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I 国运的轮回: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伊丽莎白二世
语音技术来自讯飞有声
8885字22图,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引子 一封信
1596年,明朝万历二十四年。
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笔给中国万历皇帝写了一封信,派遣使者约翰·纽伯莱出使中国,送给万历皇帝。
信中有不少恭维的话,但核心只有一句:我西方诸国君王从相互贸易中所获得之利益,陛下及所有臣属陛下之人均可获得。此利益在于输出吾人富有之物及输入吾人所需之物。
就在这一年,英格兰海军刚刚在爱尔兰海域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英格兰成为了和西班牙平起平坐的海上强国。
也就是在这一年,明朝陷入财政危机,万历皇帝派遣宦官到各地任矿监、税监,激起士大夫阶层的反抗,皇帝与既得利益阶层在摩擦中相互损耗,整个国家陷入衰落。
在那个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年代,如果万历皇帝收到伊丽莎白一世这封信,并且对英国的崛起感兴趣的话,说不定会重视起海洋贸易,加强与西方的交流,从而改变中国衰落的国运。
可惜的是,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万历皇帝并没有收到这封信,约翰·纽伯莱在前往中国的途中遭遇了大风暴,这份信和出使船都葬身于大西洋底。
中国和英国第一次官方沟通,就此告终。
之后的三百年里,英格兰开始不断地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殖民地遍布全球,掌握世界霸权,愈发繁荣强盛。
而中国经历了甲申之变后,开始彻底沉沦。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也许从英国使船沉没那一刻起,英国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再也无人能够阻挡。
1 伊丽莎白一世,英国的崛起之路
英国是如何崛起的?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回避一个英国的君主:伊丽莎白一世。
1558 年,当伊丽莎白一世接过王冠之时,英国还远远不是日后那个“日不落帝国”,相反,是一个贫弱之国。
人口仅有400万,国家每年收入仅有20万英镑,但光负债就有30万英镑,内部民不聊生,苏格兰爆发起义,英国处于分裂的边缘,外部则刚刚经历了英法百年战争、红白玫瑰战争,国力受到重创,和西班牙还处于战争的边缘。
就像当年的枢密院官员所说的:
女王经济拮据,国家财源耗尽……军队缺少优秀官兵;国内法纪废弛,物价昂贵,商品滞销;法国国王一只脚站在加来,一只脚站在苏格兰,骑跨在我们的王国上;我们在国外有不共戴天的仇人,却没有坚强忠实的盟友。
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伊丽莎白一世一辈子都扑在了如何让英国强大的励精图治之上。
第一步就是重商主义。
伊丽莎白明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像过去上千年那样光靠种地,是种不过大陆上的西班牙和法国的,要想强国,就必须走工商之路。
对此,伊丽莎白先是重申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国教会唯一的最高的首长”,干脆利索地转向了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
这样一来,国王的权力不再受罗马教廷掣肘,不仅斩断了外国势力利用宗教干涉英国内政的渠道,也使伊丽莎白一世可以不受干涉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比如下令发展本国纺织业和新兴工厂手工业,工人不够?那就颁布《救济法》,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国家停止救济,必须要到企业中去通过工作的形式换取生活所需的金钱、物资。
政府投资的钱不够?那就垄断!伊丽莎白女王时期授予了55项垄断专利权,包括矿山、煤炭、玻璃、盐、铁、肥皂、毛料、盐、纸、铁、硫磺等等,就连上厕所拉屎用纸擦屁股,都得交专卖税!
