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建狂魔”到底是不是一个褒义词?

很无名少年 大树镇巡抚 2023-04-15


01


2021年底,美国众议院通过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基建法案,用于修复更新国内老化的道路、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起当时预计的4万亿美元缩水不少,可至少出炉了。


虽然大基建的本意是拉动日益下滑的经济,可美国的基建确实应该加强了。


美国上一次大基建还是60-70年前(互联网建设则在30年前),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被“基建狂魔”中国远远抛在身后。



如今一周年过去,虽然就业数据因基建法案拉起不少,可美国式的低效和扯皮,仍没能根本上地改善美国基建落后的境况。


比如近期,一位美国网民在推特称,只在硅谷待了一个小时,就已经对那里的基础建设情况忍无可忍。


随即,这引发了一大波热度,包括投资人Balaji Srinivasan、马斯克等企业家都加入了吐槽的行列,其中惊人的观点不少:



对美国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美国,基础设施建设是按富裕程度分配的,大家都不愿在穷地方搞投入。


可要知道,加州硅谷可是全美最富裕、最发达、最先进的地方,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连这里的基建也做不好,遑论其他地方?


而就在上个月,美国佛罗里达州遭遇飓风和洪水,一度造成近 30 万用户断水断电。之后官方竟然评估称灾后重建可能需要数月乃至数年,也就是说,这些居民得忍受数月乃至数年没电没水的日子。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更是做了如下统计:

全美每两分钟就有一处水管发生破裂,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长达 300 多万公里的饮用水管道已接近使用寿命。美国有 200 多万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保障。


人民网在上个月也转述了美国公共广播公司报道:

美国的不少基础设施已经较为滞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给美国基础设施的评级是 "C-",理由是公共道路状况 " 较差或一般 ",桥梁有 " 结构缺陷 ",电网老化。


细数一下,光是2021、2022年一年,美国就伴随着戴德县住宅楼坍塌、华盛顿在建楼倒塌、匹兹堡桥梁坍塌、克莱县桥梁坍塌、费城费尔希尔大楼坍塌、洛杉矶大楼部分坍塌等各种伤亡惨重的事件,现实堪称严峻。


其中最为讽刺的是,匹兹堡桥梁坍塌事件发生时,拜登正计划赴匹兹堡宣传基建项目,因而不得不提前数小时动身赴现场视察。


事件中,桥体断成几节,事件导致10人受伤,一处天然气管道泄漏。


拜登的身后就是断裂的桥梁


高铁、断桥,都不过是冰山一角。


很多去过美国的人,往往都会惊讶于美国基础设施之糟烂。确实是有很多建设完善的富人区,可坏的地方实在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你很难相信把这张地铁照片,和纽约、百老汇、第七大道等词联系在一起,但这确确实实这条线上的一站。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为何基础设施长期落后,又为何政府长期不愿担负起责任,以至于要拖到拜登上台才有所动作呢?


02


和美国的基建破败对比鲜明的是,很多人都对中国“基建狂魔”的称谓颇为骄傲。


中国的高速基建确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事实上,这个词的内涵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


基建狂魔的做法,只能使用一次,理论上要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使用第二次。


或者说,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办法使用第二次。


比起基建对经济指标的拉动和对设施的频繁更新,我们必须加深认识的,是基建本身的负面影响。


美国人大举基建的时间,其实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而欧洲人大举基建的时间要更早。


不过这种追根溯源的基建,其实意义不大,咱们国家那个时候还处在落后的封建及半半的统治当中,没得比。


而且那个时期美国兴建的厂房,铁路,公路等设施,都是蒸汽时代或者电气时代所建设的,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不过,彼时美国在基建领域的名头已然渐渐在世界打响,比如在1931年,381米高的美国帝国大厦从开工到竣工,仅用1年即完成。



而美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基建狂魔”时,还得追溯到大萧条期间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同样的,我国基建狂魔的发展史,也是源自于08次贷危机过后。


换句话说,基建狂魔的做法,本质上是走出经济困局的一种策略,并非是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应当采取的措施。


