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融相合:上外与中国美院联合举办2022年度艺术史·人文季

艺 术 史 · 人 文 季


为促进艺术史学术思想交流,分享艺术史前沿知识发现,发挥世界艺术史研究在学术思想探讨、学术知识发现与普及、学术交流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了2022年度艺术史·人文季系列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等给予了大力支持。

5月20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2022年度艺术史·人文季系列活动在线上举行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致词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会上致开幕词,向参与师生及支持单位表示感谢,表示将积极鼓励与推进各院系协同合作联通基础上的世界艺术史研究,发挥外语优势,瞄准学术前沿,促进深入探讨,通过与中国美术学院的合作,致力于图像和语言研究的融合,形成诠释文明研究的多模态研究分析创新,以利服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受高世名校长委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杨振宇教授致辞表示,艺术人文学院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持续推进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与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等研究教学机构的学术合作,将充分借助双方的人才、教学与科研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和艺术史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教授以《中国的世界艺术史研究三阶》为人文季作开题报告,指出中国的世界艺术史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是介绍世界上已有的艺术作品及研究成果,翻译工作是这一阶段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二阶”指在外学习的中国学者利用对象国的材料和基础数据库做出原创性研究,从而丰富世界艺术史研究的宝库。而到了“第三阶”,中国的艺术史学者将更进一步,帮助其他国家整理、补充和出版尚未面世的原始考古、艺术资料。他认为,国内艺术史研究逐阶提升的道路必然是漫长的,但是我们应当爱人所爱、好人所好、尽人所及,团结全世界与我们有差异的人,在持久的协作中将艺术史研究的第三阶筑成一座高台。

2022年艺术史·人文季系列活动,继续延续以图像与语言、艺术史与思想史为核心的多学科探讨融合,围绕“通·融”主题,邀请22位国内外学者学人,开展系列活动。



I 艺术史与语言

名实与译源的对话


本次人文季讨论了艺术史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核心聚焦于艺术史的“术语确定”与知识翻译中的概念问题。

作为话题引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高明老师作了题为《数字图像与术语结构:由关键词和艺术术语构建的研究体系》的报告,以“镶嵌细工(commesso)”的多语种翻译确词论证为例,展现了多年来他累积优化形成的术语研究流程,随后又从艺术术语和关键词系统、数字页面图像、书目作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等十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研究过程中的实操性问题,提出了以艺术史学术词汇汉译为例,如何通过多种路径互证方式,优化汉译词汇概念及其确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刘平在《名字是世间最短的咒——文字与图像的理解》的报告中,以肖像画和用时间为主题的组画为例,通过作品归属的流转、展陈、艺术史的书写等方面的多个案例对此,说明艺术作品的标题和观者理解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而名与实、图与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交织与错位,既是图像证史中应当厘清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的艺术史现象。
希中文化协会会长杨少波则以《“图与词”的古希腊范例——以雅典卫城的“少女像柱”(Καρυάτιδες,Caryatid)为例》,阐述“词与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清洗词语离开其所赖以生长的大地之后沾染的浮尘污垢,唤醒词语构建之初的诗意创造,让词语踏上重返大地故乡的道路,再一次重建人类语言变幻之前的通天塔,进而在纸面语言传播的过程中,通过“词与图”关系的确立,使观念的传播得以精准而共情。他以“少女像柱”一词举例,论证这一词汇的词源及其变迁,如何汇聚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卡里娅斯山村一带独具特色的负篮少女、祭拜阿忒密斯女神的舞蹈、核桃等人文风物的概念,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验证这一词汇的传播路径又如何进入到了其现有更负盛名的观念之中。这是通过图与相,一个词回返故乡的道路探寻,其中的方法论为所有词汇的诗意创造性回归,探明了归途路径。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光林以文本作为案例,在《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的讲座中,立足于当下的人类世时代,重新审视百余年前《荒原》中带有启示录意义的诗歌精神,并深入浅出地从词源、宗教学等视角挖掘、阐释晦涩深奥的文本,以讨论文学图景的方式展现诗人敏锐洞察赋予诗歌当代意义的价值。

此外,在人文季导入式讲座之后,主办方还将于7月联合举办组合翻译研习工作坊,围绕艺术史相关术语的“图-词-物”概念关系开展研讨与探究,将关于艺术史与语言的理论探索,同翻译论证实践相结合,并从中探索思想的脉络,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61所高校的247位师生报名了工作坊,其中一些报名者来自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莫斯科国立工艺美术学院、波士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覆盖了艺术史、艺术学、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工作坊将邀请语言、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联袂带领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词汇的产生、状物的本源及其图像的演变等过程,通过多语种探讨和历时性研究,共同优化以艺术史为案例的组合翻译方法。

(具体选取情况将由主办方结合参与者意愿,最终确认名单并开展联系)