靠着这些垄断专利权,伊丽莎白一世获得了海量的金钱,得以投资工商业,实现了英国个工商业的突破,从锡、铁、玻璃、亚麻、蕾丝、肥皂到盐、奶油,英格兰都可以自己生产,而不必依赖进口。
伊丽莎白还设立英格兰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吸引了大批海外资金,盘活了整个英国的金融环境,让英格兰社会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
第二步就是鼓励海外贸易和海外劫掠。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国际贸易中心开始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转向了大西洋沿岸,西班牙靠着先发优势,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海上霸主,不允许欧洲其他国家到其领地进行经商,一经发现,就以“海盗”名义予以绞死。
而英国也处于大西洋沿岸,而且作为海岛国家,先天适合发展海洋贸易,但西班牙的垄断让英国人难以快速发展。
对此,伊丽莎白一世一边建设海军,一边收买海盗,向海盗颁发了很多私掠许可证——说白了就是对海盗抢劫西班牙商船进行官方背书。
在官方的支持下,大批海盗开始以英国为基地对西班牙商船下手,比如著名的海盗弗兰西斯·德雷克,仅仅1579年抢的一艘西班牙商船的财宝,就搬运了整整6天,这一票抢走了美洲银矿山年产量的四分之一,价值150万英镑,而作为幕后支持者,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 16.3万英镑,接近整个英国政府一年的收入。
为了表彰德雷克的“功劳”,伊丽莎白亲自登上海盗船,授予海盗德雷克勋爵爵位。
这种又有钱又有名的“好事”极大刺激了英国人当海盗的热情,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出海当海盗。
整个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海盗给英国带来了价值高达一千二百万英镑的赃物,为英国的原始积累带来了海量的资金,而且在与西班牙海军的周旋中,海盗们还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
在1588年的英西战争中,英国海盗船利用舰只小巧灵活的特点,扬长避短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只能仓皇撤退,撤退途中又遇上了飓风导致舰队折损大半,让英国海军一跃成为了能和海上强国西班牙并驾齐驱的海军强国。
海军实力的强大保证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伊丽莎白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打通了与非洲、地中海和东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英国政府也是这些公司的大股东,从中获取到了大量的利益。
第三步是利用自己的未婚身份进行外交突破。
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所以在英国有个绰号“The Virgin Queen”(“童贞女王”)。
但是这并不影响伊丽莎白一世利用自己未婚的身份为英国谋取利益。
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刚登上王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就来求婚了,当时的英法矛盾大于英西矛盾,英法正在就直布罗陀海峡地区的归属紧张谈判,所以伊丽莎白一世热情回应了西班牙,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求婚谈判。
英国靠着和西班牙的婚姻谈判向法国施加了巨大压力,等英法《卡托—康布雷锡合约》签订,西班牙的利用价值下降,伊丽莎白就对西班牙国王发了一张好人卡: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很遗憾不能答应求婚,但我们还可以做朋友。虽然不能联姻,但联姻的利益一样可以从“友谊”中得到。
腓力二世也的确上当了,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和伊丽莎白保持了“良好友谊”,等伊丽莎白的海盗船频频袭击西班牙商船才恍然大悟。
后来伊丽莎白再次如法泡制,为了对抗西班牙,向法国表示有意向与法国王室联姻,同意与查理九世之弟、王储安茹公爵展开联姻谈判。
英国借着谈婚论嫁的气氛,和法国签订了共同防御联盟性质的《布鲁瓦条约》,决定共抗西班牙。
但是谈了三个月,还是没能就宗教信仰、财产分配、王位继承等问题达成一致,安茹公爵最终放弃了求婚。紧接着法国阿郎松公爵小弗朗索瓦又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追求者。
伊丽莎白尽力和小弗朗索瓦周旋,并不是为了爱情,而是因为小弗朗索瓦是法国处理尼德兰事务的全权代表,尼德兰和英国同样信奉新教,伊丽莎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说服小弗朗索瓦支持尼德兰革命,为此,伊丽莎白不惜血本,专门与小弗朗索瓦幽会13天。
这次伊丽莎白可能真的动情了,但因为小弗朗索瓦信奉天主教,所以在枢密院会议讨论时,联姻的方案被7:5投票否拒绝了。
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仍然吊着可怜的小弗朗索瓦,又说服小弗朗索瓦将法国拖入和西班牙的战争,彼此消耗,英国借此抽身事外,为英国带来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最终,小弗朗索瓦被吊了12年,也没有等来伊丽莎白,而是在年仅29岁的时候去世了,这时伊丽莎白已经51岁,再也玩不起“婚姻外交”了。
小弗朗索瓦去世后,伊丽莎白才不再装了,向全国坦白了自己的独身主义:“我只可能有一个丈夫,那就是英格兰”。
但是因为伊丽莎白一世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所以在临死之前,继承人成了英国的大问题,伊丽莎白做了一个影响了英国未来的决定, 将王位传给她的侄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
要知道,在此之前,英格兰王室和苏格兰王室一直是两套班子,现在一个国王兼任了两个王室,自然能够促进英国的统一,让苏格兰与英格兰结束了长年的战争,形成了“共主联邦”的格局,称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全球霸主地位。
就这样,通过45年的统治,伊丽莎白以一己之力,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富有的国家之一,伊丽莎白一世也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没有之一。
2 伊丽莎白二世,大英帝国最后一个裱糊匠
1926年4月,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出生了,那时的英国刚刚打赢一战,又在巴黎和会中从美国手里抢走了最大的胜利果实,整个国家正处于黄金年代。
只不过,这是最后的黄金年代了。
我们都知道,英国崛起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反应却迟钝得多,开始逐渐被美、德等国超越。19世纪80年代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第一名的位置被美国取代,到了20世纪初英国又被德国反超而屈居第三。
当英国工业优势和“世界工厂”地位不保,那么昔日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自然就难以为继了。
等到伊丽莎白1952年登基,成为英国第二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王的时候,英国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其中对英国最大的打击,是殖民体系的崩溃。
曾几何时,英国殖民地面积大得非常夸张,夸张到什么程度?
