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近代中国与世界”笔谈



编者按

  近代史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各国建立了空前紧密的关系,随之而来的则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回首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和平与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愿望。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在2013年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全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时代价值与深远历史意义,本刊特约五位学者就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表卓见,希望为今天各国政治家和人民探索国家间相处之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历史启迪。



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中日唯物史观比较


祁建民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来自日本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传播较广,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却与日本输入的理论存在重大差异。日本社会主义者的唯物史观带有进化论和机械论色彩,以致形成“革命尚早论”。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以迫切解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到来的同时积极投身革命实践,掌握辩证唯物史观,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科学理论基础。克服带有进化论色彩的机械唯物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突破了日本社会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认识缺陷。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日唯物史观的比较,探讨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如何克服日本唯物史观的缺陷,可以揭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复杂状况,对于阐明中国共产党革命理论形成的艰难过程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独特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  日本社会主义者


作 者

  祁建民,日本长崎县立大学国际社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新区地方干部的

来源与整合


潘建华



内容提要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转入战略反攻,开辟中原新解放区的过程中,华北和华东等老解放区的数批干部南下中原,与军队分遣干部及中原突围时期留下来的“坚持干部”一同构成新区地方干部群体的最初基础。此后,为发展巩固中原新区,中原各级组织大量培养和提拔本地干部,在有效缓解新区干部“既少且弱”局面的同时,也使地方干部的来源进一步多样化,加之新区斗争环境复杂不稳定,地方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想作风问题不断浮现。解决地方干部偏离党的政策和纪律要求的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新区地方党组织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解放战争  新解放区  中原  干部  中国共产党


作 者

  潘建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公营到私营:

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发还大兴纱厂研究


李玉蓉



内容提要

  1947年11月中国共产党接管石家庄大兴纱厂后,在加强公营管理的过程中重新调查与分析其资本性质,1948年5月提出发还私营。在制定公私合营的发还方案与联络资方后,中国共产党与资方代表展开协商谈判。1949年8月至11月,双方在多次协商中不断调整各自的方案,解决了关键的资金交接问题,促使大兴纱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个月内又实现由公营向私营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将石家庄解放时接管公营的大兴纱厂发还原资方完全自营,这种特殊处理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全国性政权的过程中,切实通过发还私资的方式来团结民族资本家与落实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中国共产党也在多次接触资方代表与协商谈判过程中增进对资方的认识,积累了处理公私资本问题的经验。


关键词

  大兴纱厂  新民主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家  石家庄


作 者

  李玉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专题研究


城乡“薄海民”:民国前期的离村知识人


罗志田



内容提要

  民国前期城乡因文化差异而解纽,缺乏一条可以互通的桥梁,造成知识人离村往而不返的新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后来中国的发展。在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乡间的耕读传统已中断,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教育培养出的知识人自己“别树阶级”,其他人却未必接受。向往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并未得到太多欢迎,而乡村又已成为一个难以回归的故地。由于在城乡都成了“他人”(the other),许多知识青年不得不漂泊于城乡间、城市间或城市中,成为瞿秋白所说的“薄海民”(Bohemian)。


关键词

  农村问题  城乡隔阂  知识青年  “薄海民”


作 者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殖民话语建构与中印边界演变

——近代英国对中国察隅地区的蚕食


霍仁龙



内容提要

  近代英国所建构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是其蚕食中国藏南地区领土的重要借口。在察隅地区,英国从19世纪初期至1914年以非法调查和地图测绘为手段,以山地部族的历史归属及山地部族与藏人的边界位置为对象,逐步建构和发展了有利于其侵略扩张的中印边界殖民话语。与此同时,英国不断将中印边界线向中方一侧推移,最终于1914年提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它在察隅地区的走向,对此后的中印边界争端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近百年间英国蚕食中国察隅地区领土的历史过程的考察,可以驳斥英国和印度非法侵占我国藏南地区领土的所谓“证据”。


关键词

  英国  中印边界  殖民话语  察隅地区


作 者

  霍仁龙,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中外法权交涉中的内地开放问题

(1919—1931)


吴文浩



内容提要

  1919—1931年的中外法权交涉中,列强试图使中国承认外侨内地杂居权与土地所有权。中国坚持领事裁判权与内地开放不能并存,将撤废列强领事裁判权作为内地开放的前提,并逐渐形成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后,基于平等互惠原则自主依法开放内地的政策。该政策基本为英、美、比等国接受,唯遭到日本抵制,致使法权交涉功亏一篑。中国政府对内地开放的政策,是长期受不平等条约束缚及日本侵略威胁的结果,体现了对中外平等关系的追求及国家利益的争取。


关键词

  不平等条约  领事裁判权  中外交涉  内地开放


作 者

  吴文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青年论坛


路透社与晚清上海

国际电报新闻发布制度的演变


李子归



内容提要

  1870年,英国路透社获得国际通讯社在华经营垄断权。1871年国际电报线连通上海后,为开拓中国市场,路透社建立了上海办事处。路透社上海办事处为上海洋商总会提供集体订阅服务,并通过与字林集团建立垄断合作,主导了上海英文报纸的国际电报新闻发布。但这种垄断引发法律纠纷。1901年上海英国在华最高法院引入英国版权法案后,路透社与字林集团结束了长期建立的国际电报新闻垄断。这一事件展现了国际新闻通讯社进入中国的历史进程,而国际电报新闻发布制度演变背后的法律条件和逐利本质,也对中国近代新闻业和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路透社  电报  上海洋商总会  《字林西报》  新闻报刊史


作 者

  李子归,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防区制下四川田赋税率问题新探


徐鹤涛



内容提要

  防区制下,由于预征的泛滥和田赋附加的膨胀,四川田赋增加很快,在十余年间陡增到原来的7.3倍,但并非如以往认为的那样,田赋已到“竭地之所产而无以完赋”的程度。防区制时期全川亩均税额最高为0.7元,田赋占粮食产值比重最高为9.4%。仅从平均数看,税率并不算特别高。军阀不惜用种种非常规手段来增加田赋,产生巨大的征收成本,造成一系列恶果,实际所得仍属有限,这说明预征附加是相当不经济的征敛方式。对普通农民而言,虽然田赋本身并未占去太多劳动产出,但由于税率增加过快,再加上田赋分配失衡、征收体制混乱、其他税捐叠加、铜元贬值、农业经济脆弱、粮价波动等因素,以及税收绝少用于民生,税负因而显得异常沉重。


关键词

  四川  田赋  农民负担  防区制


作 者

  徐鹤涛,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近代史研究》

主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辑委员会主任:夏春涛

主编: 葛夫平

出版: 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投稿网址: jdsyj.ajcass.org

编辑部邮箱: jdsyj-jd@cass.org.cn

电话: 010-87420921


《近代史研究》

官方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近代史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