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新冠“四件套”除了害人,什么也不是!

互莲健谈 2023-04-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诚君健谈 Author Innorld


互联杂谈按:

前几天经常看到这个:

其实这个和抢盐,抢药一样,明明是愚昧无知,偏偏自鸣得意。


农村新冠“四件套”疗效更好?疗效怎么看?

最近,农村村医采用的包括“抗病毒+抗生素+激素+退烧药”的所谓“四件套”引发讨论,有人说这套打法比城市例三甲医院使用的“高级”疗法效果更好,重症率和致死率更低;另一些人则针锋相对,说是完完全全的滥用药,不但无效,而且有害。

同一套打法,评价为什么如此天差地别呢?

从“感冒四件套”到“新冠四件套”

这个所谓“新冠四件套”并不是为专门为了对付新冠而量身定做的,而是脱胎于农村村医几十年来对付“感冒发烧”的“旧酒”囫囵装进了新冠这个“新瓶”里而已。

几年前,我在感冒发烧,输液会比吃药好得快吗?一文中曾经介绍过,几十年来,包括村医在内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一直用输液的方法来治疗原本没有治愈方法,也不需要治疗的“感冒发烧”。

支撑这种“野蛮”治疗的信念是,“输液比吃药好得快。”

这与有人认为“新冠四件套”治疗新冠疗效更好的逻辑同出一辙。

治疗“感冒发烧”的输液药方在全国相当“统一”,



皮质激素地塞米松+


抗病毒药利巴韦林+



一种广谱抗生素(最常用的是一种头孢,或阿奇霉素——如果认为是支原体感染的话)+



一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注射液,组成所谓“感冒发烧输液四件套”;

有时候,还要加上一瓶维生素C,组成五件套;对小儿感冒发烧,有时候还会“饶”上一瓶葡萄糖酸钙来“补钙”。

扛把子的地塞米松“疗效”确实好

如果按照赵本山“不看广告看疗效”的药物评价准则,静脉输注地塞米松对付“感冒发烧”疗效的确“好”。

“好”就好在,再输液的第一瓶中加上5毫克(1支)地塞米松,通常不会超过1小时,原先高烧不退,全身难受的感冒发烧患者就会生龙活虎,变得“没事人”一样。

这“疗效”,你能说、敢说,不好吗?

地塞米松为什么是最“好”的“感冒药”呢?

日前,我在激素是最“好”的退烧药,为什么不能当成退烧药使用?一文中对此做过详细介绍。

简单来说,

皮质激素原本是体内的一种内源性“退烧药”,对发烧后期体温的降低具有很高的效率。

地塞米松是一种合成的皮质激素注射剂,作为药物使用的剂量比内源性皮质醇要大得多,因而退烧效果自然好得多。

激素是如何退烧的呢?

这是因为,皮质激素是一种强力免疫抑制剂,它可以从根本上抑制身体抵御病毒感染的炎症反应。

具体来说,皮质激素对炎症反应中包括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几种炎症介质,也是最关键的几种内源性致热源的产生都具有强力抑制作用,

从而具有比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消炎药(这个名字就是对应于激素这种具有甾体环结构的消炎药命名的)更强力的消炎、免疫抑制和退烧作用。

因此,使用皮质激素来对付感冒发烧,那是地地道道的牛刀杀鸡,自然手到擒来,异常高效。

但是,在全世界,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常规使用皮质激素作为退烧药来治疗感冒。


比如,我曾经专门做过文献检索,2015年发表的一项“类固醇激素用于普通感冒(Steroids for the common cold)”的Cochrane综述,作者搜索三大医学数据库“有史以来”(1948年至2015年5月3日)所有相关数据,只找到了三项临床试验数据,而且都是鼻腔内局部使用类固醇激素缓解感冒症状的研究。

结论是“现有证据表明,不应该使用鼻内类固醇激素缓解感冒症状”。

至于全身使用类固醇激素“治疗”感冒,在严谨循证医学语境下,完全是一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滥用。

既然,皮质激素对付感冒发烧如此高效,为什么不能常规使用呢?

