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手收藏】深圳国际化学校的三个底层认知

卡拉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近两年,深圳的新型双语、国际化学校有如雨后春笋,一茬一茬儿的生长的出来,伴随着国际学校市场的井喷,第三方咨询、择校与入学考培的机构也从无到有,喷薄而出。面对这么多新学校,还未经历过市场教育的一胎家长举目茫然,对于宣传中都高度相似的教育词汇,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真正适合的双语、国际化学校,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


本文基于业内的多年观察、实践与跟踪,希望穿透类似“师生比是多少”、“用什么教材”、“外籍老师占比”这种浅层信息,带领家长思考:新型国际化学校之间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深圳国际学校发育史梳理



深圳国际化学校以【2015】与【2019】年为2个关键时间节点,切分出了深圳国际化学校市场发育的3大阶段。


01

国际(化)的不同路线


在早期的学校市场这个江湖中,公立学校(非国际部)与国际学校(即传统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像一左一右两大派别,井水不犯河水,各自服务着一批属性与需求完全不同的家庭。


但在近十年,北上等教育高地纷纷孵化出一批“中间路线”的民办学校,即“双语国际化”这个学校类型,弥合了一左一右之间的巨大差异,如果说公立学校是服务于中国孩子的中式发展,国际学校是服务于外籍孩子的国际化发展的话,那么民办双语国际化学校就是服务于中国孩子的“双轨化”或“全球化”发展,也就是保留“在中国混”和“在国外混”的两条出路,不管在什么时间段出国。


02

2015: 突变之年


再说回深圳,在2015年以前,国际学校市场的玩家总共也不超过十家,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SIS(蛇口国际学校)、SWIS(深外国际部)、ISNS(南山国际学校)、QSI(科爱赛国际学校),其他一些韩国人学校、日本人学校都比较小众了。


这些主流的国际学校,在家长心里,风格比较统一,国际学校代表了“轻松”“自由”“学生多元化”等等。


为什么说2015年特别,因为在这一年,横空出世了Basis(贝赛思国际学校),虽然也属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但由于它旗帜鲜明的“刚硬派”学(应)术(试)风格,强调【超前学习两年】(当年B校提的标签,目前双语B校不一定适用)的独特画风,犹如一股凌冽的北风,刮懵了当时一片岁月静好的国际学校市场,虹吸了一大票来自其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满“放羊型”学习多年的家庭与孩子,强势立足于深圳国际学校圈。


于是,以2015年为起始年,深圳国际学校的市场风格被撕裂为两大派:“静好派”与“鸡血派”,当然,Basis鸡血也是与其美国Charter School的出身与人群背景密不可分的,这是前话。


注意,我们这里不聊“国际化”的幼儿园,不聊拥有“国际高中课程”的民办高中,我们就正儿八经只聊1-9年级核心学段的国际(化)学校。从这个意义来说,截止2018年3月(截止到2021年10月,该资料未有更新),深圳市教育局官网发布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就8所(如下):


继续,2015-2019年,没有什么太重要的事情发生。然后就来到了风起云涌、风云际会的2019年


03

2019: 爆发之年


2019年,爱文幼儿园、荟同学校(全龄段)、南山国王幼儿园、诺德安达中小学、Duang Duang Duang Duang开出来,而后2020年,哈罗外籍、Basis双语、深国交新校区、国王小学部,DDDD,2021年,德威幼儿园、爱文中小学、Charterhouse查特豪斯、新加坡Invictus茵维特,南山中英文学校太子湾实验部,DDDD,2022,哈罗礼德、维多利亚丽林中小学,再往后已经宣称的国际化学校还有:圣保罗女子公学晟珀国际、深圳博石学校、威雅公学、莱爵公学、布莱顿公学、海丁顿学校,等等等等。


在后“双减”时代,增量的民办学校基本被卡死,因此,很多学校的投资人可能知难而退,有多少学校能真正开出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回到2019,这个年份深圳不仅在国际化学校创办的量级上跨入了新时代,同时,在国际化学校的定位风格上,也开出了新路线。在2019年以前,如我们前文所述,学校市场整体上清晰划分为一左一右、一东一西两大路线,泾渭分明,而2019年开始的重磅级学校,以荟同、爱文为首,开启了【民办双语国际化】的办校类别,在年学费25万以上的区间,这类学校之前在深圳是不存在的。


