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有文化】高瓷村:古驿道上驿铺 窑火生生不息
“前山矿子后山炭,中间泥巴烧罐罐”这是流传于荣昌区广顺街道高瓷村的一句民谣。
由于土陶产业兴盛,鼎盛时期这里窑罐厂达20家。2002年,原广顺镇合并了原武城乡的凉水井、土堆、高瓷,定名为高瓷村。
古驿铺 高瓷铺
明清时期,随着成渝古驿道陆上道路——东大路的兴起。按照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在此设立了驿铺——高瓷铺。据《荣昌县志》记载,荣昌境内成渝古驿道经过底塘、高池(瓷)铺、瓷窑铺、安富铺等进入隆昌,全程四十五里。
原荣昌区文旅委非遗中心主任廖正礼告诉记者,从明清到民国年间,这条路上的官轿、马车、挑夫络绎不绝,很是热闹。当时这个铺大概由七八间房子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客商、挑夫、马帮住宿、歇脚之用。
如今,古驿道虽已不复存在,但留下的遗迹就藏在不起眼处。驿铺旁有一座由五块大石板铺就的石板桥,桥面深浅不平的踏痕,记录着先辈们的足迹。
在离高瓷铺一公里处有一口古井。据当地人介绍,这口古井当年主要是方便来往的客商、挑夫喝水。
一间驿铺让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驻足休憩,一口甜水让疲惫的远方游民在此停下脚步。
土陶兴 传千年
“我的先辈当时看这里的陶泥很好,就在这边建了刘家窑罐厂。”刘显明今年74岁,据刘氏族谱记载,清代初期,他的先辈来到这里插占为业,以陶器制作为生,他已经是第八代传人。
和刘显明一样,今年76岁的村民曾高富的先辈也是从外地迁徙到此,从事粗陶烧制。曾大爷说:“我父亲开窑罐厂时是9仓,那时的产量很小,窑子很窄。只有一米一左右宽,跟着坡斜上去。我后来开窑罐厂,15仓,就要大得多了,产品也丰富很多,比如马缸、挂缸、茶缸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地移民在此扎根生息,这片土地的陶泥和外来制陶技艺的结合,使土陶业在高瓷日渐兴盛。数百年来,窑火从未熄灭。
袁兴权是区级非遗项目土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至今,他的陶窑依旧保持着传统土窑的形制。他介绍,“我做陶器已经四十多年了,对土陶有感情。所以一直保持着传统阶梯窑,我一定要把最传统的烧制技艺传承下去。”
袁兴权在传统土陶制作工艺上,还进行了一些创新,比如粗陶细做,将陶泥进行多次加工提炼,在制作中增加打磨的次数,这样做出来的土陶产品更为细腻。
岁月更迭,如今在高瓷村,虽然已看不到户户陶火鼎盛的景象,但高瓷村人的包容和坚守,让荣昌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2020年,80后村民汤世涛建起了村里的第一间民宿,“高瓷铺”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推荐阅读
记者/唐瑶 廖一 侯亮
新媒体编辑/张倩
编审/李娟 值班编委/张成杰
副总编辑/薛晓霞 总编辑/胡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