全盛时期,英国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英国本土面积的140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22个没被英国侵略过,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大陆没有英国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统统纳入到英国的全球体系之中。
哪怕到今天,英国的这种体系仍然有相当多的残留,比如英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通用语言,股票、债券等近现代金融规则大都由英国建立,就连我们平时用的空间、速度、里程、重量等计量单位很多都出自英国。
但是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下降,那么曾经的殖民地自然要产生离心倾向,最终英国不得不和各殖民地妥协,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搞了个利益交换:
英国承认一些英国殖民地独立,而这些独立后的殖民地也要奉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成为英联邦的一员。
按照英国的计划,这些殖民地就算独立,也仍然要维持以伦敦为中心的经贸联系,英国还可以利用英联邦的机制对联邦内国家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殖民。
本来这样下去也是没啥问题的,但二战后不一样了,英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国力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相反,曾经的小弟美国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全面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苏联也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全世界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决定战后秩序的雅尔塔体系,也是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英国已经是靠边站了。
就连丘吉尔自己都说,美国是北美野牛,苏联是巨熊,英国是夹在中间的可怜小毛驴。
这时这些殖民地国家一看,英国在战争中打得那么拉胯,与德军作战时软弱无能,与日军作战一触即溃,这样的一个国家,怎么还有资格当自己的宗主国?
就算要抱大腿,自然要抱老大老二啊,何必抱老三呢?况且老三也给不了什么实质利益了,反而会被干涉内政。
所以,民族解放浪潮开始一浪接着一浪。孟加拉、缅甸、埃及、马耳他、博茨瓦纳、汤加等国家纷纷宣布独立,就连印度这个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都独立了。
所以当伊丽莎白二世登基的时候,正是英国殖民体系大崩溃时期,伊丽莎白二世作为一个已经没有实权的国王,唯一能干的,就只有当好一个裱糊匠,用王室仅存的威信去感召前殖民地,给大英留点面子,独立可以,但不要离开英联邦。
比如1961年,英国前殖民地加纳曾试图脱离英联邦,加入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英国首相百般劝说都没有效果,最终只能请伊丽莎白出马访问加纳,才说服了包括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在内的一众加纳国家领导人,阻止了加纳脱离英联邦。
1964年,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也说:“这一切完全是女王的魅力,没有这个,我们可能早已离开。”
伊丽莎白二世也的确干得不错,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伊丽莎白马不停蹄地出访共325次,说服了54个主权国家留在英联邦中,其中有15个国家将伊丽莎白视为国家元首。
虽然很多国家都动过脱离英联邦的心思,但由于伊丽莎白二世的个人魅力,没有多少国家进行实质性的动作。
但是,现在伊丽莎白二世去世,最后的情感纽带已经没有了,新国王查尔斯没有威望,反而黑料不断,显然难以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政治势力。
所以最近苏格兰独立势力和北爱尔兰独立势力都在发展壮大,就连澳大利亚总督都曾直截了当地说,只要女王去世,澳大利亚就会脱离英联邦。
伊丽莎白二世,这个老太太凭借着个人政治手腕和魅力,维持住了英联邦这个体系几十年,已经堪称奇迹,但在历史大势面前,她所做的努力,最终只是殖民帝国最后一缕余晖罢了,随着她的去世,只会有人亡政息一个结果。