在上海顶级的国际化学校中,包玉刚、平和、世外、星河湾等名校都属于民办双语国际化的类型,在北京,2014年创校的鼎石学校是这类学校的龙头、国际化学校的新贵。


不管从政策导向角度,还是市场偏好角度,民办双语国际化学校作为国际化学校池子的一个分支,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深圳,虽然市场发育的晚,但一来,就是顶级的定位、顶级的价格,看来大家对深圳、对大湾区的消费力确实报有极其乐观的预期。


深圳,在2019年以前,与北上的国际化学校市场至少存在10年的差距,是名副其实的洼地,然而,经2019-2021这三年高速发展期,国际化学校的供给侧将迅速拉平,剩下的日子,留给深圳家庭慢慢提升对融合类双语学校的认知观与“鸡娃”执行力。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2015劈开了国际学校铁板一块的教育风格,而2019则掀开了双语国际化的大幕。


从价格角度来观察市场格局的话,你会发展,与上海截然不同是,深圳国际化学校一步到位挤满了20万年学费以上的区间,而10-20万区间则几乎是空白地。可见,从经济学的角度,在覆盖中产以前,这一波国际化学校的目标主要是席卷性的吸收深圳过去30年发展的存量财富。



探寻国际化学校之间的真正区别:

三个底层认知点



01

“融合”替代“国际”,“双语”替代“单语”


从中国家长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出发,【国际化学校】逐渐替代【国际学校】成为核心概念。这里,“国际化”的概念在约定俗成中就直接对应的是“双语”,而传统的“国际”两字对应的则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单语(不是说不上中文课)。


传统的“国际学校”就是“西”的代名词,相当于一个美国学校或者一个英国学校原样植入到中国城市里,而“国际化学校”则立足于孩子的中国身份与文化基底,做中西融合。



随着传统国际学校孩子中文与本土文化缺陷的暴露,大家发现“香蕉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处境都非常尴尬,并没有活成大家理想中的样子,同时,伴随着中国产业的高速发展,二三十年前的崇洋媚外心理也逐渐消退,中国家庭所希望的国际化路径由“一定要出去生活”转化为“体验一下就赶紧回来”或者“保留两边的发展可能性”,在中国人的身份基础上认识世界、沟通世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种留学赛道上价值观与发展观的变化重新塑造了整个国际化学校的市场。


现在的新学校言必称“双语”,那么学校之间还有什么区别?大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一所同时开了中文和英文课的学校就能自称双语学校。事实上,“双语”定义的核心是语言比例与教学设计。


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每天开一节课,或一周开了几节课,这并不叫“双语”;在另一些民办学校,多安排一些英语课课时,猛力加大学英语的强度,中国式的学英语方法还放在那儿,这也不叫“双语”。


“双语”在语言比例上本身意味着“平衡”,而在教学方法论上,两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不同的科目/活动来贯彻,孩子们出了课堂,也在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下自然的使用双语。满足这“比例”与“方法论”的双重条件,才能真正登进“双语”的殿堂。


有些家长说,在双语学校,会不会中、英文学下来都不怎么样,还要在外面加强补习?是,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中、英文都很强的孩子也存在,一门学的很好另一门一般般的情况也存在,各种情况都存在,整体还是要看学校本身教学的质量,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督导。


双语教学模式的区别是国际化学校之间的重要底层区别之一,根据新闻报道,在小初阶段,哈罗礼德中英比例3:7开,爱文小学坚持与幼儿园一致的一天中一天英的语言模式,荟同按学科与老师切分中英比例一半一半左右,大家采取的“双语”执行方式并不一样,在双语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再做“双语模式”的分析,就得单开一篇专题另写了。


未来在深圳的国际化池子择校,第一步判断就是:选双语还是选单语,选民办还是选外籍。


02

在“双语国际化”的范畴内,小初做的都是融合教育,试图区分课程体系并不重要。


什么意思呢?就是家长们不需要在各种课程体系上纠结,这所学校是IB,那所学校是英国课程,另一个是美式,到底选哪个?


