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路盐灯 | “学这种没什么用的东西不应该很放松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歧路盐灯 Author 好心灵
“可是学这种没什么用的东西难道不会很放松吗?”
在一条我例行记录自己的血泪史的朋友圈下面,你宝如是评论道。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脑子坏掉了的发言,没想到,跟她解释了一下,才发现学工科的她确实是真诚地这样想的。
果然隔行如隔山,原来身在此山外的人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决定把它作为这个号第二篇正经文章的主题:试析小语种专业的常见心理陷阱。既为了试图解答一下对此好奇的旁观者的疑惑,更为了尽量让身处这种陷阱中的人能够看穿那么一点点。
刚看到这条评论时,我完全震惊了:学没什么用的东西心态还会很放松?这是什么新品种的人类,是散尽家财学习屠龙术的那位少年的转世,还是有希腊血统祖上是西西弗斯的遗孤?而且,这玩意儿这么难,不擅长背东西的人学起来怎么会轻松。我回应道。
接着她说:虽然难学,但是因为知道以后用不上,所以心态不会很好吗?
我当时回复说,即使如此但是还有peer pressure等等使人不快乐的东西。
她说好吧但是peer pressure哪都有,自从她决意转行之后已经淡然了,能毕业就行。
这番思维碰撞引发了我的思考。借着你宝,这个坑外之人,她眼中我们的奇怪之处,今天正好来聊一聊小语种专业的几大心理陷阱:
01
我学的是没什么用的东西吗?
在学电气专业的你宝眼里,希腊语是一项没什么用的东西。这也是许多非外语界人士对小语种专业普遍的看法:不知道这是学来干嘛的。
这一疑惑的程度还会随语种的冷僻程度递增。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估计每一个人都会被问过:“你为什么要学这个?”“你学这个将来能干什么?”对于更冷门一点的语言,甚至还会被问,你学的这个语言到底是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在说?
像什么希腊语被当成西班牙语,雅典被当成瑞典之类的这种梗都不值一提了,比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下面的场景:
“斯-瓦-西-里语。”(缓慢,吐字清晰)
“瓦西里?俄罗斯那边儿的啊?”
“我学塞尔维亚语专业”(“塞”和“尔”之间特意没有连读,以方便别人听清)
“塞尔维亚是哪啊?”
自己学着外人知之甚少的东西,学着未必被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对“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的思索,外人的疑惑,加之自己对专业前景的尚不明晰,混在一起,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常见的心理陷阱一:自我怀疑。
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学没用的东西,怀疑自己学这个有什么用 ,怀疑自己是不是学了别的会更好……怀疑自己这些怀疑到底有没有意义。为什么别人都不怀疑,只有自己怀疑?
这个对意义感的怀疑会导致很多恶果,比如通常还会导致以下常见思维误区:
1.放弃思考:
想那么多有用没用的干嘛呢,干就完了,奥利给!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都有混得好的和混得差的,什么专业学好了都不愁找工作。即使只有1%的人能找到工作,我也是那个天选之子!
2.强加价值:
语言这种东西什么时候是为了就业而生的了?学一门新的语言就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小语种的价值不能用找工作这种肤浅的事情来衡量!
3.自我否定:
我不行,我学了坑专业,我的人生完蛋了,我这辈子废了……这个专业毁了我一生。我找不到工作,我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我的同龄人正在抛弃我。
4.自我麻痹:
我学的东西奇货可居举世无双,嚯嚯,全国每年才毕业几十上百个学生,可是一带一路需要的人才那么多!我掌握着只有少数人才能读懂的密语。我独特,我骄傲。你们凡人不懂。
大多数有过这种怀疑的人都有过以上几种想法。它们的不同比例的混合,构成了许多人的失眠契机。
02
这种东西以后用不上,因此不会心态很轻松吗?
