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焦虑有内耗,但仍在慢慢变好!”
黄昏的夜色,雅淡的霞光,晚风无比轻柔。
一个人戴着耳机,选一个靠窗的位置,乘一辆只有二三人的公交。
暂且放下生活的琐碎,不问过往,不追心事,沉默地看着车前的光亮。
突然发现,其实,我们都在慢慢变好,而这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呀!
1
距大二开学,已经第五个星期了,
而我也已经连续33天熬夜至凌晨,每天上课都在变相消耗自己。
放学没事就追剧、唠嗑、啃小说,有时候甚至控制不住自己,一放肆就熬到半夜一二点。
第二天早起上课状态极差,心底的焦虑越积越重,一节课四分之三的时间都浪费在自我焦躁与无效内耗上,写作业的时候更是忍不住盯着手机,无脑学习,无心生活。
颓废的遮羞布一旦揭开,必须承认,这样焦虑式的内耗确实已经给我的大学生活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困扰。
我才20出头呀,却已经对生活有了无比的恐惧和茫然。
2
偶然的机会,和学姐聊了聊彼此的近况。言简意赅的她,用一句话诠释了我最近的状态。
“最近有点忙,问我忙什么,却总是说不上来。“
听学姐讲过去的故事,才知道,高考落榜、无奈只能填报专科院校她也曾和我一样陷入迷茫。
专科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多巴胺。
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为在学姐的专科学校里,从不缺玩网游、刷短视频、玩狼人杀、或者网购追八卦等释放欲望的活动。
往往这些激人兴致的活动,总能潜意识的促使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让人体会到一种不忍放下的舒适与快感。
那个环境中的学姐也是如此,天天跟专科同学打排位,刷视频,每次都会越玩越兴奋。而沉浸在舒适区的自己其实是一种极度的自我消化。
一旦停下,才发现上学的一天又结束了,突然间回归日常的她只会更容易焦躁暴怒、紧张焦虑、茫然无助。
学习的时候也很难集中精神,静心思考。
而这种焦虑感往往也不是一天就有的,长期的积累才是最致命的。
3
一直到专科第二年,迷茫到麻木的身体突然罢工了。
医生说因为学姐长期熬夜导致抵抗力下降,阑尾炎症需要手术静养。
静养的一个月,学姐被迫放下手机,每天望着窗边的吊兰,从小小的一簇绿到枝叶伸展。从窗边背阴的一角到向阳生长。
那一个月,她在新环境里遇到了一个清洁小妹,也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因为家里不宽裕,初中读完就辍学了,为了生计,做过手工、端过餐盘,发过传单,阴差阳错到医院上班。
小妹说,在这挺好,工资相对稳定,干完活还能研究下护士专业的书方便备考成人本科,不懂的还可以请教医院的护士。
学姐对清洁小妹是敬佩的,就像窗角的吊兰,虽然枝叶小巧,先天环境不佳,但依旧努力追光。
机缘有时候真的很巧,学姐出院的那一天,背阳的吊兰突然被阳光沐浴,开出了一株白色的小花。清洁小妹收到了省内某所本科院校的录取信息。
那一天,清洁小妹将阳光里的小花放在了学姐手上,笑着对学姐说
“虽然我的起步不好,但我在慢慢变好,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呀!”
出院后的学姐,决定摆脱自我内耗。
开始准备专升本考试,也顺便调整了日常作息,一周跑三次步,每天学习六小时起步,看考试视频,练口语,准备面试材料,每天争取11点前入睡,第二天坚持7点半早读。
备考的生活也会有忙碌,但这样的她焦虑感变淡了,内耗也减少了,她说
“做这样的选择,对我来说,更好而已。“
4
如今的我,也要为了更好的自己,做出选择。
尽量减少对手机、笔记本的使用频率,收回对小说、网剧的依赖,尝试着将注意力更多的摆在专业课与日常工作上。
想赚钱就好好工作,想恋爱就用心交友,想考研就专注学业,想优秀就深造自己。
事实上,跳出舒适区的我们都有必要学着自我管理时间,不做多巴胺的奴隶,成为时间的主人!
先认清生活的现状,把控好当下的局势,确定好努力的方向与改变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焦虑感来袭时,我们都能有的放矢。
慢慢变好的过程中,当然也会出现焦虑与迷茫,甚至还会有自我怀疑与否定。
但这些都不重要呀,生活是一滩深泉,我们都要努力透过表象看见更深沉的泉眼。
只有这样,才能在发现泉下的深邃与精彩。
换个角度说,只有努力隔绝那些影响我们“拔刀速度“的诱惑,才有可能更好地减少无效的社交与自我内耗。
温柔的晚风一直在吹,行驶的公交即将到站。
这一次,焦虑感消退了许多。
比内耗更有力量的是,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我都坚信自己在慢慢变好!
【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