所以,英联邦这个殖民时代遗留的怪物,是时候终结了。
3 国运的轮回
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对中国进行了为期6天的国事访问。
在她身上,带着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的那封信,这封信在1978年被打捞出来之后,重新回到了英国王室手中,随后又作为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的国礼,历经400年的沧桑后,终于抵达了它最初的目的地——中国
英国虽然在几年前打赢了马岛战争,但是却在1984年的中英谈判中不得不交出香港,自此,大英帝国的衰落已经难以挽回。
而中国则刚刚结束了动乱,走上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之路。
历史就像一个轮回,当那封信写就的时候,英国正在崛起,中国正在衰落,而这封信抵达的时候,变成了英国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
英国的衰落是必然的,殖民主义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把英国送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也埋下了英国衰落的祸根,当殖民主义和传统工业模式难以为继的时候,英国就必然要衰落了。
英国当年的强盛,除了赶上了工业革命的红利之外,都和王室、贵族、资本家毫无底线地攫取利润有关,不论是对殖民地,还是对自己内部,都是如此。
对外,吸血式的殖民主义不得人心。
我们都知道,英国和沙俄是16-19世纪征服领土最多的两个国家,但是二者的征服模式却完全不同。
俄罗斯每征服一个地方,都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对其全面同化,而英国人似乎更关心商业利益,把殖民地视为单一的原料供应地、产品的生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存在,将其改造为大英帝国全球产业链的一环。
在整个殖民时代,英国就像一颗心脏,各种珠宝、奢侈品、木材、象牙、橡胶、石油等等从殖民地运到英国本土,给英国贵族精英阶层提供了奢侈生活的同时,也为英国本土工厂提供了廉价、优质的生产原材料。
英国把这些原材料生产成工业品,再返销各个殖民地,利用剪刀差来收割巨量财富。最辉煌的时候,英国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
就像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说的那样:“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这一点从女王加冕时身上的行头就能看得出来,英国女王王冠上的钻石是来自印度的800克拉钻石“光之山”,王冠周边钻石来自埃及,项链上的钻石来自肯尼亚,手镯来自斐济,权杖上的宝石来自南非,手中“王权宝球”的黄金来自澳大利亚的天然金......
总之,各个殖民地都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女王,让女王身上熠熠生辉,光照所有殖民地。
但是这种一切以英国为中心的殖民地经济模式,让英国压根不把殖民地当成自己的领土去经营,也不把殖民地人民当人看,更懒得关心殖民地的内部事务和建设,对殖民地的民生的苦难无比漠视。
比如19世纪,英国人为了获取更高利润,强迫孟加拉农民改种罂粟、靛蓝等经济作物,大大改变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
这种改变在风调雨顺时问题不大,但一旦发生旱涝,就会造成饥荒,导致成千上万的人饿死。面对如此惨状,英国为了利润,仍然禁止粮食跨区域调节运输,不对粮食价格进限制!东印度公司对饥荒也漠不关心,反而利用涨到天上的粮价来牟利。
结果孟加拉大饥荒期间,共造成至少1000万以上人口死亡,人口锐减了约三分之一,比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还要高出几百万……
殖民地的苦难还远不止此,英国殖民地经济体系的核心是英国,当英国出现了经济危机,尚可依靠雄厚的积累挺过去,可是殖民地怎么办?
1929年大萧条时代,英国企业纷纷缩减产能,而殖民地的原材料卖不出去了,也就换不来钱去购买必须的消费品,殖民地这才明白,自己的经济结构是如此单一,根本无法自给自足,更谈不上国家的发展。
当殖民地想明白了这一点,出现离心倾向也就不奇怪了。
对内,资本家吃相难看的压榨模式被人民唾弃。
就算对英国本国人,资本家的压榨也是毫不吝啬,当时没有什么8小时工作制,也没有什么劳动保护的概念,19世纪末英国人平均每周工作68小时,比996福报时间还长,而且超长工作时间使得育儿也成为了一件难事,贫民窟的母亲只能给孩子喂食鸦片酊让他们保持安静......