这个疑问背后的逻辑是,因为反正以后也要去干别的,又不靠这个吃饭,所以不是心态轻松地随便学学就好了吗?分数不高又有什么关系,又不至于毕不了业。
是啊,这么有道理,为什么许多小语种专业学生还会抑郁呢?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巨大的心理误区: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
不为成绩烦恼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并且确定自己的成绩不好也对此不会有太大影响。
就问这个有多少人能做到……这确实难,太难了,许多人甚至直到大四了也没完全明白。
其他专业,都有着在自我评估时大致可以用于参照的坐标系,比如想去传媒行业的,自己的成就完全可以量化:自己的自媒体的数据,有多少粉丝,多少阅读量或播放量,自己的文章或者视频的数据如何;视觉设计类的,每一张海报,每一个设计都是自己的作品;财经方向的,ACCA过了几门,考没考CPA;其他各种泛商科的,做过什么项目,拥有了什么能力,行业研究方面发过几篇论文……并且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两段实习。早早就对职业发展路径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一切都很好衡量。
而小语种专业,太缺乏这些坐标系了。
受限于短时间内零起点掌握一门语言所必需的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大部分学生在大二时依然没时间也没法去实习。再加上许多人还参加辅修、二专业之类的东西积累一下另一学科的知识,这样一来就更没时间探索职业生涯了。
而缺乏这些坐标系的后果是什么呢?
目光放在眼前三到五米,只能盯着看得到的东西:绩点,评优,奖学金,排名,所谓的“优秀”和“勤奋”的称号……
而这些可见的衡量标准,又很少是不与专业课成绩挂钩的。对成绩的担忧,就这么不知不觉被植入了我们的脑子里。
吊诡的是,一般来说越是学不好的越该早早谋划转行,但是在如今这个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普遍内卷化的趋势下,许多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越是成绩不好,越为此担忧,越不敢耽误“学习时间”去思考出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低效地投入了自己不擅长的、无回报的事情上,被这件事情带来的挫败感击倒。
就这样,一批日后被指责“你学小语种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你学得不精”的那批可怜人,这么出现了。
而且对于极为冷门的非通用语,还存在“氛围”的问题。这些专业两年乃至四年一招生,只招十来人,专业人数少,老师对大家的成绩和学习状况心知肚明,同学间也对彼此的成绩知道得七七八八。但出了校门就又进校门,一直待在象牙塔里的老师们其实也无法法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太多指导,只能要求你的成绩。氛围就这么卷起来了。
毕竟大多数地区的中学教育中都提倡“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类的奋斗精神,因此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最习惯也最喜欢的也还是和别人比,把眼见的人比下去了就舒服了。即使是中学在外国语学校的我,或者一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以素质教育著称的超级中学的同学,都或多或少渐渐会被影响。而且因为不擅长死记硬背,所以成绩很容易不如来自高考大省的同辈们好,就更容易自我怀疑了。
但是,问题是,人生的竞争是非线性、多维度的,虽然你暂时只能看得到考试成绩,但是万万不能用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多么恐怖啊,刚入学的时候还记得自己上大学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为了找工作的,等到大二就只剩励志学好每一课冲冲冲,或者浑浑噩噩疲于奔命地达到老师的要求、赶上同辈们的水平了。
明明这些女孩们也有过对生活得心应手的时刻,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眼睛发亮。在谈论起自己喜欢的历史时期时,在演奏乐器时,在运动场上时,在说起喜欢的明星或动漫人物时,在搞辩论模联商赛之类喜欢的事情时,和我穿着背心裤衩摇头晃脑地码字时……
在那些时候,在所学的那门冷僻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编织的牢笼之外,我们都是有元气又快乐的人。而学了一段时间后,大多数时候却只剩下在一间间小小的教室里,惶恐,迷惑,垂头丧气,肩膀收紧,生怕被提问:不得不回答问题时,眼神和语调怯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我们尚且在教室之外,有这些成就感、被认可、自信心的来源,却还是几度抑郁。而还有一些精神比较匮乏,除了成绩之外彻底没有成就感来源的人呢?
他们真的很难“心态轻松地学下去”。
本来想写一些相关的故事,但是篇幅太长了,这些就跟解决方法什么的一起,下一篇再写吧。
来日方长显身手(x)
祝诸位前程繁花似锦()
往期推文:
小语种劝退,请关注【歧路盐灯】
▼
地上的盐做的灯说的不一定都对
兼听则明
知乎同名@歧路盐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