从这个角度说,基建狂魔其实是一个鲜明的“果”,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处在艰难之中。


大家应该都知道,危机源自于商品过剩和消费萎靡。


在资本世界中,贫富差距的逐渐分化,劳动者在承受越来越高强度的工作的同时,还由于极低的薪资,以及资本家通过金融手段敛财的技巧,让劳动者的社会资源日渐稀少,并最终无力消费自己生产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少数人的有产阶级,自身的需求有限,即使将商品精装或者奢侈品化,有产阶级仍然没办法相互之间把大量制造的商品消费掉。


比如,一百个有一百万身家的中产,可以买一百台冰箱。而一个有一亿身价的富豪,最多也就买两三台。


于是,资本家的大量商品滞销损耗,而广大劳动者无力消费,谋生困难,并引发企业关停、服务业萎靡不振、劳动者无法谋生等各种事件的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形成大萧条事件。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提出了根本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从分配方式上进行改善,比如禁止剥削,由国家制定生产计划等,但这个美妙想法最终因实践破灭而被抛弃。


于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替代方案得到了大量推崇,那就是凯恩斯主义:


超发货币,拉高借贷杠杆,短期内获得足够的资本,将资本投入到基建当中,兴建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借此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以工代赈,同时促进国家的建设水平和工业水平。


这样,大量无法谋生的劳动人民,就可以通过扩张出的就业岗位实现谋生。


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获得了工资,也可以把大量堆积库存的商品消费掉,资本家的困境也得以解决。


同时,政府再辅助金融手段,发放救济金等做法,以组合拳的方式,成功走出危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上面提到的这套做法,因为带领欧美国家走出了29-33大萧条而闻名于世,同样的,我国为了快速走出08次贷危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而在这个过程中,短期内大量货币的供给,以及大规模基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这就是为什么,大萧条后的美国,和08年后的我们,成为基建狂魔的原因。


03


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套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并非将问题解决,而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财力物力,将现在已有的问题推后。


或者说,这套做法其实是把经济困局向未来进行有序的转移。 


所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问题将必然再次出现。而且由于未来发展潜力通过债务的形式被透支,以及原有问题的扩大搁置,因此,未来面对的可能将是一头更凶猛的猛兽。


基建狂魔的做法,本身会在基建等相关领域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而这部分就业人口是很难在短期内转向其他部门的。


因此,如果不出现需要大量人力和工业产能的事件,就业人口将会在很长时间内停留在基建行业中。若基建停摆,大规模的失业也将到来。


于是大家就会发现,基建狂魔,走上了这条路,就很难再停下来了!


对于曾经的美国来说,二战虽然带来了战争的阴云,却也在经济复苏和就业依赖上帮了美国大忙。


它让美国的大量就业人口,在战争导致的大量工业需求下,从基建相关的领域转移到了最应该去的工业领域。


而在战后一段时间内,面对战后过剩产能的情况,为了缓解去产能的影响,同时防止过多人涌入基建行业,美国巧妙地将大量工业品和经济救援,以半扶持半出口的方式,输送给欧洲和其他地区,用于各地区的战后发展,为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做了良好的铺垫——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



于是,在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美国在基建领域的负面影响,被二战和战后新局面给巧妙的化解了,且美国甚至长期出现有意规避成为基建狂魔的做法。


现如今无限宽松的美国,就是因为08次贷危机过后,这套刺激性经济政策的直接暴雷,导致美国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被迫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无限宽松来解决问题。


得益于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将宽松政策的影响分摊给全球,让美国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问题。


但是对于咱们来说,可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截至目前,我国基建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占据的比例非常之大。而且在08次贷危机之前,我国出口贸易型的经济已经让我国在商品过剩方面非常严重,08年更是雪上加霜,我国出口遭受沉重打击,大量从业者失业,出口贸易下降。


而随着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日渐向高端转移,产线自动化的影响开始加大,原先在低端的服装,制鞋,手机组装等产业工作的年轻劳动力,也因机器的替代而被慢慢出清。


