,这么一拉也很有张力。
实在是有太多可以通过细读谈论的内容了。每一行都有可说的东西。一字一字读来,再于结构上纵览。顺手说一说庞德的翻译策略及其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2、翻译并评论下段内容
“Fortune does yet more evidently manifest the share she has in all things of this kind, by the graces and elegances we find in them, not noly beyond the intention, but even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the workman: a competent reader often discovers in other men's writings other perfections than the author himself either intended or perceived, a richer sense and more quaint expression. ”(Montagine: Essays, Ⅰ ,24)
翻译不论……
是一道接受美学的题目,一部作品的美感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能并不完全在作者的控制之下。极端的表述会说作者已死,但无论是结构上、修辞上对美感的锚定还是在社会文化上的锚定都缺乏一些力度。取其中正,当是所谓作者-读者-作品-世界的四要素。先就接受美学和读者批评的角度谈一谈,接着超乎其外,谈论作品美感的四个来源。
3、选取一位外国作家,分析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题目。实在是太多了……可以选取喜欢的作家谈。我依稀记得当时谈了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旁及了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有鉴于元朝-蒙古帝国的世界史影响力,许多西方作家都对这一神秘的王朝丛生想象。这些想象与元史等记载两相对照,饶有趣味。
// 写在边上的话 //
我至今记得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打开豆瓣找到了2015年的比较所考研试题,其题目之深广令当时颇为自负的我为之瞠目。当时的我大抵不会想到有一天我会亲手答一份比较所的试题,取得一个马马虎虎的分数,在庸常中慢慢消化人世的变更与流离。笔录至此,唯有一丝温煦和谅解。少年意气凌云志,并不值得嘲谑。用鲁迅那道题目来说,人的历史是贯通的。而文学带给我自身的,也是这一层最温柔的悲悯。
就答题而言,比较所的题目固然汪洋恣肆,但总还是有一些固定的脉络可循。一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是西方古典学,一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一是法国先锋哲学,一是比较文学学科论,杂以西方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近年晚清作为学术热点也颇有涉及。每一道题都注意“颇采二西之学,以供三隅之反”。如果是中国的概念,有无他国观念与之类似或与之对话?如果是他国概念,其来龙去脉如何?影响怎样?有无同构者?回答至此,至少不会觉得对题目太过亏欠......吧?
最后留下一节小诗,作为我生命中回荡的远音。声音可以回荡,交织,触及彼此。在共鸣里我们战栗、沉默,不发一语。
希望远方的航行,前方是漫无边际的水野。
他走过长安,小小的皇帝
在造自己的宫殿
一砖一瓦,眉宇认真
他很快离开,没有多久
他在神的秋日松开双手
作为一个有深度(咳咳)的公众号,我们不仅分享应试经验,更希望能帮助大家拓宽知识面,成为一个“合格”的中文系学子,为此特别推出送书活动!
点击文章底部的“赞”和“在看”截图至后台,即可获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全集》pdf。
*本活动长期有效,同样的截图只能领取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