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毛泽东为何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老一辈革命家许多都是调查研究的行家里手,诞生了像毛泽东的湖南农村调查、江西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刘少奇的湖南天华调查,邓小平的北京顺义调查,陈云的青浦小蒸调查等经典案例。其中,刘少奇的天华调查、邓小平的顺义调查、陈云的小蒸调查都发生在1961年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下。回顾其做法和经验,不仅有利于我们做好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好的做法和传统,是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练好的基本功。
党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
20世纪60年代初期,面对经济发展遇到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决定进行纠正。196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以及为这次全会而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针对“近几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查研究,但是比较少,对情况不甚了了”的状况,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传统。他希望与会者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关于如何做好调查研究,毛泽东强调,做调查研究工作要目的明确,切忌漫无边际。鉴于这一时期农村的经济困难最突出,毛泽东提出此次大规模调查研究主要摸清的问题是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等。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并附上毛泽东1930年写的《关于调查工作》(后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要求县以上领导机关联系实际认真学习。信中要求县级以上党委的领导人员,首先是第一书记,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入基层(包括农村和城市),蹲下来,亲身进行有系统的典型调查,每年一定要有几次,并将其当作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定出制度,形成风气。5月,毛泽东针对《关于“调查研究”的调查》中提出的调研过程中出现的“一般干部挂帅的多,领导干部挂帅的少;漫无边际的多,充分准备的少;浮在上面的多,深入下层的少;昂首望天的多,当小学生的少;晃晃悠悠的多,参加劳动的少;吃小食堂的多,吃大食堂的少;住招待所的多,住工人宿舍的少;干干净净的多,满身油腻的少;带走的东西多,留下的东西少;‘十月怀胎’的多,‘一朝分娩’的少”等“十多十少”情况,将文章标题改为《调查成灾的一例》,批示指出“派调查组下去,无论城乡,无论人多人少,都应先有训练,讲明政策、态度和方法,不使调查达不到目的,引起基层同志反感,使调查这样一件好事,反而成了灾难。”
全会之后,毛泽东亲自组织和指导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湘、粤农村进行调研,他自己也用一个月的时间乘火车离开北京,做调查研究工作和调查研究的动员工作。中央其他领导人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也纷纷深入基层,形成了浓厚的调查研究风气。这些调查研究用时短则几天,长则一个多月,掌握了实际情况,为各领域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有的调研还直接发挥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1961年也成为我们党历史上有名的“调查研究年、实事求是年”而被载入史册。
1961年大调研的鲜明特点:蹲、亲、实、效
为帮助大家做到情况明,中央下发毛泽东写于1930年的《关于调查工作》,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讲述了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技巧,成为1961年大调研的重要指导。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的调研,作为实践毛泽东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精彩篇章,有着“蹲、亲、实、效”等鲜明特点,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的共同特点。
蹲,就是蹲下去,不走马观花,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是要经过相当艰苦的工作,时间太短很难全面了解情况。对此,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蹲点调查,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单位去解剖“麻雀”,进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指导更大范围内的实践。刘少奇到湖南农村进行44天的调查,在宁乡蹲点6天,在天华蹲点18天;邓小平顺义调查时间近月余,对京郊农村情况有了全面真实的了解;陈云在小蒸公社蹲点调查,谢绝县里做的生活安排,吃住在农家,一蹲就是15天。
亲,就是亲力亲为,不假手于人,做了解基层的“常客”。关于调查研究的技术有很多,但被写进《关于调查工作》中的7条中有两条都与如何做到“亲”有关,一条是要“亲身出马”,一条是要“自己做记录”。唯有此,调查者才能真正做到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刘少奇在天华调查,除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外,就是到田间地头走访,到群众家里走访,亲口尝农民充饥食用的野菜、糠粑粑,亲身感受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邓小平顺义调查、陈云小蒸调查时,也是亲自看、亲自问、亲自记,从而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
实,就是作风实,不官僚主义,善于听真话、听实话。调查研究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因此,如果“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刘少奇在天华调查时已60多岁,为了虚心求教,采取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稻草,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接近群众。邓小平在顺义调查期间,轻车简从,粗茶淡饭,平时住在火车客车车厢中,唯一一次改善伙食,还是经请示北京市委同意后加的豆腐。为听到真话、实话,刘少奇、邓小平、陈云都把自己摆在小学生的位置,带头讲真话,谦虚请教,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群众也最终在他们谦虚态度引导下,讲真话、实话。
效,就是重实效,不为调查而调查,善于解决问题。1961年的大调研之所以比较成功,很大原因在于调研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如邓小平在顺义芦正卷村调研时发现,当地沙地多,全村喝水仅靠一口井。在随后召开的县委汇报会上,他提出由县政府和公社拿出一部分钱帮助两眼机井,修水渠,解决群众喝水问题。事后,县委将邓小平的意见加以实施,迅速改变该村的旧貌。刘少奇在天华调研时发现,群众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提到公共食堂,便重点征求对公共食堂的意见。通过调查研究,他感到食堂不能再这样办下去,并提出解决的意见。不久后,天华的十几个食堂就陆续解散了。陈云在小蒸调查时,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意见很大的母猪私养、自留地、种双季稻等问题。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相继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条例和文件,如《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农业六十条”)、《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以及“手工业三十五条”和“商业四十条”等,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给新时代做好调查研究带来哪些启示
1961年的全党大调研,用事实证明了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尽管今天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调查研究依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老一辈革命家调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和做法,依然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的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发现解决问题之道的有效途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调查研究也不例外。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漫无边际,流于形式。1961年大调研一开始,毛泽东立足当时问题最严重的农村,提出要求对农村工作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重点调查。全党上下紧紧围绕农村工作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最终掌握客观真实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进入新时代,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坐在办公室里既不能发现问题,更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走出去进行调查研究,带着问题到实践中分析研究问题,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二是坚持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听民声、聚民意的有效途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虚心向群众求教。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始终明确自己的公仆身份,置身于群众之中,访民情、听民意,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在行动上、情感上尊重群众,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请群众提出意见;要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唯物主义,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三是坚持实事求是,把调查研究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调查研究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但在现实中,因各人所处环境、个人认识总有局限性,事物是发展变动的,调查研究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科学方法,既要“走马看花”,也要“下马看花”。“走马看花”就是要保证调研一定的覆盖面,目的是了解面上的情况;“下马看花”就是在摸清整体情况基础上,对“一朵花”进行详细的观察,也就是麻雀解剖式的调研。此外,还要善于运用多种调研方式,以掌握丰富全面的信息。
四是坚持解决问题,发挥好调查研究破解难题的作用。不能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因此,调查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资料收集上,否则就是有调查而无研究,就不会形成思想和观点,也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应该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学会善于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指明问题的性质,找到解决的办法;学会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同时,放眼未来,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指导。只有这样的调查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继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