在小学与初中阶段,这些课程体系之间的区别根本都不重要,大家做的都是“融合教育”,你需要更进一步去看这个学校到底是怎么样做“融合”的。


“双语国际化”一般对应的是民办学校的资质,而1-9年级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在教学框架、使用教材、学习目标等方面都有清晰的要求,这些要求,所有民办学校都要执行。


以这个基底为纲,下一步再对标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不同学科大纲,把国际化成分融合进来。大家都是一个大套路的,所谓“本地化”、“国际化”、“融合性”“全球课程”“世界课程”,不管是哪个标签、用哪个词儿宣传,到最后都是一套方法论,因为在国际化学校的教学框架与内容设计上,主导方法论就是这个。具体不同的,后续会落到双语切分以及学科教学方法论上。


所以,不管什么哈罗、荟同、爱文、绿洲、福田basis、诺德安达,在这个层面都是一样,区别都是细节的区别,如果有谁现在还不完全合规,以后“爸爸们”也会让它合规。


小初阶段不同体系知识点的稍许区别,并不造成学习效果上的实质影响。这样说吧,举个例子,中国、新加坡、英国、美国各国在基础数学上的知识点区别并没那么大,区别更多的是“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学的广博一些还是学的更深入一些”、“注重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应用与计算训练并重”,但论到数学学习的结果上,学哪一套东西出来都不影响你申请各国大学。


所以跳过“课程体系”叫什么名字这一part,“融合课程”或者“国际化课程”其实是直接落实到语文、数学、英语(人文)、科学这四门学术主科怎么教的问题上去的。


因此,小初阶段的家长,下次再去宣讲会,其实不用再问课程体系是什么、怎么弄的,直接问各个学科的教学语言、教学理念与方法论吧,显得你高级很多。


BTW,其实各国际化学校的真正区别就埋藏在学科的具体安排上,比如,语文、英语这种人文类学科具体怎么教的?数学用什么语言,在哪个年龄段follow哪种教学理念去实现?科学或者STEM学科使用PBL或者探究制方法论的程度有多高?等等。这又得单独开一篇。


总之,家长择校,就是要重点挖掘主要学科的信息,这个才是实质意义上、能最终落到实处的区别。


03

实质大于形式,“英式”“美式”之间的区别往往被夸大贩卖。


英式】,在家长眼中对应的是“贵族气派”“绅士”“礼仪”“严谨”“马术”“赛艇”等等;在业内人士眼中则对应的是“学院制”(House System)、“导师制”(Tutorial/Advisory System)、“人文关怀”(Pastoral care)等等。


美式】,在家长眼中对应的是“自由开放”“创新”“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兴趣主导”等;在业内人士眼中则对应着“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通识教育/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项目制教学”(PBL)等。


那么,业内人士眼中的“教学框架与方法”上的英美系差别,一定能培养出家长眼中的“英美系”差别吗?这里可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以下划重点】


对比业内人士眼中的“英式”“美式”区别,你可能会发现,“英式”的特点更多是制度性或组织上的,而“美式”的特点更多则是教育方法论上的,这正充分反映着英美两国原生的不同文化与理念信仰。


而现实中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英国公学在使用着“美式”的方法论,而很多美式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英式”的制度建设。这里面的纵横交叉关系,普通家长怎么能看得清。


这就又要回到我们前一节讲的“融合教育”,在中国做国际化教育,大家怀着兼容并包的心态,只要认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利的,通通都可以用起来,怎么会囿于“英式”“美式”的不同就不用?这未免也过于狭隘了,实际上,我们都是在享受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中国的“英式”“美式”学校确实互有借鉴,程度不一而已。


有的家长说,英国更重“专业”教育,美国更加“通识教育”,英国是A-level课程,美国是AP课程呀,这么大的区别不算吗?是的,这确实是主要区别之一,但那都是高中的事儿了,在民办双语国际化的小初阶段,不存在这个问题,谈论起来没有价值。


退一步说,一个美式初中的孩子未来上一个英式国际高中,难度很大吗?一个英国体系的小学生,在初中或高中阶段想转到美式学校去,障碍又很高吗?不管“英式”还是“美式”,大家都喜欢学术成绩好、有特色的同学,这一干新学校,还等着优质生源给它出升学成绩呢!大家都很务实的。


至于成绩一般的孩子,“英式”“美式”更不重要,你真正需要的,是积极抓住这个学校目前能够提供给你的资源,为己所用。


在今天的小初阶段,比起实质教学上的差异,“英式”“美式”更多的沦为差异化市场宣传的利器,卡上了家长脑海中的那个风格定位,打底的生源池也就有了保障。因此逆向思考,家长最不需要的,就是把“风格”这事儿当个事儿看。






好的,今天讲了三个基本点:


【双语模式】

【课程融合】

【英美之别】


信息量有点大,你都get了吗?


深度理解这三点,是你认知 “国际化教育” 的第一步。



END



扫码入群

学习更多教育干货

并期待我们后续的“下午茶”话谈课程吧

  👇



满群可添加“卡小拉”老师

备注:入群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