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涅瓦的猫头鹰丨我,39岁,德语转码
1
前言
30天后我就和现公司以及“文科生”的标签farewell 了。
网上经常看到“xx岁转码还来得及吗”的问题,我,39,已婚有娃,即将转码。
虽然不是什么好公司的好职位吧(夕阳产业没落外企测试岗),但是对于一个小语种天坑底部爬出来的文科女来说,我觉得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
现在这个工作中,我一说学德语,别人都会说:啊,多可惜呀。现在的工作就跟你的专业没有关系了。
对于这种客套,我一般是笑笑,心里说:谢谢您全家了喂。我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2
专业选择
我为什么要学德语?
因为高中的理科学不好,因为当时的英语闭着眼睛能考140+。
为什么要考到本科的双非一本?
因为我的成绩刚够得着985的边,小语种这种本世纪初红得发紫的专业是轮不到我的。英语系?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专业吗?
3
大学生活
本科四年在失望中度过的,小语种的都懂,感觉像上了个假的大学。
本来以为自己的成绩已经够好了,谁知道听说读写被小镇做题家全面碾压。
专业课基本靠老师高抬贵手,公共课基本翘课。
对,我就是学渣,哪怕我每天一早到图书馆坐到关门。
我校的图书馆非常的迷你,为了评211把各系的藏书凑过去也只有20万出头,最后也没评上。
能看的书(这里指对一个大学本科生有营养价值)非常有限。
但还好大家沉迷学习,闲书不怎么看,文史哲的经典还是能借到的。
大一下学期我选了一门西方哲学史。我第一次知道让我生不如死的德语原来除了吃饭问路之外还能用来构建如此恢弘的思想体系。
在那个还不需要科学上网的年代,我很快发现Gutenberg 项目提供了海量经典著作的电子版。
我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开始啃,误打误撞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而且不得不感谢一下我校,所有专业都必修一门叫“语法、修辞与逻辑”的课程,让我对形式逻辑和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有了一点基本的认知。
大学生活的精神生活基本上是充实了,但是现实层面还是一贫如洗:我的德语始终处在班上倒数几名。
大三一学期的教材难度比大二陡然提高了几个等级,我就真的只能靠老师大发善心才不挂科。
至今记得有一次在教室里看索绪尔的语言学,班里一个男生直接说:你德语那么烂,看这个有啥用。
怂怂的我只会尴尬地笑并在内心里问候他全家。
4
研究生阶段
我当时从来没有想过除了考研之外的选择。
考研的理由就是实在受够了外语院校不像个大学的大学生活,怎么也得体验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吧。
那就只能考985综合大学了。我选了一个对出身不是很看重的大学的外国哲学专业然后开始刷题、啃教材。
还好本学渣的记忆力确实有点好,备战十个月竟然考了380+,竟然过了复试。
研究生两年半客观地讲一方面是很快乐的,一方面也是很痛苦。
几百万藏书的图书馆、十几门专业选修课像妃子一样等着你翻牌子,康德、海德格尔、尼采的全集在图书馆里落灰,等着你去挑战。
我的快乐源于我把本科时的遗憾补回来了,我的痛苦则源于发现自己不适合学术工作。
别人在本科阶段就了解的学术规范和讨论问题的思路,对于大学四年疲于听说读写、只在毕业答辩做过ppt的我来说太困难。
更要命的是我发现了导师对我的失望和着急之后不是积极沟通,而是躲。
躲到最后一个学期,前两年风光无限在同一届研究生中被人看好的我只能草草完成论文去社会上讨生活了。
5
工作
程序员有35岁危机,而文科生的危机在25岁就来了。
招聘会投了一圈简历没有回音,答辩完了三方协议都没签。
最后还是本科的学姐说她的客户要在上海开个办事处,需要一个助理。
于是我带上学位证毕业证四六级德语专八证书到了上海,每天干着贴发票订酒店接电话的工作。
月薪只有四千,不到公司里专科毕业的上海人的一半。
但是我很知足了,一个文科生,冷门专业,又是女的,我还能期望什么呢?
