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litter流光 | 文明流转之处皆是星光

Glitter流光 AIESEC 羊城 2022-05-23


你可曾想过,有些艺术文化形式此刻正如“流光”般消失于我们这个星球?

没错,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空档。


你可曾想过,国人引以为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多被“确诊”为濒临消失或已不见踪迹?


这是令人焦虑和叹惋的事实,我们还没认识的「非遗」,它就已然告别,由于我们的忽视和传承不力。


它造于古人之手,亦毁于今人之手


事实确实残酷,不过也不必太过悲观。对「非遗」的挽救与保护,有振臂疾呼者,有奔走相告者,是那群名为“文化保育工作者”的人们在收集点点星光,企图汇聚成河。


他们在「非遗」面临濒临消逝的危险境地前后将目光投向了它们,并身体力行的学习、用大众能够接受的形式传授它们所承载的知识与技术、提取与传播蕴含其中的文化。



然而,真正愿意走进并长久地呵护它的人凤毛麟角,于我们而言,许多理解可能只停留于其华丽的外表,偶尔涉及它神秘面纱下被精心包裹的内里,止步于长此以往的探秘与深究。


于是,百里千里万里挑一的愿意留在「非遗」身边的文化传承者与传播者对比庞大的公众来说,能量熹微如微光,只经社交媒体的采编传播才有一点点辐射范围的扩大,涤荡部分读者和观众的内心,仅凭这些群体自身的力量几乎是很难广为人道之的。


总有一种距离感隔绝着每日平凡忙碌的市民街坊和「非遗」及其文化,它似乎被展示在博物馆的顶光之下,但也切实被遗忘在没有光的地方,入夜即是自泣时。



「非遗」与公众的传统交互 

Traditional interactive mode

博物馆内,「非遗」被“束之高阁”?


传统的「非遗」传承及传播方式是偏公众单向输入的,许多人对「非遗」的记忆可能仍停留在博物馆展览和现场表演上,交互时间也只限于人与物、被传播者与传承人间的短暂注视。



后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一系列文博探索类节目的火爆,让“正经到骨子里”的博物馆成了“网红”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博物馆数量和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参观博物馆已成为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国人虔心走进博物馆,品读中国历史和文化。


2019年,

中国博物馆共开放285天,

入馆观众参观量为739万人次,

全年举办展览2.86万个,

教育活动33.46万场,

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

比2018年增加1亿多人次。


2020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全国博物馆均闭馆抗击疫情,

抗疫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

并启动抗疫见证物征集工作“为明天收藏今天”,

展现了文博行业的责任担当。



“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博物馆+”跨界融合创新也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博物馆为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空间,也是承载「非遗」的深海巨轮。



「非遗」打入Z世代 

Innovative interaction

Z世代(意指在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逐渐站上了人类历史文明传承的跑道,但这一群澎湃的新鲜血液似乎与电子媒介有更深的“情感”,与人类历史文化的沧海“遗珠”——文物遗存、名著书籍等保持着恭敬但不亲近的距离,如同两条平行线般在各自的轨道里前行。


如何让这两条平行线相交?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0距离接触。


缺少实际的「非遗」制作或是表演体验终究难以建立Z世代与「非遗」的共情与责任感。


那什么又是“0距离”接触的形式呢?


线下手工/表演体验?

「非遗」文化市集?

……

↓ 「非遗」在广州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或许AIESEC羊城的新项目可以给你答案——

“Glitter流光”又是什么?



「非遗」保育新思路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 文化保育科普                                           

这是一种以民间集体或个人为主要行动者,针对都市范围内某种或某类地方文化事象进行记录、保护、传播、振兴和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重要都市,与港澳等地交流频繁,是我国地方文化保育发展具有“指标性”的都市空间。而具有历史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生活记忆、传统手工艺和礼俗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都市化进程中产生了深刻变化,并直接影响了地方文化的生存、发展与传播形态。


#Revive the culture #


于是,我们的新项目由此诞生——


为什么叫“Glitter流光”——

Glitter就是流光的意思,“流动”既是指艺术成品的传递,也指双方思维的交互沟通。而“光”指的就是灿烂的非遗文化。


我们项目的立足点——

流光(Glitter)作为桥梁,把非遗工作者和海外青年与中国青年尤其是广州的年轻人相连接,培养他们对于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播的同理心和责任感,传播与传承非遗文化。

项目还将结合SDG第8项,为实现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两句话概括整个项目——

通过搭建创意主题流动市集、借鉴“以物易物”的概念、年轻化的包装方式吸引人们参与进非遗创作成型的整个过程。


我们会选取恩宁路、永庆坊这类近年来改造成为年轻人实践理念实验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留非遗的内在精华,改变非遗较为传统的宣传“外观”,用创新与年轻化的方式,寻找现代社会属于非遗的生存空间。




参与“流光”活动,你可以——

· 和非遗工作者共建文化流动市集

· 抽取非遗盲盒,领取独属于你的那份历史流光

· 把非遗传统文化带到乡村小学,让美的种子在乡间生根发芽

……


如果你不在广州或是遗憾错过了我们的线下活动

仍然有许多线上挑战等你解锁——

· 依托AIESEC全球关系网络,和国际体验者们交换文化作品

· 在“微迹未来”平台完成限定挑战

· 参与线上Workshop,与非遗工作者对话

……


参与并完成每次挑战/活动,可以获得电子证书哦!



我们希望流光(Glitter)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可以带来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给予非遗工作者灵感和启发,也在文化体验者心中埋下保护非遗文化的种子。


#Glitter in the future #


如果你对我们的项目感兴趣

请扫码填写“Glitter流光”活动意向调查表单


·  你会成为我们的第一批意向受众  

·  有机会成为“Glitter流光”项目共创官  

注:除了文化市集外,我们还会不定期发布各种神秘有趣的街头挑战,如果你有其他建议,欢迎成为我们的共创官,流光项目组将配合你一同完成街头挑战的设计与落地!



(“Glitter流光”活动意向调查表单)


如有疑问或是想了解最新项目进展,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咨询群!


("Glitter流光"咨询群二维码)


注:若无法进群,可添加小助手Wendy(微信号:zj_0822_    微信名称:NOTRUE),添加请备注:姓名/昵称+流光进群


5月5日,我们会出没在永庆坊等地发布“流光”限定挑战,期待相遇!


我们的手势如下,如果见到我们并比出这一手势,会有惊喜哦!

(L是“流光”的拼音首字母,也是“Glitter”中的“l")




感谢你看到这里。



  文明流转之处皆是星光  

  Revive the culture, glitter in the future  



文案|Lexie Cherry

配图|Lexie Cherry

(图片源于网络 侵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