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荣昌情缘】一朝为师终不悔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初中毕业后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报考了师范。1990年毕业回到我的家乡——荣昌清流镇,成为镇中心小校的一名教师。入职时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句话体会不深,还没有多少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深感做为教师,肩上责任重大。因为我的工作和言行对每一个孩子的基础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乃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暗下决心,力争当好一名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地理特殊,奇缺艺体学科教师。当时的校长见我爱好运动,于是决定让我任教体育课程。从此我便从一个普师毕业生走上了体育教学的道路。一边学一边教。学体操,舞蹈等基本功;学理论,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和专题培训:到云阳县进修校参加骨干体育教师培训,参加国培远程教育。培训与学习让我自身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或许是由于工作勤奋,1994年我被乡党委政府聘为副校长,从此走上了管理岗位,同时兼职体育教学工作,一晃就是三十年。其间也曾到村小支了一年教兼村小负责人,那个村小教师少,学生少。为上好艺体课程,我第一次做了整合课程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提高不少。


1996年我兼任了“两基普实”的资料员,夜以继日地核实、整理各项资料。期间被委以重任,同重庆电视台节目组韩咏秋一行为清流镇的教育做专题,与他们一待就是半个多月。最后以我写的文本为主线,成功拍摄了反映当时农村基层教育现状的《教师日记》。节目播出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学校陆续收到了来自市级各部门和单位用于教育的捐款就达好几百万元。这些捐款让学校的教育设施和校舍得到极大改善,也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在验收过程中,我利用学会的手工知识,熬了近一个月的夜,做了校园规划立体模型,并写了校园文化建设文本,得到镇党委政府和验收组的一致好评。


2013年,我服从组织的调配,调到河包镇中心小学工作。担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和安全工作还兼教务工作。虽然工作多,但不觉得累。河包中心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时常感染着我。一天,年近50岁的曹晓云老师一大早对我说,“昨晚我没有睡好觉,感觉到‘图书角’这几个字好像贴歪了!我来看一下......”这些点滴的教育故事一生都会影响我。


2015年,我又服从组织的调配,到河包镇德和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我所在的德和小学是一个村完小,留守儿童多,贫困家庭也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李相奎家,第一次到他家家访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他家共有五个孩子,前面四个都在我校就读。住的是两间破瓦房,地上凹凸不平,屋顶到处漏雨,几个孩子就挤在猪圈边上铺的一张床上,一群小猪仔在床下跳来跳去......


看到这种情况,我立即联系了志愿者为他家捐款3万元,再加上政府的补贴,帮助他家修建了新房。现在他家已经住进了新房,孩子们也陆续到高一级学校就读。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大家的帮助下,他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为减轻家长的后顾之忧,我与老师们一道多方想办法办起了寄宿制学校。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学校培养一群有乡土情怀的孩子,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支撑。本着这一精神指引,我在原校园垃圾场上平整出了一亩多土地,给合乡村少年宫学校项目搭建了蔬菜种植大棚。我本着“德是良田万事勤耕,和为圣贤一生奋读”“琴棋书画传承千年文化,研学旅行启迪人生智慧”的办学内涵,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与老师们一道结合河包镇校情开发了部分具有农村特色气息育人课程。


春天带着孩子们游古迹北塔,夏日采瓜摘果,秋日稻田捉鱼,冬日开心烧烤;和孩子们一起在学校茶亭诵读,体验大棚种植、勤耕阅读、科技体验、泥彩创意;制作唐诗簸箕画,一起石磨豆腐;聘请荣昌专业教练教学跆拳道,聘请河包镇中心校音乐教师教学生葫芦丝演奏,自编大课间武术操;引进藏式铜火锅,让孩子们学做酸辣粉、桔叶粑、包粽子,感受父辈辛勤的汗水......


在德和住校工作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又愉快。一个住校春日醒来的清晨,我不由得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下面这段话:“春醉眼前景,不觉到黄昏。月色揽乡村,醒来是清晨。”我想这是在城里住宿生活体会不到的。


像德和小学这种小规模农村学校,与城里孩子们最大的差别,就是在艺体学科课程的落实上。为此我认真思考,探寻解决办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实施“一师多校,一科多师”模式,全面提升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研究》的课题报告,并成功申报了市级重点课题,现己结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撰写该课题报告获重庆市教委一等奖,同时还作了书面交流,并被重庆市教委推荐到教育部参加评比并获三等奖。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挤出时间积极进行理论探索。2017年积极参加区教委组织的首届校长论坛。多年的基层工作,我感受到与城区学校最大的差距,就是师资水平的差距。于是在调研的基础上,我撰写了《加快农村教师师资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参与校长论坛,荣获一等奖并作了现场交流。


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完小学生减少将成为不争的事实。随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教师总数超编,而又结构性缺编。在基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以荣昌区河包镇小学教育为例撰写了《着力镇街中心校,整合村完小资源,打造研学旅基地校,助推城乡一体化》的报告,并呈交荣昌区教委主要领导参阅,为当前农村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30年来,我见证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从当年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从当年我们放学后在走廊上自己做饭,到现在宽敞明亮的食堂下班就餐。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习总书记说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今后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推动农村教师工作方式变革,向全科教师过渡;推进“互联网+教师”为核心的课堂变革,全方位落实课程计划,迎接教育5G时代的到来,为农村教育振兴奉献力量!


教育的春天己经来临!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的号角己吹响。做为一名乡村教师和管理者,我将用毕生的精力报答组织的培养。用一颗感恩的心,报答养育我的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一朝为师终不悔,扎根基层建功业!


作者简介

高华,男,现年49岁,小学高级教师。毕业于荣昌师范,于1990年参加工作。现任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所撰写经验文章、论文多次获市区级奖。承担了市级重点课题“一师多校,一科多师”的实践研究并己结题。创编了中小学大课间武术操《中国功夫》。主持并开发了乡土特色研学旅课。人生追求:扎根农村教育,四季耕耘。凭一腔热血,助孩子成长。


推荐阅读

【助力乡村振兴】美爆!荣昌这个地方的樱桃花开啦

【关注】快收藏!荣昌这2个体育场馆分时段免费、低收费开放

【我的荣昌情缘】濑溪河之恋

文字编辑/屈婷   新媒体编辑/张倩

编审/李娟   值班编委/李靖

副总编辑/薛晓霞   总编辑/胡高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