这是因为,皮质激素在体内的生理作用“管得实在太宽了”。

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激素,开始被认为主管体内的糖代谢,因此,被命名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后来的研究发现,它在体内的作用非常广泛,并且由于它是一种内源性激素,大量使用外源性药物,还会打乱体内皮质激素作用和调节。

总之,使用外源性激素可以产生到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的异常广泛和严重的毒副作用。

这些毒副作用中不乏可以致残,甚至致死性“魔鬼”。

比如,2003年的“非典”,就由于大量使用地塞米松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股骨头坏死的致残性严重副作用。

因此,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使用具有非常严格的指证和使用方法,目的就是在获得治疗收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毒副作用。

利巴韦林,国内最滥用的“抗病毒药”

我是国内最早质疑利巴韦林滥用的人,不是之一。

事情要追溯到2013年,当时西安两所幼儿园给幼儿服用“病毒灵”预防感冒的事件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当时,我就指出,比“病毒灵”更加滥用的“抗病毒药”是“病毒唑”,通用药品名为利巴韦林,在国内被广泛用于各种病毒感染的治疗。

实际上,利巴韦林被批准的适应症非常狭窄,只有与干扰素联合(不能单独用于未经干扰素治疗过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国内却无证据地无限扩大了其“抗病毒”用途,导致了极其泛滥的滥用。

不仅如此,这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非常多而且严重,尤其在某些病人可以一般法严重的贫血,并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而被FDA以最严重的形式予以警告。


上图是一份经FDA批准的默沙东和先灵葆雅生产的利巴韦林胶囊和口服液的说明书,对其存在的严重副作用就用置顶黑体字的形式进行了最严厉的警示。

抗生素完全不能抗病毒

在国内,感冒通常被分为“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这给抗生素的的滥用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感冒”就是一种100%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症候群,作为抗菌药的抗生素完全没有抗病毒作用,用于感冒属于完全的滥用。

而且,感冒,除了偶尔并发化脓性鼻窦炎和中耳炎(通常几个月后)外,通常都不会并发细菌性感染。

国内还给抗生素滥用于感冒编造了另一个说辞,即流黄鼻涕,或咳黄痰就意味着合并了细菌感染,应该使用抗生素。

实际上,黄色或绿色的鼻涕或痰液,仅仅是嗜中性粒细胞被召唤到感染部位参与炎症反应的结果,与细菌感染没有必然关系。

关于这一点,我在“阳康”后咳黄痰不意味着细菌感染?痰液到底为什么会变黄?一文中进行了介绍。

总之,除了有明显证据证明合并了细菌感染,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都不应该使用抗生素,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领域。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注射液

“清热解毒”的中成药注射液就不必浪费时间了吧,这些年在医学科普可及的“圈子”里已经“臭底子”了。尤其是,不时传出的因为输注各类中成药注射液而致死事件报道,让很多人更是望而却步。

当然,对中成药注射液“信者恒信”的拥趸仍不乏其人,这也是这些“药物”还有一定市场的根本原因。

从医学角度上说,没有人们和可信的证据支持它们宣称的疗效。

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

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缩短感冒病程的流言支撑着国内静脉输注维生素C治疗感冒的用法,并没有真正研究证据支持。

至于,儿童感冒“饶”上的葡萄糖酸钙,则是国内儿童普遍需要补钙信念的延伸。

事实上,儿童正确的“补钙”方法是补充维生素D,而是不是直接补钙。而且,静脉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酸钙也起不到任何补钙的效果。

总之,农村使用了几十年的“感冒发烧输液四件套”是彻头彻尾的滥用,只有害处,没有任何哪怕一点点好处。

“新冠四件套”真有用吗?

实际上,“新冠四件套”的说法并不对。

由于皮质激素“优秀”的退烧效用,静脉输注了地塞米松的新冠患者根本不需要额外给口服的退烧药。

真正的“新冠静脉输液四件套”实质上就是“感冒发烧四件套”的照搬。

而且,由于新冠大流行下药品的短缺,“新冠四件套”可能被大幅度的进行了压缩,只剩下了“地塞米松+利巴韦林”。

因为,这两种注射液都极其便宜(1支也就1、2毛,最贵绝对不会超过5毛),但凡一个诊所都储备异常充裕,不存在缺药的问题。

相反,抗生素,特别是注射用头孢菌素,近些年来涨价幅度较大,基层医疗机构未必会大量囤储,大流行背景下,由于患者的激增被与中成药注射液一起精简的可能性非常大。

至于,不管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还是传统的安乃近等口服退烧药,只会用于没有静脉输地塞米松的病人,跟真正的“新冠输液四件套”根本不搭。

即使不精简,“新冠输液四件套”照搬“感冒发烧四件套”,就真的像传言说的那样,比城市医院的正规疗法疗效更好吗?

