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编者荐语:
原文来源于公众号外语非通用语教学与研究,因未标明原创,只能以转发全文形式进行转载。
因防止侵权,所以进行删减。
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苏莹莹 董希骁
1. 引言
截至2020年,教育部备案的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已达93个,较2000年增长166%,基本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和重要民族语言。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数据,相关本科专业点分布在全国197所高校,总数达580多个,其中47个专业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开设。
2. 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图书馆中文及特藏文献数据库通用命令语言检索结果显示,1949年至2019年6月,我国出版各级各类非通用语种教材共1,356部,涉及49个语种。考虑到教学对象差异和教材迭代等因素,目前可供我国高校选用的教材远低于这一数量。
2.1 各语种教材资源严重失衡
至2020年,朝鲜语本科专业点增至133个,已超过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种。依托国内外丰富的教学资源,朝鲜语教材建设一枝独秀,在前文提到的1,356部教材中占比接近40%。教材数量相对较多的语种还有意大利语、泰语、越南语、葡萄牙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老挝语、马来语和斯瓦希里语(见表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1 世纪新开设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以北欧语种为例,2000年后开设的芬兰语、挪威语、丹麦语专业总共才有4部教材。此外,还有45个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教材建设尚未起步,多为2010年后新开设的非洲、中亚和太平洋岛国语种。
2.2 各时期教材建设起伏较大
例如,北京大学泰语专业1958—1959年出版了供本科一至三年级使用的教材,此后30多年间一直没有新教材问世,直至1992—1995年间才由北外出版了《泰语》。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材迭代周期普遍过长。例如,目前仍被广泛用作主干教材的《基础马来语》、《乌尔都语基础教程》、《波兰语》、《僧伽罗语》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编写的,迄今已使用近20年。
2.4 对外版教材监管力度不够
之前的统计数据显示,45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尚无正式出版的国内教材,大多数为近年新开设的专业。由于人才储备匮乏,专业建设任务又十分急迫,这些专业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需依靠外籍教师和外版教材。例如,中国师资不足,或根本没有中国教师,只能对外版教材“全盘照收”,教学活动完全由外教主导。
3.2 结合师资状况探索教材建设路径
在我国,除了朝鲜语、葡萄牙语、越南语、意大利语等语种专业拥有百人以上的本土师资队伍外,大多数“老专业”的全国教师总数不足30人,还有大量新建专业仅靠一两位教师支撑。一些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外教,因此对外版教材的依赖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