半年以后当时一个客户的项目经理问我愿不愿意到他们公司去,我说了我当时的薪水,他非常震惊一个研究生才这么点钱(德国人对国内的就业市场是不是有什么误解),直接给了我翻倍,我跳槽了。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卑微。
至于这个机会背后是公司的行业和时代背景,25岁的我还没有想到。
我只知道去德国出差能坐商务舱,国内出差能住五星级酒店,公司还出钱让我学习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我从助理升职到项目经理,工资也翻了一倍。
我没有想过行业的繁荣能持续多久,后面要做什么打算。然后就发生了福岛核电站事故。
我司是做核电厂配套产品的,我眼睁睁看着项目的毛利从15%变成12%,到5%。
然后公司给了我们整个business unit的人两个选择:转岗到合资公司,或者拿赔偿离开。我选择了前者。
6
转行
转签劳动合同之后的第一年真的感觉只是公司名称变了,其他都一样。
第二年,合资公司老大跟我谈话,说我没有技术背景,而且不能经常出差,做项目经理可能不太合适,让我做文档工程师。
我没有拒绝,因为我怀孕了。裁员的通知是在我过了哺乳期之后发出的,我签了协议,n+1。
新公司是一个通信行业的外包公司,我的职位是写通信产品的文档,你们可以理解为产品说明书。
给我定的工资是junior级别,比我上一份工作还略低一点。然而我没有太多的选择,年龄摆在那里,过去的工作经验也没有给我的身价带来什么增长。
入职第一天我就开始找工作。我司的所有的都是有说明书的,没有人可以清楚地告诉我,我们做的产品的功能是什么。
我得到的培训除了在100多页的需求ppt和200多M的文档库里搜索关键词之外,就是我们是外包的,有问题问甲方爸爸,对方没有时间回答是正常的。
在德国公司干了那么多年,习惯了跟客户当面怼的我是非常错愕的。
既来之则安之,反正眼下也找不到更好的,比如琢磨琢磨怎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让这个班上得没那么憋屈。
大学里读的闲书出乎意料地派上用场,我说的是《红楼梦》。
我回顾了一下书中职业生涯风生水起的丫鬟们(外包狗可不就是丫鬟么):
小红在怡红院不得志,但是抓住机会在凤姐面前显示出扎实的业务能力;平儿在凤姐和贾琏中间尴尬的位置上取得了凤姐的信任……
好在我日常打交道的大多是程序员,比大观园里的人简单多了。
最初的熟悉之后我开始问大家怎么学习需要的技术和知识,程序员们都很热心,给我推荐通信工程的教材。
看了通信的教材觉得很吃力,又有人给我推荐计算机网络的教材,还有人建议我可以学点儿coding,有助于从开发测试的角度理解产品的逻辑。
这份工作做了三年,计算机、通信的经典教材读了十几本,代码写了两万多行,除了考试跟再读一个本科学位差不多。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上班时间看书学习不但不耽误我写说明书,还因为对技术和产品比其他人更了解,我的工作效率也比别人高,工作量长期处在全组第一的状态。
而且对技术的了解让我能够在写说明书的时候提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问题,这让我可以不卑不亢地和甲方就事论事地讨论,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无助茫然的小女生(虽然我不愿意评价自己的同事,但是真的有人是这样定位自己的)的位置上卑微地仰视对方。
技术给我带来的inner peace是德语和哲学无法给我的。
调试完代码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满足和踏实让我感到自己终于找到喜欢做的事情,要是能早十年就好了。
经常会被人问你一个文科生学python也就算了,学C语言不难吗?
难是难的,但比起啃纯粹理性批判,好像也还行。难并不等于痛苦。
虽然经常有人说学语言已经很简单了,可是德语语法和记名词性对我来说就是很痛苦,比用C语言的指针还要痛苦。
今年初甲方公司有空缺,我有点心动。
问了日常合作的工程师的意见,好几个人说觉得我没问题,我就申请了,几轮面试也很顺利地过了。
7
作者有话说
关注我们
往期文章
扫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