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荣昌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带领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近年来,荣昌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统筹做好污染防治“减法”、生态保护“加法”和绿色产业“乘法”,形成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生态环境,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经济与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特色发展之路。


铁腕治污做“减法”让汩汩浊水变清流
“水样监测数据理想,各项指标远小于国家Ⅲ类标准,氨氮含量再一次达到国家Ⅱ类标准!”10月8日,区生态环境监测站,濑溪河水水质监测最新报告出炉,副站长郑荣周与监测员们认真比对“成绩单”后一脸自豪,“40个月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又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检测水质


郑荣周与水质监测员们的骄傲,源于这份成绩来之不易。

原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规模化深入推进,濑溪河荣昌段污染日益严重。由于污染问题突出,流域水质不能持续稳定达标,濑溪河先后两次被市级挂牌督办,荣昌9个镇街被实施区域限批。
“监测数据显示,濑溪河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总磷几项指标超标。”郑荣周回忆,彼时,荣昌把濑溪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针对水质“病因”,排查亟需整治的具体问题。

▲检查污水处理厂药剂使用情况


随即,荣昌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河长制,保障河库长效管护责任到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改镇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项目陆续开工;关闭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取缔不规范水产养殖场……一系列举措落地落细,荣昌共整治突出环境问题4448个,濑溪河出境断面水质逐月改善。“浊水”变清流,荣昌所有出境断面的水质,均持续稳定达到Ⅲ类水质要求。
“问题整治期间,我们加密水质监测频次,监测由每月1次升级为每周不少于1次。目前,我区还在濑溪河、清流河、马鞍河建起自动监测站,常年以机械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统筹保障水质长期稳定达标。”郑荣周表示。

▲荣峰河清漂


倾力治水,是荣昌牢记使命守土尽责,做好污染防治“减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荣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累计投入24.5亿元,紧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核心目标,着力打好濑溪河流域综合整治、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战役,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屏障更加稳固。

▲查看尾气排放数据


生态保护做“加法”昔日废弃矿坑变“网红打卡地”“别人外出才能观光,我们‘开窗见绿、出门入园’,家门口就是风景区!”9月28日,荣昌玉带河生态文化公园开园,原生态、高颜值赢得市民好评连连。
可谁能想到,这个峰值时接待游客上千人、已成朋友圈“网红打卡地”的靓丽公园,曾经只是连串的废弃矿坑。
废弃矿坑由采石场关停造成,最大的长400余米、宽100余米、深30余米。由于常年废弃,矿坑成了垃圾堆放场,不仅影响城市“容貌”,还留下了安全隐患,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荣昌摒弃“填坑”这一传统修复方式,坚持“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重现美丽山川”的思路,开启了长达3年的矿坑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之路,先后投入2.3亿元修复生态、植物绿化及综合治理河道,使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重现盎然生机。
如今步入玉带河生态文化公园,“地域特征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建设理念尽收眼底:“盛世棠城”段依托矿坑和崖壁,重现香国古城风貌,展示地域悠久历史文化;“醉美海棠”段对原梯田及狭谷进行生态修复,并遍植海棠及开花植物,烘托本土海棠文化;“玉带烟雨”段依托原宽阔的河面及浅滩,打造生态湿地,同时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还原生态自然之美。
如是同步实现生态健康、城市受益、人民满意的生态修复生动实践,仅是荣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小切面。近年来,荣昌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水美丽荣昌”为目标,多措并举做好生态保护“加法”。
截至目前,荣昌废弃(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已完成治理销号面积45.36公顷,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比例达100%。同时,扎实推进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完成土壤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实现100%。在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中,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7.2%,2018年成为全市首个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区县。


绿色产业做“乘法”荒坡披绿“造血式”推动乡村振兴


深秋,本是树叶枯黄凋零时节,但荣昌最西北部的大清流河两岸,翠绿的柑橘林映入潺潺流水,铺展出一幅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何止是绿水青山,这里就是‘金山银山’。”底气十足说出这话的,是清流镇马草村党支部书记敖晓刚,“别看血橙刚‘打黄’,多家电商企业上个月就陆续上门求订单了!”
清流镇耕地面积约1.5万亩,目前柑橘产业就占地1万亩,年产值达2亿元。小小柑橘树缘何能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这还得从敖晓刚说起。

1991年,敖晓刚毕业回乡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荒山心痛不已,他决定用专业所长,让撂荒的山坡焕发生机。于是,借助丰富的大清流河水资源,他开辟出500亩荒山种植血橙,让村民亲眼见证了绿水青山带来的效益。

随后,他引入种植大户抱团发展、组建合作社,统一品种、技术和销售,带领村民科学种植,同时引进肉牛养殖户发展循环种养。清流血橙相继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
“多亏了这一汪绿水、一片青山,观光、体验产业近年来也风生水起!”对于如今的成绩,敖晓刚甚是欣慰。近5年,清流柑橘、肉牛以及旅游产业实现销售额23亿元。血橙类产业打破全市出口空白。在“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清流成为黄桷滩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正以其国际生产标准、国际出口渠道等优势,与“中国血橙之乡”四川资中合作,打造长江上游川渝优质血橙出口基地。
因地制宜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频共振”,并不仅仅只有清流镇。荣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绿色生态农业,聚力做好绿色发展“乘法”:
一方面,顺应土地撂荒增多等趋势,在组织管理方式、新技术应用上探索绿化产业发展新途径,“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遍地开花,全区流转土地约50万亩,流转率近57%;另一方面,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猪—沼—竹(果、蔬)”、林药、林菌等循环种养模式落地见效,让全民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共享“生态红利”。
截至目前,荣昌已形成生猪、白鹅、笋竹、血橙、粉条等特色产业体系,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市区县第一,先后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推荐阅读

【热点】荣昌大力推进场镇品质提升三年行动

【荣昌有耍事】荣昌,一座可以漫游和慢游的城市

【聚焦】“十四五”期间,荣昌将这样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融媒体中心综合报道

新媒体编辑/殷利

编审/李娟   值班编委/李靖

副总编辑/薛晓霞   总编辑/胡高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