II 艺术史与哲学

图像与观点的荟萃


人文季也围绕艺术史中的哲学和研究方式问题,从学者、学术和学理等不同方面切入,展开一条艺术史研究的思想进入路径。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杨振宇教授作题为《艺术观念与历史事实:论批评的艺术史家》的学术讲座,具体讨论迈克尔·波德罗《批评的艺术史家》所隐含的艺术史学思想,涉及艺术与思想、艺术与观念之间的诸多问题:我们如何理解往昔?我们如何理解异域?我们又如何可以铸造有关艺术的观念,建立理解的视点与方式,进而探究历史上那些具体的艺术作品。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作题为《在跨文化视野下重绘世界哲学地图》的讲座以当代哲学若干基本观念的“转向”为导引,指出哲学发展从欧洲中心论走向多元主义下“世界哲学”的大趋势。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出发,王俊教授深入分析了世界哲学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并对哲学史的书写方式进行反思。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教授在《艺术与历史之间——关于图像证史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中,对史学研究中的“图像”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历史学家可以依靠图像并凭借其感受力和专业知识弥补历史空白的观点。随后从“作为历史感官的图像”、“图像的惰性”和“图像证史——误区与边界”三个方面论证了图像与现实、历史的巨大缝隙。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及策展人鲁明军以《哲学的艺术史“修正”与新旧图像学之争——基于原作的辩难》为题,介绍了多位艺术史家与哲学家之间的讨论,如迪迪-于贝尔曼与潘诺夫斯基之间的新旧图像学之争、夏皮罗对于海德格尔的修正,解释了艺术史与哲学之间的“恩怨”与“相互解放”等相互连接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理解艺术史、并对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III 艺术史与文明

流变与结构的交替


人文季还围绕艺术史如何叙述文明,如何书写文明,讨论了在文明研究中的艺术史作用和角色问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讲座教授颜海英以《文本、图像与仪式:古埃及神庙中的<亡灵书>》为例,介绍了《亡灵书》的历史沿革及其除葬仪之外的其他用途,展示了古埃及的神庙以及保存在神庙中的《亡灵书》,并从仪式环境与经典解读、经典传承与传统延续等方面探讨了《亡灵书》的应用与流传,以及亡灵书本身作为图像叙述和文字记录,所呈现出的“图-词-物”结构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作题为《重新审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的讲座,探讨了将科学和技术视为平行系统,从概念层面上重新审视了“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同时就如何理解和充实工匠精神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哈佛大学CAM Lab特聘青年研究员邵学成开展了题为《艺术史的另一面:战乱、盗劫和失语——以中国民间援助阿富汗巴米扬文化遗产保护为例》的讲座,重点介绍了阿富汗的两座重要考古遗址——哈达和巴米扬,简述了遗址的发现、考古和保护修复的国际合作坎坷道路,重点突出了阿富汗学者的视角和声音。并且结合近期国际特殊情势,简述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协作中相互配合,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工作经验。重点讨论了阿富汗艺术史从古到今的演变,从单体文物、建筑装饰到城市规划,根据所处时代背景,结合物质文化信息,体现出山地文明、游牧民族、绿洲城市的艺术理念与全球化中存在的冲突。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张帆作了名为《世界文学视域下中国故事的传播与流变》的讲座,从《武泰天书》中“武泰(Wutai)”是谁的角度出发,厘清了该故事的传播图系及译名中“天书”的由来,举例分析了书中“中国故事”的征引形态。还针对《赵氏孤儿》,按时间顺序分享了这一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各类翻译本及改编本,并就学界观点中存在的部分疑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此外,人文季还通过“艺术史书房”以直播形式访谈艺术史研究者,探访世界艺术史研究所(WAI)文献资料室,分享艺术史作品。世界艺术史研究所(WAI)所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青生老师和WAI文献中心负责人Eckhard Schneider围绕“理想中的世界艺术史图书馆”展开对谈,为大家介绍拟建的艺术史图书馆书目背景、选书的标准和文献资料促进学术研究的规划,还就研究资源数字化的趋势等提出了见解。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吴爽带领大家打开《日本屏风绘集成》,一探日本艺术史的绚烂春光,并结合当晚的日本屏风讲座做了导讲。

本年度艺术史·人文季的举办还得到了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卓越学院、创新创业与实践教育学院的支持,体现了基于语言与图像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及以聚焦问题为导向的研讨思路。

(讲座的相关观点记录和视频回放将在@世界艺术史研究 公众号中陆续刊出)


关注我们

①点击正文标题下的蓝色字现代艺术档案CMAA
②复制“CMAA-CVS-PKU"、“MODERN-ART-CMAA”在添加朋友中粘贴搜索号码关注
③打开微信手机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简称CVS) 是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和世界艺术的基地。中心横跨多种学科,承担视觉与图像研究前沿的课题。
The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CVS) is a national base for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nd world art history. As a 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CVS is on the forefront of visual studies.

古代艺术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编辑中国图像志,建立中国图像的“词典” 。建设国家图像数据库。编辑《汉画总录》200卷本,负责主编《中国汉画研究》等学刊。
To compile the iconography of China; establish the “index” of Chinese icons. To build the Catalogue Raisonné of Han Image and compile the 200-volume Complete Works of Han Art; compile the academic publication on Han art, Art of the Han Dynasty.
 
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主持建立与管理“中国现代艺术档案”。
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
组织当代艺术的研究和展览。
To host the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To edit Annual of Contemporary Art of China.
To organize researches and exhibitions of contemporary art.
 

世界艺术

World Art

执行第34 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编辑国际艺术史学会(CIHA)的机关刊物《国际艺术史学刊》,以英文、法文和中文分别出版。
实施世界艺术史翻译项目。
CVS has executed the 34th CIHA Congress in Beijing, 2016.
CVS has permission from CIHA to publis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Histor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CIHA, in English, French and Chinese here at Peking University.
To carry out translating programs on world art history.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

Archive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为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开设的位于798 艺术区内的实体的档案空间,研究、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状况,提供查阅服务,并向公众开放,同时是一个传播中国当代艺术信息和研究的平台。

Archive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located in 798 Art District, is an entitative archival space established by Chinese Modern Art Archive (CMAA) of Peking University. Open to the public, it studies and displays the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and provides reference services. It is also a platform that extends the information o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