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运70年丨工人日报影像档案独家揭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工家视界 Author 工人日报摄影部
▲2024年1月26日5时34分,北京西站站台上,乘坐开往河北邯郸G6701列车的小女孩向窗外挥手。该趟列车是北京铁路局今年春运的首趟列车。工人日报记者 蔚可任 摄
今天,2024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将达到9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是1954年。坐上绿皮车,慢慢颠回家,是春运最初的模样,当时的春运客流量约2000多万人次。
如今70年过去,蓦然回首,沧桑巨变。
本期我们翻开工人日报影像档案,以时间为脉络,回顾那些年我们走过的春运路。
▲1979年1月,北京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司机班工人发车前讨论安全运行措施。工人日报记者 蔡壮田 摄
▲1980年2月,东方红十三号客轮服务员抽出时间为旅客照相,很受旅客欢迎。工人日报记者 王光禄 摄
1979年,春运历史性首次突破 1亿人次。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
1980年12月18日,新华社电讯稿第一次用了“春运”的字样,指大规模的春节客运。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迁徙的人口迅速增加,春运路越来越难。
▲1987年12月广州火车站因农民工激增而使大量旅客滞留。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1987年春运,北京,等车的返乡农民工。 工人日报记者 许之丰 摄
▲1993年春运,全国农民工输出地四大源头之一的阜阳,大年初三就有大量打工者准备乘火车外出打工。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在春运大潮中,火车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渴望。
不少春运记忆定格在了我们脑海中,闷罐车、票贩子、行李箱 、彻夜等候的抢票队伍、超载的车辆、人头攒动的火车站、摇晃的车厢……
在90年代的“民工潮”中,这种渴望最深。
▲1993年春节后,在安徽阜阳火车站,大量民工乘坐火车外出打工。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阜阳火车站外,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超载的车厢。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在闷罐车前排队的乘客。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工潮”巅峰期,春运期间开行闷罐车,一般根据铁路调度插空行驶。工人日报记者 于文国 摄
▲2000年春运,已经挤不上车的乘客央求工作人员别赶他走。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00年春运,一位执勤战士奋力维护秩序。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数十年间,铁路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以前的闷罐车、绿皮车,到现在的动车、高铁, 我们的返乡之路越来越舒适、温馨。
▲2007年春运,在京农民工乘坐专列回家。工人日报记者 许之丰 摄
▲2008年1月23日,北京西站, 临时售票亭前排队买票的旅客。当天,2008年春运正式拉开帷幕。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09年春运,西安,工会助农民工平安返乡。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11年春运,北京西站,临时售票窗外买票的旅客。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13年,高铁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17年1月10日,北京西站检票口,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的贾宏俊扛着一张全家福经过检票口。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伟 摄
▲2017年1月13日上午8时30分,北京西站始发的G183次列车即将发出,列车提前半小时就开始摆放花束,迎接第一批春运乘客。工人日报记者 吴凡 摄
▲2018年1月31日下午,在高铁无锡火车东站候车室,一名乘客小心翼翼地吹干刚刚免费领到的“福”字,准备乘高铁回老家。当日,该站开展义务写春联、音乐秀、互动游戏等活动,迎接2018年春运到来。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19年1月21日凌晨,在北京地区首趟增开的普速列车K4051次列车上,李启祥在车厢送女儿和父母亲回山东老家过年。当日,2019春运大幕开启。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伟 摄
▲2019年1月21日,春运首日,无锡火车站工作人员为旅客讲解如何快速自动检票进站。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 摄
▲2020年2月11日,北京站素萍服务组的工作人员李楠牵着两名视障旅客前往地铁口。工人日报记者 吴凡 摄
▲2022年1月17日,春运大幕开启。在北京西站,为了保证旅客安全乘车,疫情防控仍是重点。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伟 摄
▲2023年1月7日凌晨,由北京西开往邯郸东的G6701次列车上,乘客正准备启程。该次列车是2023年北京地区开出的第一趟春运列车。工人日报记者 王伟伟 摄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对过年回家的渴望从未改变。
感谢所有为拍摄、整理这些照片做出巨大贡献的工人日报社摄影部前辈!
来源:工人日报摄影部微信号
编辑:潘艺文
审核:董佳兴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