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日报 | 两个箱子背后的基层民主故事
近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庆实践图片展开展。作为展现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重庆实践印记的重要展览,图片展的150多张图片是从2700余幅图片中精选而来的。其中,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人员重点推介了我区这个上了年头的“箱子”,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基层民主故事?
九龙坡区民主村原建设厂的“一号信箱” 王亚同摄/视觉重庆
名片:九龙坡区民主村原建设厂的“一号信箱”
●20世纪50年代初,位于现九龙坡区的原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以下简称建设厂)以“民主村”为新建家属区命名,寓意人民当家作主。因企业为兵工单位,职工通信需要专用邮箱,1953年9月,建设厂成为重庆市“一号信箱”主用单位。
●2009年厂区搬迁,“一号信箱”淡出舞台。
●3年前,在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中,该信箱被激活成为收集民意心声的“民主信箱”。
潮味涌动的九龙坡区民主村,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民主村入口处的一段钢塑红墙格外引人注目:一封大大的“时光来信”,被引导投入右侧的邮筒。邮筒静静伫立,复古而稳重。这个邮筒,曾是建设厂职工收发信件的“一号信箱”,见证了职工的奋斗和爱情,如今代表着收集社情民意的建议箱,成为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的标识。70年时光辗转,它见证历史变迁并一度退出,如今又被赋予新内涵——记录听民意心声、集众智合力的民主进程。“它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民主村社区城市更新中的新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说,拥有新使命的“一号信箱”,现已成为真正的“民主信箱”。▲民主村一号信箱,市民拍照打卡。
1953年9月1日,建设厂成为重庆市“一号信箱”的主用单位,是重庆市有史以来唯一使用一位数信箱的单位。“我们是兵工企业,属于保密单位。以前家里给我们写信,地址都是填‘一号信箱’。”今年76岁的朱清武在1956年成为建设厂的一名工人。朱清武说,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邮递员将一封封收件地址写着“一号信箱”的信件送到建设厂职工手中,又将邮筒中的回信送向天南海北。那时候,自己对外联络全靠这个邮筒。通过邮筒,他和下乡插队的女友保持稳定联系,后来终于走到了一起并成家立业。“一号信箱”听起来神秘,却是当时建设厂两万余名职工日常通信的主要渠道。对朱清武等老职工来说,信箱曾见证了他们的奋斗与爱情、喜怒哀乐,承载着深厚的感情和回忆。2009年,建设厂搬迁,一号信箱停用。后来,原本厂区的位置上修建起庞大摩登的万象城商圈。动工那天,朱清武和老友们唏嘘不已。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保留下来的民主村家属区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老旧小区的通病渐显——人车混行、旧房破损、道路狭窄、占道经营……转变始于2021年。九龙坡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市级重点项目。在此过程中,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在这里创新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的“首张名片”——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让居民参与城市更新的规划建设,推动“一号信箱”以新的形态回归。“一开始,主要考虑如何把房子、道路改造好。”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民主村大部分居民是建设厂老职工,他们找到区人大代表,提出想在改造中加入信箱的传统记忆元素。很快,设计人员就将其纳入规划,才有了现在矗立在街边的“一号信箱”实体标识。居民们对“一号信箱”的深厚感情,让谢家湾街道获得了灵感。“我们决定焕新‘一号信箱’机制,把人大代表沟通、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纳入其中。”谢家湾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袁霞介绍,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加快推进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但如何建立一种基层民主互动机制,激发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让民意心声收集更顺畅?居民们偶然提到的一个信息,为他们提供了新思路。街道通过走访老职工了解到,当时大家除用“一号信箱”收发信件外,也习惯靠它来提建议、表心愿,如职工关于加工安排、设备部署的建议等,厂里和职工实现良性互动,“对外是邮政信箱,对内是收集建议的意见箱,国营厂的民主机制既默契又顺畅。”“因袭和焕新传承国营厂的民主传统,‘一号信箱’也可以是民主信箱嘛。”2023年8月,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成立后,“一号信箱”被设置在站内,发挥着人大代表及时沟通联系群众、居民反映问题诉求的纽带作用,街道又在入口处制作了邮筒和宣传墙作为象征。今年77岁、住在民主二村5栋的彭其碧婆婆注意到,其他地方的城市更新砍掉了原有大树,担心民主村也会这样,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写了一份建议投给“一号信箱”,希望能保留下民主村长了几十年的老树,“既承载记忆又能遮风挡雨的大树,也是社区的一员,希望能更多保留并加以保护。”这个建议让街道和社区高度重视。通过“一号信箱”对接交办机制和人大代表的介入跟踪,街道人大工委第一时间落实区人大代表李应德对接跟进。李应德跟着彭婆婆在民主村一棵一棵查看树情后,提交了代表建议。最终,民主村二期更新中保留了近百棵大树。看到信箱真的发挥了作用,更多居民加入进来。居民们反映社区停车难,“一号信箱”机制马上启动,驻站区人大代表立即跟进,联动区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各方,为民主村规划了300多个停车位。2023年5月,民主村开街后走红,停车位又不够了,驻站人大代表们又紧急介入。如今,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二期)已新增600个停车位。从邮箱到“民主信箱”,民主村居民的意见建议反映更畅通、实事办理更有实效。如今,“一号信箱”已不再是建设厂的独家记忆,而是有了更多民主内涵。
今年以来,民主村开拓了更多线上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居民们不仅能写信向实体“一号信箱”提建议,还可以通过社区居民微信群、“码上找代表”小程序及网格员等渠道,联系人大代表和街道人大工委反映意见建议。目前,“一号信箱”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收到群众提出的建议1100多条,办结率九成以上,大部分都是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与以往的社区人大代表工作站不同,过去,每个工作站只有不超过3名人大代表,在群众联系密切程度和服务领域方面都有局限,而实践站将各工作站的人大代表集合起来,大大激活了代表的履职动能。此外,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政府部门负责人、智库专家等也纷纷进站,进一步充实了解决群众诉求的力量。同时,“一号信箱”功能更加聚合,人大代表不仅要收集并反映群众诉求,更要根据事情重要程度申请组织议事会,并在会后督促办理。实践站还围绕“一号信箱”建立了特设党支部,定期确定选题,开展“民主茶桌”活动,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推进基层治理。伍成莉是重庆市和九龙坡区两级人大代表,每次驻站履职,她总能通过“一号信箱”线上线下渠道收集到满满几大页民意——从老房子漏水、路面破损到公厕保洁、增设无障碍通道,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动城市更新及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的法宝。”伍成莉说,如今社区的民主氛围更浓了,居民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一号信箱”。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每一次解题过程,都是“一号信箱”机制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