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AI 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分享一个偏硬核同时也偏冷门的方向——AI 在智能制造模具温度智能管理调节中的应用。
今天的介绍会围绕下面三点展开:1. 背景简介
2. 解决方案
3. 案例展示
分享嘉宾|凌海西 深圳联友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智能高级架构师
内容校对|李瑶
出品社区|DataFun
1. AI 赋能千行百业,场景落地是王道
AI 作为一种工具,赋能千行百业。首先,面向各种“端”,比如最常见的 C 端,如 APP 视频推荐、商品推荐、广告投放等;而对于 ToB 的厂商,一般会直接面向经销商或者制造商,将推荐模型、数据挖掘模型等推送给经销商,再让经销商去对接 C 端的用户,最终实现变现。本文分享的主要是针对 B 端生产的应用。对于 AI 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第一反应可能会是流水线的全自动化,类似各种机械臂“群魔乱舞”的情形。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很多的 AI 控制算法,而一切智能化的算法都需要以安全、效率和质量这三大核心需求为基础,只有满足了这三个基础需求,方案才具备可行性。2. AI 在铸造工艺中的落地场景方向预计有哪些?
基于前述背景,接下来聊一聊 AI 在铸造工艺场景下的落地。铸造工艺,是把高温金属溶液倒入固定的模具上,待冷却后将其取出,得到一个成型的工件(发动机的缸体一般就通过这种形式制造)。在铸造工艺中,AI 一般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模具各个区域温度智能检测管理。温度是整个铸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温度过高,会延长冷却时间;温度过低,则工件容易破裂。常使用红外图像方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对温度的监控。
- 模具冷却液流量智能控制。当系统监控到温度超限,需要控制冷却液流量,从而将温度控制在稳定范围内。
- 成品工件品质智能检测。这是最常见的应用,大多数生产线都会有这样的配置,通过人工或机器视觉实现产品的成品检测,这也是行业落地最多的部分。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需求,大多需要从源头进行控制,杜绝不良品的发生,而不是等到检测出来才发现。
3. 传统模式费时费力,检测内容不全面
对于上述提到的模具温度和模具冷却液流量这两种主要的控制,目前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传统的模式费时费力,而且检测内容也不全面。
如上图所示,红外摄像能反映出各个区域的温度,然而受限于硬件设施以及算力,往往只能凭经验选取模具的部分点位进行温度检测,无法覆盖到全部区域。实际上,发动机缸体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某个微小的地方存在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产品。
假如监控到某个点位存在问题,除了输出告警信息外,还需要立刻做出反应。如上图所示,在模具上,有接近 300 根冷却水管环绕在模具上,每根水管控制部分区域,我们需要检测到哪个区域有问题,进而控制相应的水管,基于温度和冷却液流量的曲线关系等物理原理,调整 AI 模型,从而控制该区域的温度,使其保持在稳定范围内。解决方案
1. 结合图像+自动化+化工原理,实现模温-流量自动管理
- ①异常图片识别:基于 GAN 网络、傅里叶变换对模糊图片、遮挡图片、曝光异常图片进行识别;②模具位置追踪:基于拍摄的图片,追踪捕捉指定的监控区域;③模温异常检测:针对指定的监控区域,检测该区域的温度点是否超出标准范围;如果超出范围,则会触发温度告警,进而触发流量控制信号。
- ①冷却范围追踪:基于水管的控制区域,匹配报警位置。
此外,在上述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预警监听程序,确保全过程的稳定运行。2. 总体路线
通过三个摄像头拍摄整个模具,确保每个角落都能覆盖到,最终得到三张热力成像的图像。- 图像异常数据识别:首先对图像进行异常检测,检测范围包括图像是否清晰、是否被遮挡等;
- 模具多目标追踪:确保图像可用后,基于图像对模具位置进行追踪;
- 模具全区域预警:对于每个模具位置,基于历史数据获得该点位下模温的测量范围,进而对模温进行预警;
- 提取模温告警区域:假如模温出现异常预警,则将预警信号发送到冷却液系统,进而提取告警区域,从而对应到相应区域的冷却水管;
