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上海读书,每年只有寒假才回家。毕业之后这些年又义无反顾地冲进教培行业里,更是没有多少机会回去。家所在的小县城在我记忆里越来越模糊。我之前说过我是贫困生,我的家乡也是一个很穷的贫困县,贫困到每一个像我一样的学子走到大城市的时候,思想和口袋里的钱一样干净纯洁,城里的一切都那么让我着迷。
我想赚钱,这是我读书最朴素的愿望。可没有人告诉当年十七岁的我,即使是上海的985,即使你可以大学期间不停地赚钱,这门专业都不能变成日后长久维持生计的工具。我当年的班主任一听说我被录到了上海,给我画了一张做翻译进外企赚大钱的大饼,或者也不是大饼,可能是他对我真挚的祝福,毕竟在那个落后的小县城里光听说“上海”两个字就仿佛一脚踏进了财富大门。
很可惜,我带着这张大饼没有踏进成功,反而踏进了还青春债的路。我以为我本科期间赚了一些钱,甚至工作前几年攒了一笔可观的积蓄,都好像证明我虽然学了一门无用的专业即使工作之后也没有用到它,但我还是在上海有了能维持生计的本领。直到今年整个行业的衰退,我才意识到“时代的一粒土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的意义:往往最容易被砸的就是身无长物的人。小语种人不就是这种人吗。
回家的这两个月,琐事一堆,乱事一叠,今晚却失眠了。我不是一个容易后悔的人,但是回想这些年,最后悔的竟然还是当初学了这个专业。今天的一事无成又有谁能说清楚到底是人还是专业的因素更大一些。我没有办法去想,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最大努力。结果还是他妈这么糟糕。
一直到参加工作,我以为本科四年已经算是补上了小语种对我四年青春的消耗。只是我没有想明白,我只能去教培,也是因为小语种这四年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其他东西都没有教给我。而听说读写这四样,说实在的,是个正常人都可以做到吧。
这笔青春账最应该算上的是高中的三年。这三年的努力和信念,都被小语种抹杀了。如果当年拼命学习的自己知道多年后学了小语种还是会骤然失业的命运,恐怕早就选择随便考个一本躺平了吧。偏偏我很轴,总以为一厢情愿的努力就有回报,小语种很现实地上了一课,我不配它,它也不配我。
话说回来,即使时光重来,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能一心去报武大华科的金融而放弃上海吗。我想不会,我还是会选择来上海。带着不确定的幻想来到魔都,羞涩又兴奋地以为自己即将实现梦想。
所以恨也谈不上,爱也谈不上。最恰当的描述我和小语种的关系大概就是“互有亏欠”吧。带给我很多美好,也不吝啬于给予我伤痛。
大学里谈的第一个男朋友,家里很有钱,看不上我的专业,也看不上我的出身,现在想想诡异的是当时的我竟然心甘情愿被他pua。他特别喜欢当着我的面聊出国留学,因为他知道我没钱出去,一个学小语种的人却没钱到对象国生活,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浪费生命。可见小语种有多厉害,能让一个不是人的东西也能偶尔说出来人话。
“穷人有罪论”是小语种和他带给我最深的伤害吧。
有点迷茫。一直以为跳出来了,但好像又一直没有。希望今年接下来的日子可以尽快调整好心态吧。深夜确实是一个很容易多愁善感的时间。
3没有想到还有高中生会看,问到“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我只能不太恰当地把它和计算机专业放一起举个例子比较一下:
小语种专业只有最顶尖最优秀的那一点人才能有资格瓜分这个专业本来就不多的资源。(比如同传交传,掌握双语三语n语者。但事实上你的大学老师很多都做不了这些工作)在这个专业里,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还要大,这种差距是你很难弥补的,而且很容易成为你生活里持续痛苦的根源。找工作的时候,这个行业拿不到社会的固定价值,或者是社会根本没有考虑过它有所谓的“尊严价”。三千你能干,四千你也能干。你干不了的话,还有新一批韭菜继续干。所以你想实现本专业“最高收入”,只能被迫卷到最顶尖,因为你没有专业价值的撑腰只能靠自己去社会讨价值。
但计算机专业不是。你不需要卷到最顶尖,你只要做到行业平均,社会就能根据你的专业价值给你一份最起码的体面。你一般考个985的计算机硕士,顺利毕业拿到的工资都基本会在15w保底,好学校和大厂开出20+30+也很普遍。这是这个专业给你定下的价值,不至于想小语种人一样,卷到自己无力结果收入也就寥寥。
(计算机专业很苦,没有说它很轻松的意思。单纯举个例子。)
高考的“专业转盘”已经把每个人未来几年的发展安排的明明白白了。当年全县高考第一的女生,去了法大,已经在考到了省委的公务员。第三名到第五名的其他同学也都靠着大学的专业拥有了稳定的工作(珠三角gwy,苏州教师编,省会教师编)。嗯,我依然相信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努力和热爱或许不是小语种专业的最优解,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有真的想去读小语种的高中生,或许一开始你把它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跳板和上升的工具,不带有任何真挚的情感,结果会好很多
END
文字:我也不知道我
配图:135
本文授权转载,未经允许请勿擅自传播
不卖课,不卖资料,随缘更新。
专注普通西语生的真实生活。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