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着人间烟火,也能吃得灿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Author 晓洋


中国人一直信奉“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我们对“吃”都十分讲究。煎、炒、焖、炸、炝、烩、烤……光是“煮”的技巧就有二十多种。
 
越来越多的营养师开始提倡简单的烹煮方式,食生是其中最纯粹的一种。芳芳亲身实践纯素生食近20年,主张不用超过46℃的高温来处理食物。
 
像外国人那样吃生的蔬果,我们这些喝惯热水的“中国胃”能适应吗?只用搅拌机和热风机来制作一日三餐,还能愉快地吃饭吗?
 
芳芳说:“食生不是让我们从此过上健康而寡淡的生活,而是学会平衡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食生魔法师的故事,看看如何不着烟火也吃得灿烂。
 
食生料理主厨芳芳。
 

 
#01
46℃的魔法
打开食物的想象
 
跟传统中餐厨房不同,芳芳的食生料理厨房更像一家独立咖啡馆。这里没有呛人的油烟,连火焰跳动的炉灶也看不见。
 
一阵嗡嗡的搅拌声传来,芳芳倒出5杯生杏仁奶。围在操作台外的学员端起杯来尝了尝。刚够到操作台的男孩一口喝下去,皱了皱眉。
 
只见芳芳往杏仁奶里加了几滴液体,再倒出几杯来。这回男孩喝完,举着杯子还想再喝。芳芳所加的是香草精油。有机的食用精油与醇厚的生杏仁汁完美融合,恰好盖住原来的生涩味,带出丝丝微甜,小孩也很喜欢。
 
芳芳教学员做食生料理。
 
无论是一小时的体验课,还是加起来七天的初/进阶课程,芳芳都会设计循序渐进的体验环节,让学员用自己的舌尖来感受食生魔法。
 
食生(Raw Vegan)是全生纯素的饮食方式,不仅拒绝食用肉蛋奶、海鲜、蜂蜜等荤食,而且不以超过46℃的高温处理植物性食物,对加工食品更是避而远之。
 
食生者相信高温加热会破坏新鲜蔬果中的酶,造成营养流失。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提高生化反应的速度。每一种生物的生命过程,从繁衍生息到生老病死,都和酶有关。
 
芳芳告诉学员:“最佳的食材就是新鲜的、天然的、完整的。”略过“煮”的步骤,食生料理往往自带美感。甜菜根的玫红、螺旋藻的翠绿、姜黄的明黄等,这些未经高温破坏的食材本色将餐桌点缀成艺术家的调色盘。
 
食生料理自带美感。

用搅拌机做成的生食蛋糕口感丝滑,让爱吃甜点的Sissy直喊上头。从热风机里取出来的“培根”香脆可口,横扫全盘也不一定发现它的真身是茄子。那些跟肉没点关系的食生料理,不断打开学员对食物的想象力。
 
食生料理中的蛋糕和仿食。
 
每一盘生食既是对食材的颂赞,又预示着可能带来的愉悦心情。上了3天课后,慧灵惊喜地完成了人生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吃生南瓜、第一次吃生西葫芦、第一次吃羽衣甘蓝,以及第一次有意识地吃金桔。
 
闭眼,触摸,嗅闻,再咬开。当金桔的酸甜充满口腔,慧灵感觉“恍惚间去到那充满阳光的山顶,那山间温柔的微风,那淅淅沥沥的雨水,每个细胞都在欢呼着”。
 

 
#02
食生会寒凉?
得听听身体的反馈
 
听到学员的反馈,芳芳会微笑着点头。毕竟,课堂上没有人比她更清楚食生的魔法了。
 
从台湾的哲学研究所毕业后,芳芳毅然决然地跑去纽约,追求艺术家的生活。32岁那年,她习惯性地走进了一家自己喜欢的书店。
 
一本封面印有“RAW”字样的新书,抓住了她的目光。那是一本食生料理食谱,作者为一位男子。芳芳觉得那位作者拥有“超乎性别的美丽”,不禁心生向往。
 
芳芳把初遇食生的书籍带来了大理。

书买回来没多久,芳芳就把里面的料理都做了一遍,食生的种子也无意间种下了。此前,芳芳已吃了10年纯素。从纯素过渡到食生,她的身体除了起了3天红疹,没有别的明显不适。
 
食生3个月时,芳芳留意到自己的身体产生了神奇的改变:“我多年的鼻炎消失了。皮肤变得光滑,身体显得轻盈,头脑也变得更清醒。走在路上仿佛被光晕包围,能敏锐感觉自己细胞的震动。”
 
至今,芳芳在食生路上走了快20年。热气腾腾的熟食早已不能挑起她的食欲,反倒是那些新鲜的果蔬更能让她眼里闪烁热忱,迸发出设计菜谱的灵感。
 
大概10年前,芳芳带着孩子搬到大理。她发现许多人并不熟悉食生,常误以为食生等同于吃沙拉。刚开始她在自家院子里分享食生料理。随着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她在六年前开设了食生课程,向更多人传递这种植物性饮食的美好。
 
