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媒体时代,志愿填报信息差不降反增…

MA DingZhen E Discovery
2024-11-30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2.本人与文中提到的学校无任何利益关系



一、错愕



2024志愿填报结果第一炮,今天在内蒙打响。


随着每一个分数区间逐渐被锁定,各校的录取结果也一锤定音。


扫了几眼学校分数的分布,顿觉今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


以下为570以上分段部分学校分数线:


(引用原贴:2024高考投档线(二)——内蒙古篇(理科投档)


正如标题所言,我看到的第一反应,是错愕。


两财一贸彻底崩盘,最高的中央财经595,上海财经593,贸大甚至只有579分。


这是什么概念呢?前两者是标准的末流985分数,而贸大的分数甚至在211中都没法排到前面。


部分综合性大学也彻底崩盘,之前分数线稳居985中前20名的厦门大学,今年同专业分数已经全面不如川大,和山大打得有来有回(高分段甚至不敌)。


(虽然内蒙的志愿填报有很多不确定性,也很容易断档,但无论是从招生人数还是从平均分看,可以完全排除断档的可能)


几家愁,就有几家欢喜。哈工全员院士班收到670,扳倒了人大北航。西工大650,从几年前的次九分数一跃成为中九上游…211中,哈工程的分数甚至超过了10余所985。


这和我对这些高校的定位和其毕业生发展情况的认知出入极大。



所以,我感到了错愕和惊恐。


二、反思


看到这份录取结果,我对自己的认知是否已经过时陷入了深刻的怀疑。


身为一个分析就业报告的博主,我赶紧把印在脑子里的就业报告重新翻出来了许多。


我们先从两财一贸说起,就拿分数跌到普通211档次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说。其最低分金融数学专业可谓跌破天际,最高分也只有末流985的水平。


那么,对外经贸的本科质量,究竟如何呢?我们以近年被诟病最多的金融学来举例。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将通过本科升学报告,硕士就业报告,完整的勾勒出一幅贸大金融未来发展的图景:


首先是本科升学报告,该图片来自xhs@憨熊成长记



这张图片收录了两财一贸,武大,南开,厦大,中山,西安交大等经管强校的保研率和保研质量。(现在经管本科就业形势不佳,所以我们只分析保研)


序号为17的贸大金融学类保研率超25%,在图中为中上水平。其保研清北的能力为表中前列。


可见,贸大的经管类专业本科培养质量,相比开武中厦西交和两财等“同行”一点不差。


不过相当一部分考研和保研的学生都会选择本校,所以我们再来看看其硕士就业质量如何。




2023届,仅三中一华,顶级公募/资管,大行总行就去了1/4的人(含金量约等于互联网大厂,以上公司基本满足起薪40+或 起薪20+且极其稳定),其他投行,其他银行,保险,咨询,选调等去向更是不胜枚举。


考虑到金融就业极其卡本科,而这些硕士的本科大部分低于贸大,贸大本硕的平均去向,会比上图展示结果好很多。


所以,金融就业,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在两财一贸这个档次,如果奔着一个体面稳定收入不错的工作而选择金融,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尤其是对于文科生)。


当然,如果有更大的理想抱负,我还是更加推荐更硬核的专业。


综合来看,贸大这所学校,受到了严重的低估,个人认为,两财一贸的实际价值,应当与南开,厦大等校的经管专业相当。


(再额外提一嘴,上财的投档专业是计算机类,但实际上在当前互联网大厂缩招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进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中后台)非常常见,上财计算机的就业是完全不输中下985(比如山东大学)的计算机的。)


下面我们来看前面挖的坑,今年跌幅非常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今年在内蒙和山东大学打成一片,同专业分数全方位低于川大。


其实在前面的贸大的分析中,我已经变相为厦大的经管专业“申冤”了,所以下面我来重点说一下理工类专业。


厦大被人诟病最多的,就是当前大热的新工科专业实力较弱。事实上确实如此吗?


答案是,其距离北航,华科,东南等新工科强校尚有差距,但就业仍然有中游985的水平。其分数线跌到次九是非常价值失真的)


下面放几个厦门大学计算机组的去向(来自xhs@鸭鸭不吃鸡蛋黄)


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和友校对比一下,我这里直接摆出结论了,具有中游985的水平。


再结合厦大男女比均衡,地理位置绝佳,大学生活丰富等特点,我看了都迷糊…


以上是我对厦大的申冤。相信大家看到这里,结合标题,也能想到我想表达什么了。


三、过敏


正如标题所说,自媒体时代后,志愿填报上的信息差不降反增。


为什么呢?


在若干年前,人们填报志愿基本依据传统口碑和往年分数,换言之,就是对专业就业形势随时代变化“不敏”


而现在呢?各种机构,各种网红根据当下就业形势,罔顾时代变化,学校档次,专业对口岗位多样性,以及真实具体就业报告等数据发表仅合当下时宜,或者根本不合时宜的“暴论”并将其打造成爆款,全网流传,导致大众对专业的认知出现单一化,扁平化的状态。


换言之,就是大众对专业就业形势随时代变化“过敏”。。


而历史上,以及现在,某个学校,某个专业真实的就业报告,往往是在背后被无视的那个…


那么,为什么,“过敏”反而会比“不敏”造成更多的信息差呢?


眼看财经,外语跌落谷底,眼看工科学校大热,综合大学衰退,不过几年的时间。


这几年内,就业市场和分数线相关性,可以说完全无关。金融就业最好的22年附近,恰是财贸开始暴跌之时;17,18年用接近华五分数买入财贸的学生,却在硕士毕业时赶上了金融业的谷底…


等今年报志愿的学生硕士毕业,2030年,情况又会怎样呢?


6-7年的尺度,对于瞬息万变的经济和就业形势而言,实在是太长了…


像极了种去年小麦的农夫,观玉米价格高,于是今年开始种玉米,而种玉米的农夫在今年数量飙升,玉米的价格又下来了…


况且,小麦的价格,还没有那么不堪(财贸,厦大等目前就业仍然很好)


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原本还想写很多,欲说还休。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E Discove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