由此,次贷危机后采取基建狂魔做法几乎是唯一也是最好选择了,因为除了基建,几乎没有地方能容纳这些低端产业的就业者。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就业,大量从业者及后来的众多大学毕业生们,只能不断被基建相关行业吸纳。


为此,我国只能想办法拉动基建需求,让基建狂魔不断的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大家有工作有工资。


否则,一旦基建狂魔的脚步停下来,就是大面积失业。


看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基建狂魔是不是好词了。 


目前,得益于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在海外的基建建设仍然存在大量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的面世,很大原因即是为了向外输出过剩产能和人力,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异曲同工。 


所以可以断定的是,对于土木、建筑等行业,去非洲将是未来几年的风口。而且大概率和现如今的芯片设计一起,是我国本世纪上半叶最后的风口了。


04


不过比起基建狂魔,我国现在更希望的是能把基建的脚步停下来,至少要慢下来。


到目前为止,基建狂魔虽然实现了高速的城市化,却也让国内很多地方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大量基建支出对财政的压力,迫使地方大幅举债,拉高杠杆。


大家都认得这个建筑吧?


而当地方想要慢下基建脚步时,对于基建养活的庞大就业人口的顾虑,对于基建拉动的经济数据的顾虑,迫使地方继续把基建运行下去。


就像那个《没有脚的鸟》的故事,鸟没有脚,落地即死亡,为了活下去只能不断地飞,外人看这只鸟身强力壮飞的高飞得远,而对于鸟自己来说,实际上已经筋疲力竭了。


可没有脚的鸟也终会有落地的那天,毕竟,存在着一个叫“杠杆转移”的可怕词汇——


地方借钱建设成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拉高了地价,居民借钱买房,“借”的行为就从地方那里转移到了居民手上。


之后,地方卖地还钱了,就能借到更多、建设更多了,地价也更贵了,转移到居民手上的杠杆更多了。


本来基建是为了拉动就业、带来消费以解决危机,结果借太多钱买房的居民,变得更加没钱消费了。


没有脚的鸟停下的那天,往往也意味着泡沫的破碎,大量从业者向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转型。一众基建固投拉动的城市陷入经济萎靡发展停滞的状态,被迫进入持续性的通缩,以换取债务的降低。


而随着基建和经济的发展停滞,原有大规模的基建设施也会逐渐老化,像现在的美国这样,被人嫌弃又旧又破。


直到,一切破到已无法被容忍,或是国家再度发生经济困局,需要基建容纳大量失业人口,刺激经济发展,否则基建狂魔模式将会很难再有第二次。


基建狂魔是一个因,而不是果啊!



还是以现在的美国为例,美国人不是没尝试过进行基建翻新,奥巴马和特朗普都有尝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前些年美国在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就业人口已经被充分消化,没办法分离出大量就业人员进入基建领域,大举基建的模式自然很难开展。


因此比起基建需求萎靡,任何国家都更不希望经济困局的发生。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宁可设施不断老化,自己慢慢置换,也不希望再发生危机,在危机中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成为基建狂魔。


另一个则就是人口的影响,工业国家都会存在出生率低迷的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短缺将会变得严重,劳动力价格升高。


对于需要大量廉价高强度工作劳动力的基建行业来说,现在的发达国家已经很难成为基建狂魔了,劳动者并不想加入它,嫌弃又累又钱少。


然后伴随着持续性的劳动者对基建的蔑视,整个国家基建人才越来越少,整个国家也越来越不会基建了。


这一切,直到新冠在美国造成大量失业,文首提到的拜登的万亿美元基建法案,才真正迎来曙光。


你说这个曙光对美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而如今,对于地方债务已经高无可高、居民负债也已喘不过气的我们,到底还能通过“基建狂魔”透支多少未来呢?


 以及,基建狂魔到底通过提供就业促进了居民消费,还是通过高房价剥夺了居民消费呢?


没有什么好事是没有代价的,我们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和权衡。


其他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