芳芳老师处理食材。
 
食生料理颜值虽高,但毕竟是没煮热的,不怕寒凉吗?许多中国人习惯“多喝热水”,认为吃生冷食物不健康,和中医“寒热平衡”的饮食原则相冲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常年生吃蔬菜水果的人会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是“修道”之人所为。
 
面对人们的疑惑,芳芳不厌其烦地解释:“食生是建立在营养科学的实证基础上,没有中医的寒热定义。食生初期,由于蔬果热量低,身体容易觉得冷,这时候可适当补充坚果。一旦经过数日至数月的适应后,身体状况改善,非但不会感到冷,反倒会觉得热。”
 
实际上,食生也不都是冷冰冰的食物。准备冬日食生料理,芳芳会用温水来搅拌蔬果昔,选用高淀粉的南瓜、红薯等当季食材,还会添加姜、肉桂、姜黄等暖身的香料。
 
冬天食生也有丰富的选择。
 
最近芳芳的料理课上来了一位明星学员马绰。过去十多年来,他不带一分钱徒步中国,前往一千多个县市推广素食。
 
路途上马绰偶遇一位食生者在冬天清晨衣衫单薄,赤脚走在土路上。对方把这种看似不怕冷的“超能力”归功于食生。出于好奇,马绰报名了芳芳的课程一探究竟。
 
马绰(中)在课堂上尝试制作食生料理。
 
香港注册中医师李宇铭也曾公开分享过一个加拿大同行的例子。那位中医同行完全食生十多年了。年过五旬的他依然头发乌黑,满脸红光,下雪天洗冷水澡不觉得冷。
 
“和中医开药治疗不同,食生不谈怎么治病,而是教人们如何吃得更有营养,展现‘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的精神。实际上这也和中医“上工治未病之病”的理念相吻合。”芳芳补充道。
 
 
 
#03
你今天有意识地进食没?
 
食生属于纯素饮食的一种,而近年纯素饮食的流行伴随着不少争议声,尤其是欧美素食网红“被打假”的事件。
 
2019年,美国素食网红罗瓦娜(Rawvana)被网友发现在巴厘岛旅行时吃鱼。为了获得更高的流量,她经常挑战极端排毒食疗,例如20多天基本只喝水的断食排毒疗法。几经折腾,时年26岁的罗瓦娜停经了两年多,还有贫血和肠胃感染等健康问题,在医生建议下重新进食动物蛋白。
 
听到类似的新闻,芳芳第一个反应是“只要开始吃素,就应当关注营养科学”。毕竟部分食物含有毒素并不宜生吃。
 
芳芳通过自学成为今日的食生导师,也曾到巴厘岛通过严谨的高阶食生课程学习。后来又完成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植物营养学”课程的学习。该课程是由世界顶尖营养学者T·柯林·坎贝尔博士设计的,他也是畅销书《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的作者。
 
芳芳到海外进修食生料理的厨艺。
 
芳芳并不赞成突然的、临时的饮食改变。她提出食生达到40%的比例即可明显改善身体健康,若达80%即为高比例食生,达到病痛较少、身心喜悦的状态。有些人践行“Raw till 4”,就是每天食生到下午4点为止,之后的晚餐吃煮熟的健康纯素食。这也是不错的选择。
 
每周分享的食生食谱里,芳芳会列明食材种类和配比,并详细讲解主要食材的营养价值。平时上课用的食材都以有机蔬果为优先。她说:“每个人要学会有意识地进食,对自己的身体、对自然环境负责。”
 
跟芳芳学食生的多是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是城市里不敢看体检单的一群,担心身体被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拖垮,并且对精加工食品持怀疑态度。
 
最初在1990年代出版的《救命饮食》里,坎贝尔博士曾借用当时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告诫那些大鱼大肉、大口喝奶的美国人不要瞧不起植物性饮食,而“少吃肉多吃菜”能更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如肥胖、冠心病、肿瘤等)。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成年人每天应吃300克至500克的蔬菜、200克至350克的新鲜水果。至于鱼、禽、蛋、瘦肉等蛋白质,平均每天摄入120克至200克即可。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营养学会
 
只可惜,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却渐渐丢失了五彩缤纷的餐盘。一项针对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的分析研究显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存在三大问题:盐太多、杂粮和水果太少。
 
长期不合理膳食成了中国人慢性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而BMI过高正是人们容易得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的危险因素。
 
芳芳的餐盘一直保持缤纷的色彩。

五六年前芳芳开始在国内推广食生,当时许多人对这一饮食方式“闻所未闻、无法想象”。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健康生活的向往来找她。
 
芳芳说:“生食将是一个不容被忽视的未来趋势。单纯地主张纯素已属于过去式,接下来的潮流是生食。因为它符合当代生活的迫切需求:我们要自己身体健康,要地球恢复健康状态。食生对这两方面都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发布:饮食相关慢病问题日趋严重,董超,《保健时报》

[2] 补齐膳食短板少得病,李爽,《生命时报》

[3] 食生是人类的基本饮食方式,李宇铭,“绿野悠然”网站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晓洋
视觉 丨 欧阳波比

今日话题
你想尝试食生吗?


热文推荐 · 点击阅读


点击下方关注,并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我们的消息

点在看↓↓↓
分享你的生活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