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获麟,曹鹏辉ACS Energy Letters:对碳上的锂金属沉积/剥离新理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水科技咨询 Author 深水科技
【图 1】锂金属的成核-生长-剥离路径。(a) 用于原位锂沉积和剥离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TEM 设置示意图。(b) 成核-聚结介导的锂生长和表面能控制的刻面转变。(c) 锂液滴迁移和聚结使粒子快速生长。
【图 2】通过液滴状 Li 纳米颗粒的成核和聚结实现 Li 的原位生长。(a) 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 (ADF-STEM) 图像显示原位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TEM 设置。(b) 时间分辨 BF-TEM 图像(反差倒置)显示锂核在沉积时的原位成核和聚结。合并的和新的核分别用黄色和橙色箭头表示。(c) 锂金属在沉积过程中的成核-聚结生长路径示意图。(d)原位过程中两个大小为~100 nm 的锂原子核的聚结沉积。(e) 成核后两个尺寸约为 30 nm 的 Li 核的聚结。(f) 在锂沉积开始时,锂原子核的时间分辨尺寸/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为沉积应用 -5 V 的偏压。
【图 3】Li 在原位沉积和剥离过程中的可逆液滴状 → 刻面转变。(a) 时间分辨 BF-TEM 图像(反差反差)显示尺寸小于 100 nm 的液滴状 Li 颗粒的生长和剥离。这两个粒子在整个沉积-剥离循环中保持液滴形态。(b) 相对较大的 Li 颗粒的生长和剥离。颗粒在开始时采用液滴形态(t = 2 s),然后在局部形成小平面(用箭头表示,t = 17.8 s)。剥离后,局部多面颗粒转变回液滴状(t= 20 秒)。(c) 大 Li 粒子的完全液滴状 → 刻面转变及其在剥离时的逆转。(d) 面板 c 中的 II-V 图像减去 I-IV,突出了沉积和剥离过程中 Li 粒子的形态变化。红色和蓝色箭头分别表示增长和收缩方向。(e) 在沉积和剥离过程中,Li 颗粒的面积和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为 Li 沉积施加 -5 V 的偏压,为剥离施加 5 V 的偏压。
【图 4】原子模拟揭示了 Li 沉积和团簇尺寸相关扩散率的潜在机制。(a) 显示锂沉积在碳基板上过程中四个关键阶段的连续快照,包括成核、结晶、聚变和生长。体心立方 (BCC) 和无定形锂原子分别为红色和青色。(b) 快照显示聚结过程中锂团簇的重排和由此产生的双晶。仅显示 BCC Li 原子,虚线表示 BCC Li 的 (110) 平面。(c) BCC Li 原子的分数作为总沉积 Li 的函数。(d) Li 的均方位移 (MSD) 与粒子 P1、P2 和 P3 的模拟时间的关系。包含与表面原子相关的 MSD 以供比较。
参考文献
Direct Observation of Nucleation and Growth Behaviors of Lithium by In Situ Electron Microscopy
Chunyang Wang, Han Wang, Lei Tao, Xinyi Wang, Penghui Cao, Feng Lin, and Huolin L. Xin
ACS Energy Letters 0, 8
DOI: 10.1021/acsenergylett.3c00180
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3c0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