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逐渐消失的双休日,之前是怎么来的?

科睿社会观察 科睿研究院
2024-08-30

科睿社会观察


——假如我们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重新拥有双休日,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会变得正常。


近年来,在忙碌的工作重压下,许多人的双休日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曾经,它是我们放松身心、与家人朋友欢聚的宝贵时光,如今却渐渐消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


那么,假如我们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重新拥有双休日,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近期,知乎上关于这一话题的热烈讨论。


有一个高赞答案这样回答:会变得正常。



“忘记休息了”


1995年5月1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的第174号令,让中国进入了全新的五天工作时代。从那时起,职工们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告别了长时间劳作的过去,迎来了“双休制”的美好生活。



对于很多人来说,1995年5月6日,星期六,是他们“忘记了休息”的一天。


据报道,长沙电器厂的职工张海燕,那天像往常一样走向工厂,但当她发现车间门紧锁时,才意识到这是实行双休日制度的第一个星期六。这一天,像张海燕一样“忘记了休息”的情景在中国大江南北频频上演。


五天工作制不仅缩短了工作时间,更是让人们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光。从那时起,周六成为了法定休息日,为职工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休闲时光。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享受更多个人时光的开始。


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了“双休日”的生活方式,但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颠覆性的变革。



双休制的来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为直观的感受莫过于电视台节目的调整。曾几何时,看电视成为了中国大部分职工下班后的唯一娱乐。晚饭过后,一家人便齐聚电视机前,共享荧屏之乐。


20世纪90年代的温州、重庆、红河哈尼族人聚居区,电视机前的欢声笑语成为了每个家庭最温暖的记忆。当时的电视节目主要以连续剧为主,如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其受欢迎程度之高,使得收视率一度达到惊人的31.8%。




1995年以后,电视台根据观众的作息时间调整了节目安排,增设了周末的电视节目。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自1997年首播以来,便成为了观众们周五晚间的必看之选。


首期《快乐大本营》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幸运52》更是融合了知识与娱乐,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


不仅如此,双休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自由时间。过去忙碌的父母们现在有了更多陪伴子女的时间,周末带他们去逛公园、动物园、博物馆,享受家庭的温暖与欢乐。而青少年宫也成为了孩子们周末的兴趣聚集地。


除了家庭生活的丰富,双休制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京九铁路的开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周末开启短途旅游,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据世界银行官网数据显示,中国在1994年至2000年间,GDP持续增长,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你可知道这个给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五天工作制”+“双休制”,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国家往事。



“五天工作制”是怎么来的?


"五天工作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而稳步的推行过程。


"五天工作制"的推广,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种种挑战和特殊情况,所作出的重要决策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大力发展经济。而工时制度的设定,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八小时至十小时工作制",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作时长制度。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真正实施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



探寻历史深处,《共同纲领》所倡导的“八小时至十小时工作制”,实乃新中国初始的工作时长制度。


在那个崭新的时代,首要之务在于解决“饥荒与失业”的困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随后,逐步提升广大职工的劳动条件成为新的奋斗目标。这一历程,既见证了新中国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国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坚实步伐。


1951年,天津某工厂里正在公示生产成绩


1954年9月20日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从那时候开始,星期日成为了我们的休息日,每周我们工作六天,每天坚守八小时的岗位。现在回想起来,在“五天工作制”尚未实施的时候,我们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和现在的“996”有些相似呢?


但是,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告诉我们,工作时间长并不仅仅是一个制度问题,更多的是中层领导的管理能力问题。工厂和企业还在摸索阶段,管理经验尚不成熟,导致部分员工钻空子,工作态度散漫。


张瑞敏,海尔的掌门人,曾在1984年被委派为青岛日用电器厂的厂长。他曾亲述过那个年代工厂中的种种乱象:员工缺乏积极性、迟到早退现象严重、甚至有人在厂区内随地大小便……


