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要多向下看

镇长本人 大树镇巡抚 2022-04-25


有一些东西在阻止我们向下看。


我们知道推动资源均分,拿出一小部分,就会对普通百姓有很大的提升。但现实往往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我们知道三四线和县域才是生育的关键,但是资源总是向大城市聚集。


这里面有客观规律,资源总是向更有效率的地方转移,哪怕这种效率并不那么公平。但是另一方面,还有人的因素,比如我们的决策者距离一些生活圈太远了,远了就缺少了直接的体会,就少了一些感性。


理性远远代替不了感性,没有理性会犯错,但没有感性就做不成难事。


决策者生活在城市,往来无白丁,自觉不自觉就影响到了资源分配与政策决策。


这也包括我们的考核机制,地区发展竞争,需要更高的政绩,也使得资源越来越集中。


怎么破?


我们必须调整方方面面的考核标准,如脱贫攻坚一样,把公平、创新、环保等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还要增强决策者、执政者、行政者对生活的感性认知。要让更多的中央、省厅的干部到一线去,去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去田间地头做乡野调查。


生活离基层太远,就不可能真正心里有基层,我们不能只靠人的道德,毕竟人是会变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假如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做一点点私心的照顾,很多人的私心汇聚在一起,就会导致政策巨大的倾斜。


更加危险的是,决策以及接触决策的人,身边很多是这种倾斜的获益者,就更难以发现倾斜的问题。


然后突然间去基层一看,受到冲击,立誓要做什么。回来以后,面对各种难题、周围的人,慢慢的也就变了。那点触动和感动,终归比不上日日生活的地方,很快就淡了。


所以要让一批批干部,而且是有前途的干部到最艰苦的一线去,带着更高的高度过去,把基层的苦和期望牢牢地刻在心里,刻的更久一点。


这样的人多了,有些政策才好倾斜,才推得动。


不脱离群众,并不是单单为了经济发展,更是为了公平,为了初心。


我们朋友之间聊天的时候,常常互相提醒,我们这个群体,要么名牌本硕,要么中央省厅,我们才是中国少数中的少数,所思所想一定不代表中国的全貌。


但是提醒归提醒,实际老忘,就往往把自己身边的情况当成全中国普遍的,成了现代的“何不食肉糜”。


或者,对自己的待遇格外不满,嫌弃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太少、天天加班照顾不了家里,抱怨很多,很难知足。


又或者,身在繁荣地,想不起世事艰难,纵使推动一些事,也没有全力去做,碰到财政不足、资源不足、不好调动人,就容易妥协。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怎么破?


还是要从心下手,下去多待几年,甚至定为晋升的基本要求。


现在要求2年基层工作经验,但是带着上级部门的身份下去,地方又哪里好意思使唤。基本的考勤都未必做的到,2年下来养成了一身官气,就是不接地气。


我们要帮地方定规矩,让中央的人、省厅的人,强制去第一线,越苦越好,不亲自去一线,道听途说,看不知道多少手的文件,跟“何不食肉糜”有何区别。


这就要从制度下手:调整考核、多项匿名考核、多定一些强制的规矩。


我们不需要下去了解多少实情,解决多少事情。回来把政策倾向调好,远比一个人做具体事要有价值得多。关键是要把对基层的感情刻的牢一点,保留的久一点。


只要有感情在,很多事就有了解法。


其他文章推荐


■  中国的大学教育落后于世界吗?

■  什么是保值增值的优质房产?

乡长解封后,还将继续在这更新。各位读者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关注【大树乡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