当然不是。

不但完全无效,而且,有可能将轻症“治”成重症。

皮质激素滥用,增加新冠轻症转成重症的风险



“抗生素+利巴韦林+清热解毒中成药注射液”的“三件套”,连治疗感冒都毫无用处,对新冠更不可能有任何用处,除了增加一些毒副作用。

在新冠重症和死亡面前,这些毒副作用并算不上什么,滥用的危害并不断严重。

但是,皮质激素的滥用则不同,它不但无效,而且有增加新冠轻症转成重症的风险,尤其是对那些存在严重基础病,免疫反应性很低的高危患者。

我们知道,目前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有效治疗药物,对付新冠病毒唯一依靠的是人体的免疫反应,即炎症反应。

一个人感染新冠后,表现为无症状、轻症、重症,还是危及生命的危重症,根本上讲取决于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免疫反应如果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强大,可以更快的抑制甚至消灭病毒,病情就轻;相反,如果病毒与免疫系统势均力敌,战斗惨烈,就会发展成重症甚至危重症。

发烧是免疫系统抗击或围剿病毒战斗的一部分,退烧药,不管是非甾体类消炎药,还是地塞米松等激素类消炎药,都是通过对免疫反应的抑制实现退烧效果的

相比而言,非甾体类消炎药对免疫系统的抑制相当有限,打个比方说,不过相当于胳膊肘轻微往外拐的拉偏架,这种拉偏架最多就是上手阻碍一下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战斗;

由于皮质激素是一种强力免疫抑制剂,它的作用,同样是拉偏架,那就相当于直接上扫堂腿把自己人撂倒在地,帮着病毒暴殴自家人。

结果,在某些免疫反应原本较弱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就有很大可能将原本轻症转变成重症,甚至危重症。

因此,在新冠早期,只要不是重症,就必须严格禁止使用皮质素。

有人或者会说,静脉滴注激素治疗感冒为什么不会让病人发展成重症?

道理很简单,引发感冒的病毒都是人类的“老熟人”,即使免疫系统受到激素的压制,也不会发展成重症,更不会危及生命;主要副作用在于对体内很多生理活动的干扰。

新冠则不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是危害性高得多的完全的陌生人,这也是感染新冠的病情和症状都远远比感冒严重的原因。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滥用激素压制免疫反应,自然增加发展成重症,甚至危及生命的危重症的风险。

疗效怎么看,有谁来看?

你把村医的“新冠输液四件套”说的一无是处,有害无益,为什么人们觉得疗效更好呢?

这就涉及由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评价疗效的问题。

在以“货比三家”的临床对照试验方法使用之前,人们就是凭“感觉”来评价一种药物或疗法的疗效的。

这个“感觉”既包括医生们的感觉,也包括患者的感觉,甚至来自“旁观者”和坊间传言的评价权重更高。

彼时,大量药物和疗法的疗效都被“医疗实践证明了千年”,但放在临床对照试验的“显微镜”下都会原形毕露,发现了其完全无效,同时有效毒副作用才得以被发现。

而单纯以短期内症状改善的“感觉”来评价,激素治疗“感冒发烧”,乃至新冠的“感观疗效”的确无与伦比,这也就难怪这种完全违背基本医学原则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我国农村盛行几十年不衰了。

但是,这种“感观疗效”必然真实评价出“感冒用药7天好,不用药1周好”的真实疗效,更不可能发现那些因为使用了激素压制了免疫系统而导致的由轻症变成重症的“真实疗效”。

再说一个更简单的逻辑,如果激素治疗“感冒发烧”和新冠轻症,疗效真的那么好,你当全世界的那么多科学家、医生和医疗监管机构都是傻子,不知道推荐使用,只有“够聪明”的中国农村村医才发现了这一“真理”?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万人敬仰”的某“中国陶(TOP)医生”居然公开指导社区医生们使用激素来预防新冠轻症变重症,为了那点“感观疗效”也是够拼,够“聪明”。



互联杂谈后记:

没有原则的“四件套”,肯定是弊远远大于利,但是对于年纪大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感染初期,是否应该用激素预防?这应该是一个医学问题,可以探讨争论。

文中“中国陶(TOP)医生”,就是张文宏,张的培训《张文宏:治疗方案很关键!》提到,抗病毒药,倒是需要谨慎选择:《阿兹夫定,你一定要了解这些!


相关文章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