张瑞敏举起了大锤砸向次货


在当时,理论上每人每年应该工作2448小时,但实际上工人们工作了1800小时左右。


这意味这什么呢?意味着实际上当时的公然一年只需要工作225天,剩下的140天都可以在家悠闲度过。


事实上,在当时的工时制度下,很多职工并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迟到早退、看报纸、织毛衣、溜出去买菜、接孩子等等,都成了家常便饭。


扛煤气罐、照顾子女


这些职工每日忙碌于工作,疲于奔命,以至于无暇顾及生活的琐事。这样的困境,让他们无法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导致效率低下,工作态度也变得心不在焉。而一段脍炙人口的相声,就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令人感同身受。


在1996年的春晚上,冯巩和牛群主演的相声《明天会更好》中,有一段台词描绘了那个没有“双休日”的艰辛岁月。


牛群所说的“礼拜天”,在那个时代其实被称为“战斗的礼拜天”。由于周末只有一天假,许多职工都选择在这一天完成所有的家务和琐事,包括换煤气、洗衣服、逛街购物、看望老人和陪伴孩子上课等。每周的这一天,仿佛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需要争分夺秒地应对各种任务。



冯巩在舞台上巧妙地接过下一句,生动地描绘出五天工作制下的种种福利。在周末的日子里,他幽默地表示可以把老丈人家的活儿分两天干,还能白吃老丈人家六顿饭。这段相声虽然只是表演,但在那个时代却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双休日的向往和认同,进一步证明了五天工作制的合理性。


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五天工作制”,离不开一位叫胡平的人。


1979年,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联合国决定筹备一场重要的会议。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一年,胡平作为中国代表远赴纽约参加这次会议。


在纽约的日子里,胡平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星期五的下午,工作仿佛突然静止了。他发现,原来联合国实行的是双休制,周六和周日是休息日。这让胡平陷入了沉思。


回想起1971年的纽约夜景,那是一片繁华与活力,与他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听到的资本主义的腐朽形成鲜明对比。


他感到困惑:这些国家只工作五天,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分配,为什么这样的制度能给人如此的关怀?


当胡平带着这个想法回国后,他与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进行了交谈,建议中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宋健肯定了他的想法,表示研究中心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然而,这个想法在当时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人觉得一周七天的工作都忙不过来,五天怎么可能?其实,问题并不在于工作量,而是许多事业单位人员冗余,工作效率低下。


在1986年,胡平所在的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开始了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探索“五天工作制”的可行性。经过深入研究,他们惊喜地发现,五天工作制的效率竟然比六天工作制更高。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在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1988年的《中国科技论坛》02期上,胡平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文章——《关于在我国逐步实施五天工作制的政策建议》。他在这篇文章中坚定地指出,我国已经具备实施“五天工作制”的能力,并应该稳步推行这一制度。




终于,1995年的劳动节,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了"五天工作制",从此,广大劳动人民迎来了梦寐以求的"双休日"。




今天我们却开始了996?


回望“五天工作制”的起源,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几十年的沉淀与变革,可以说,它是国现实历史的一个章节。


只是,时光来到2024年,我们离双休日好像越来越远了。


无数鸡汤告诉我们要奋斗,甚至马云也说:“996是一种福报。”


还有极端的人这样说:“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


这似乎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格言。而如今,我们只能在网络的回忆里,寻觅那个“八小时工作制+双休制”的美好时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许多人被畸形的工作价值观所束缚。他们在这条没有起点和终点的跑步机上,拼尽全力才能不被残酷的竞争淘汰。



每天早晚高峰时段,人们拥挤在一起,每个人都在低头滑动手机屏幕,不停地刷着各类短视频,机械地吸收着信息和焦虑。


从他们疲惫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真正地休息。


而在加拿大安省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四天工作制”。



据报道,更短的工作时间并不会导致公司效益变差;相反,员工的幸福指数与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


我们什么时候能迎来这一天呢?


往期推荐

1

日本痛失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桂冠——

日本经济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2

全球首次突破 1.5 摄氏度升温限制

3

Nature:如何做一个好导师?

4

OpenAI发布全新视频模型Sora,到底有多强?将革了谁的命?

欢迎转发&点赞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科睿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