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级别!局地降温超20℃!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

中工网 2023-12-22

今天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最高级别的寒潮橙色预警,这也是今冬首个!同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冰冻黄色、暴雪黄色预警。大家裹好羽绒服棉裤,准备直面寒气!

北方多地最低气温或连创新低南方气温上演暖冷大逆转
14日寒潮影响扩展到西北地区东南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的西部和北部、黄淮西部一带;15日影响迅速扩展到江南及以北的大部地区;16日影响推进至华南大部。除云南中西部以及西藏等高海拔地区之外,我国大部地区都将在寒潮影响的势力范围内。

从北方大城市降温日历来看,北京、天津、石家庄、兰州、西宁、沈阳等最低气温或连创新低。其中,郑州17日最低气温-16℃,济南17日最低气温-14℃,天津17日最低气温-14℃,都可能打破常年12月中旬历史最低纪录,甚至比常年最冷的“三九”“四九”还要寒冷。在本轮强寒潮之后,还将有补充冷空气到来,因此一直到12月下旬初期,北方大部都会维持偏冷的状态。

强寒潮还未深入南下之际,南方大部在暖湿气流的主导下,14日,暖意将达到顶峰,长江中下游多地最高气温或升至20℃以上,甚至25℃左右,同期罕见。随后15日起,寒潮主力抵达南方,大部气温将在短短两三天内剧烈下滑,大幅低于常年同期。降温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贵州到江南一带,最高气温降幅可能达到20℃左右,前后冷暖差异极大。
从南方大城市降温日历来看,14日至18日,合肥、武汉、南京、上海、杭州、贵阳最低气温都将逐步下降到冰点以下。南昌16日至18日最低气温或连创新低,贵阳最低气温将从14℃降至-2℃,降幅可达16℃。
国家疾控局发布指南提醒公众做好寒潮健康防护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寒潮天气。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面对不同等级寒潮信号预警,如何做好健康防护措施?13日,国家疾控局发布《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根据寒潮特点对不同重点人群提出防护建议,提醒公众做好针对性防护措施。

根据指南,寒潮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包括易造成浅表皮肤损害而形成冻疮,加重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的疼痛;易诱发气道痉挛、呼吸系统免疫功能异常;易引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还可能加重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图片来源:国家疾控局

哪些人群需重点防护?
根据指南,需要重点防护的人群主要有三类,包括敏感人群,如婴幼儿、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人群;户外作业人员,如交警、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

面对不同寒潮预警信号等级,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按照《寒潮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规定,寒潮预警信号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

针对蓝色、黄色预警信号,指南明确通用的防护建议有做好房屋保暖检查及保暖用品储备;关注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感染,及时接种疫苗;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适时通风换气;使用取暖设备时,避免发生烫伤和煤气中毒等意外事故;出入温暖的室内时,注意温度的缓冲不宜忽冷忽热;外出时避免意外伤害及事故发生;避免进行剧烈的户外体力活动等。

针对橙色、红色预警信号,指南明确这两种信号下均不宜长时间户外逗留,要加强头部和胸腹部的保暖。


怎样处理失温症状?
若出现寒颤,及时测量体温,若出现体温低于35℃、虚脱、记忆丧失、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若无法就医,宜进入温暖的场所或躲避在防风挡雨的地方,减少热量散失。若衣物潮湿,需及时换上干燥衣物,温暖身体的核心区域,补充热饮(避免酒精及咖啡饮品)。

来源:中国天气微博、中国天气网、国家疾控局网站

编辑:董佳兴

审核:王莹

更多新闻

故宫雪景上新!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周清玉,被逮捕!

医院工作人员散布周海媚病历被行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