产业工人、佃农也生活艰难,1914 年伦敦东区居民的平均寿命是 30 岁,没死的大多数人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牙齿就已经掉光了,然后在四五十岁时死于劳累。
甚至就连儿童也逃不过压榨,很多穷人孩子六七岁就被卖给扫烟囱的公司,在那个工业革命刚刚完成的年代,遍地都是又高又细的烟囱,只能腰上挂着绳子钻进去清洁,因为儿童的体型较小,所以在英国直接形成了一个职业“烟囱男孩”。
这些孩子被擦伤,烧伤是家常便饭,甚至很多时候,因为主人想要他们尽快完成工作,而直接在烟囱下点火,这些孩子就被活活烤死在烟囱里。
这就是英国的黄金时代——对那些银行家、实业家、殖民地总督、帝国政府的高官来讲,真的是最好的黄金时代,他们住在城堡中,孩子到牛津大学读书,和门当户对的人家女儿结婚,除了参加舞会等社交活动以外,还有狩猎、射击、捕鱼等高端活动,在他们身后,往往跟随者数倍于他们的仆役,事实上在那个年代,仅仅伦敦就有十数万仆役为贵族家庭服务。
那么,这种英国的黄金时代,和普通英国人、和殖民地人民,有什么关系?他们又能从英国的强盛中获得什么?能享受到什么国家发展的红利?
所以,这种简单粗暴的发展模式,在工业革命原始积累期间也许是有效的,但在二战后,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主义运动和民主民权运动,英国这种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被人们所唾弃了,英国走向衰落也是必然的。
二战后的几十年,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科技的图腾,逐渐从奔涌的钢水和轰鸣的万吨水压机,变成了指甲盖大小的集成电路。
日本、韩国开始靠着电子产业崛起,电子消费品席卷全球,成了新一代的制造业明珠,而曾经占据世界工业顶端的英国,则距离世界技术高峰越来越远。
不仅仅电气、内燃机、化工等产业落后于从废墟中建立重建的德国,集成电路技术的爆发也因为英国的短视和守旧而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英国工业化与对外贸易、航运、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被彻底逆转。
而此时,英国已经没有那么多殖民地可以吸血,国内又无法像中美那样提供有效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再加上英国守旧和路径依赖,技术和制度层面缺乏创新性,导致英国精英阶层只能和金融资本集团融合,开始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投机性牟利,至于英国的制造业,不可避免地空心化了。
英国衰落了,而东方大国正在崛起。
当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的时候,正是一个古老国度改变落后面貌,开始焕发蓬勃生机的时代,整个国家正在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国人民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现代化的进程。
世界资本和技术开始蜂拥进入中国,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入世界经济中,与世界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1978年至2000年,中国由一个尚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与世隔绝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有着活跃市场的强大经济体。
中国也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飞速前进,靠着强大的制造业、有统一的大市场,有庞大的接受过教育的劳动人口,有科技创新能力,还有不断奋斗的民族心气,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让中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
更重要的是,中国更注重均衡发展。
对内,从改革开放那一刻起,就讲究先富带动后富,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能够快速引导产能布局,打造区域基建优势,压低区域各环节生产成本。
比如在东南地区,建成了生产终端消费品的工业带和商业带,拥有商品的定价权,获取最高的利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而中西部负责能源、化工矿产、人力资源的提供,然后东南地区再通过货币手段,用来偿还中西部的付出,这就是转移支付。
2019年,国家财政主要靠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共六省三市的贡献(当然六省三市的财政盈余本来也有赖于全国大市场),其余省市均需要东部省份给予净补助。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东部地区也将源源不断地资金、项目、人才、技术、观念反哺投向西部,帮助西部地区脱贫,走向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中西部地区人民也在享受着整个国家发展的红利,近10年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发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加快,哪怕西部的一个村子里只有百余人,国家也要把公路通过去,把电通过去,把网络铺设过去,更不要提那些耗资数十亿只为大山深处人家的铁路、大桥,都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国民最深情的温度。
这种中国特色的均衡发展模式,和英国那种只懂得压榨的模式完全不同,所以中国人对时代红利的获得感,比大英帝国最强盛时期都多得多。
对外,中国不像英国那样只懂得吸血,而是扛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推行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孜孜不倦地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一方面是因为道路、运河、港口、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影响着市场规模和商业发展,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义务,让所有国家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而不会因为国家落后而无法跟上时代。
所以,英国发展道路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先进性,高下立判。
也许正因为如此,英国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崛起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前景黯淡:英国这根搅屎棍干的那些破事》2.《人权之殇:英国疫情失控的反思》PS:猫哥的知识星球中每周有2-3篇热点时政分析文章,有一些不方便在公开场合的深度分析在星球才能看到,感兴趣的朋友长按图片或者扫描二维码均可加入,欢迎大家来星球一起交流。 下图是猫哥关于致富的分享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