- 区域流量计算:依据历史实验数据得到该区域流量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基于此对应关系进行水管流量调整,并将流量信息发送给生产设备,从而保证模温的稳定。
3. 模温图像多种数据异常识别
- 摄像头偏移及遮挡,往往是由于生产车间内管路布置复杂,工人的很多动作都会导致核心监控区域被遮挡。
对于以上三类异常,针对遮挡异常,可通过生成式对抗网络(GAN)进行检测;对于摄像头模糊检测,可使用傅立叶变换等方法进行检测;对于拍摄曝光异常,从像素值入手,通过设定像素值有效范围实现曝光异常检测;通过以上的筛选,可得到正常图片。4. 模具图像多目标追踪,实现全区域模温检测
基于筛选得到的正常图片,追踪每个模具上的滑块。我们使用三个摄像头,通过三个角度拍摄,实现模具六个面的追踪。理论上,两个摄像头就可以实现六个面的追踪,然而对于一些隐蔽的地方难免会出现拍摄盲区,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对于目标追踪,业内有很多成熟的案例。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 YOLO 的目标检测,即将三个滑块作为一个目标检测。目前业内准确率最高的 YOLO 检测方法,准确率大约在 90% 的水平。然而在实际生产落地的时候,如果 F1 值没有达到 98% 以上,则很难在工厂中直接落地生产。因此,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往往会增加模板匹配,这部分也是比较成熟的。例如,可以使用 OpenCV 中的目标定位和目标追踪等内置功能去实现模板匹配,基于三张图片追踪到对应的监控区域。5. 模温-流量联动控制,降低人力
追踪到对应的监控区域后,接下来进行流量和温度的控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对于每个像素点的温度,使用图像追踪法进行匹配。例如,上图中左上部分框到的水管冷却区域,将其匹配到中间图中对应的高温报警区域,再基于像素点定位到该区域属于哪根水管的控制范围,进而提取该水管。提取该水管以后,输入当前告警信息(比如当前温度超限多少,当前所属告警级别等),并基于相应的控制模型,返回控制水量,再基于这个水量进行生产。整个水量控制模型是基于化工原理中的传热函数进行训练的,这里会涉及基于相变原理的传热方式选择,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非相变或者相变函数训练模型。基于上述物理层面的原理,训练出满足水管的函数关系式,进而通过 PID 反馈控制原理进行流量调整,从而规避跨越式调整带来的生产风险。例如当前水流量为1,经计算后需要将流量调整到 10,然而调整幅度跨越过大会带来生产风险,因此基于 PID 控制原理,逐步调整,比如先调到 4 或 5,然后接收到温度反馈,基于该反馈对水流量做进一步的调整,最终实现水流量的精确调整。这样反复的调整会影响生产效率吗?其实整体来看,这样的调整反而可以提升效率。因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运维人员对几百根水管逐一调整,这样非常耗费人力。而基于 PID 反馈的方法逐步调整,模仿人的行为,使整个系统的控制变得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一步到位”的调整是理想化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带来的风险也很大,而前文提到,一切的算法都要围绕安全、效率和质量这三点作为前提,因此基于 PID 的“逐步调整”是生产过程中最高效的调节方式。6. 全流程系统预警,保证生产无异常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的核心技术——全流程系统预警。这部分对于 IT 以及算法人员来说并不算困难,然而在工厂落地中,却是整个系统实现完整闭环,确保生产稳定无异常所必不可少的。预警系统包括三个“端”:服务器(部署模型算法),模温系统(拍摄各区域温度),冷却系统(流量控制)。彼此之间会不断发出“心跳”信号,一方面是检测对方是否存活;另一方面,对设定的控制范围进行“把关”,监测设定范围是否合理,是否会造成生产安全隐患等,从而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案例展示
上图是我们在一个车厂实现生产落地的具体系统,位于模温系统和冷却系统之间,作为两者的中间桥梁。首先系统会接收到控制的温度,进而检测该温度是否正常,然后进行各种计算,从而匹配出该温度需要多少冷却液,并发送指令到水量系统进行调整,进而实现闭环。而整个过程中,以安全、效率和质量作为前提,实现整个监测系统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