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技术何以提高基层监督效能?

浙江大学 启真新论 2023-02-21

当前,基层公权力监督面临多重现实困难,主要体现在基层权力结构、监督责任履行、监督力量保障、监督信息供给、基层治理生态等多个方面。


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基层监督,是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探索破解上述困境的基本思路,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基层监督数据化、精细化,实现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更加科学、严密、高效,业已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点工作。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监督可通过权力运行的在线化, 以用权公开的方式实现全过程监督。


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政务运行的基础就是权力运行的在线化。政务信息的生成、流转都在数字平台上运行,就必然会形成权力运行痕迹。依据这些痕迹及其回溯机制可以较好地实现对权力全过程监督,包括对权力运行的事后追究等。


第二,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监督可通过权力运行的标准化,以阈值管理的方式实现实时监督。


在传统的监督实践中,监督通常发生在事后, 更多的是事后问责。但事后问责的成本很高,不仅会增加整个公权力体系的正常运行成本,还会增加权力监督本身的成本。


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监督,可以用监督覆盖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具体而言,通过权责体系的标准化制定,为权力的规范运行设定标准和轨道。一旦出现与系统设定不符的现象,系统则立即发出提醒,使相关部门能够及早发现并处置权力运行的失范行为,甚至可以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权力失范行为的风险预警。换言之,数字技术以刚性的制度与程序约束将自由裁量权压缩在合理的空间内,以技术约束权力运行增强对权力运行的问责。



第三,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监督可通过数据的共享与整合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


信息是监督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监督就无从谈起在传统的监督实践中,监督对象的实际信息与监督机关所掌握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问题始终存在,由此影响精准监督。


而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监督, 首先可以建立所有监督对象的数字档案及其关联档案, 为纪检监察办案提供基础信息;其次可以联通多个基层治理相关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之间的碰撞、组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 问题。例如,通过将“三资”管理、惠农政策补贴、脱贫攻坚等数据整合到权力监督平台中,基层监督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比对发现权力失范行为。


第四,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监督可通过整合多重监督力量,以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当前,国家监督体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对公权力的监督主要包括纪检监督、监察监督、审计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媒体监督、公民监督、网络监督、社会组织监督等。但这些监督力量仍然呈碎片化分布,没有形成较强的监督合力。


因此,寻求协同效应是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监督合力和协同效应的提升有其必要性。在此过程中,凭借数字技术构建的监督平台可以较好地整合现有监督力量,在监督平台上进行信息汇总与分类处置,从而提升监督力量的聚合效应。



总之, 数字技术通过在线化使权力运行过程留痕,从而做到痕迹管理与行为回溯,以痕迹管理带来的震慑力降低基层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数字系统通过设定,将各权力主体的权限责任限定在特定轨道,使其不能作出超出数字系统设定权力或阈值之外的行为,同时不可增设或减少权力运行的必要环节,从而形成权限管理与流程约束机制。纪检监察机关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构建基础信息库,整合其他部门数据,通过数据库的信息碰撞实现基层监督。此外,基层监督还要构建其基于数字监督平台的统筹聚合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形成监督合力、提升监督效能。


作者介绍:


皇甫鑫: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亚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原文载于《廉政学研究》2022年第1辑(总第9辑),原题为《数字技术何以形塑基层监督体系?—— 一个地方项目运作过程的分析》。

投稿邮箱:qztheory@163.com
今日编辑:王珏     选稿编辑:孙萌  杨程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清廉浙江微信公众号、殷兴华、吴敬连、林增斌

责任编辑:江宁宁 金云云


往期推文:

如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什么是未来教育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加速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

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

遗产城市:杭州发展新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