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崔光磊最新Angew:金属负极SEI中LiH引发的容量衰减机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水科技咨询 Author 深水科技


背景介绍

不断发展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容量有限的传统锂插层复合材料相比,合金负极材料(Si, Ge, Sn)具有更高的比容量,是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选择。Ge负极具有1568 mAh g−1的理论容量,与其他合金负极相比,由于更小的带隙和优越的锂扩散率而产生更高的本征电子导电性,因此特别适用于先进的高倍率锂离子电池。不幸的是,使用Ge负极的电池也存在严重的活性锂损失和容量保持率差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尽管研究人员通过非晶纳米尺寸和GeO2的引入等技术取得了一些改进,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正文部分
01成果简介

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教授,董杉木教授研究发现,循环后失效Ge负极中的大多数Ge材料仍然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并且没有经历严重的粉碎。而容量衰减与氢化锂(LiH)的界面演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锗氢化四锂(Li4Ge2H)是由LiH衍生的一种新物质,是锗负极降解的罪魁祸首,导致绝缘SEI不断生长。SEI厚度的显著增加伴随着循环过程中绝缘Li4Ge2H的积累,严重阻碍了电荷传输过程,最终引发负极失效。本研究对失效机理的全面认识,对于推动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合金负极的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题目为“Revealing Capacity Degradation of Ge Anode Triggered by Interfacial LiH Evolution”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02图文导读

【图1】循环锗粒子的形貌及界面成分。Ge粒子经过1次循环(a)、10次循环(d)和50次循环(g)后的典型SEM和背散射电子图像。Ge粒子上的SEI经过1个循环(b-c)、10个循环(e-f)和50个循环(h-i)后的图像和相应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图像。

GeSEI的相关演化

本工作使用半电池装置进行电化学循环。在不同的循环状态(第1、第10、第50圈)下回收了破损的Ge电极,以揭示体相Ge的形貌演变、SEI和破坏机制。通过典型的横断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明显的形貌演变,这与以往对Ge的认识有很大不同。如图1所示,经过第10次循环后颗粒内部的微裂纹较第1次循环时明显增加,这可以归因于锂化和脱锂过程中体积的膨胀和收缩。虽然裂纹继续增加,但经过50次循环后,颗粒仍然保持良好的完整性,没有破裂成完全孤立的碎片,也没有失去电子接触(图1),这与之前在原位TEM中观察到的情况不同。最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循环次数越来越多,Ge颗粒表面的涂层不断变厚。由于元素的重量不同,背散射电子成像的亮度也不同,在SEM图像中,重元素与C、O等较轻的元素相比显得更亮。如图1所示,涂层的图像明显比导电剂或粘结剂的图像亮,而比体相的Ge颗粒图像暗。因此,涂层为SEI,其中可能含有Ge元素。第一个循环后的SEI太薄,肉眼无法识别。然而,循环后它继续变厚,某些区域的厚度在循环50次后甚至可以达到10 μm。增厚的SEI不仅意味着活性锂和电解质的大量消耗,而且通常会增加电极的电子和离子输运电阻。

有趣的是,除了在SEI中观察到少量的传统组分,如Li2O,不同循环对应粒子的所有高分辨率TEM(HRTEM)图像和FFT图像都可以清楚地识别出大量新相-Li4Ge2H(图1),这是以往研究中从未报道过的。黄线表示的区域包含一个新相-Li4Ge2H晶体,在相应的FFT图像中具有可识别的[10]Li4Ge2H,[5]Li4Ge2H和[11]Li4Ge2H晶带轴。此外,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Li4Ge2H信号增加,表明Li4Ge2H可能是SEI异常增厚的罪魁祸首,它可能与Ge负极严重的容量下降相关。除Li4Ge2H外,还观察到Li-Ge和其他SEI晶相。因此,探索Li4Ge2H的来源对于阐明Ge负极的衰减机制至关重要。由于在含Ge化合物的寄生反应中,Li4Ge2H的形成涉及Li和H元素,因此推测LiH可能参与了该反应。最近的研究充分表明,LiH是SEI的重要组成部分,在Li金属界面处具有高丰度,促进了Li金属负极的粉碎。然而,LiH在IVA族元素负极上的演变还有待探索。

【图2】循环过程中Ge电极中LiH组分的演变。(a)原位D2O滴定气体分析MS系统示意图。(b)锂/锗半电池第1次和第20次循环时,循环Ge负极SEI中LiH的含量。在Li/Ge半电池第一次充放电过程中,特定电位下的活性Li(c)和LiH(d)的量用柱状图表示。含量中的分母为Ge电极的有效质量。

LiHGe-SEI演化中的作用

采用基于灵敏在线气体分析质谱(MS)系统的定量滴定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锂化和脱锂过程中Ge负极处LiH的演变(图2a)。通过拆卸不同锂化程度的Li|Ge半电池来回收滴定样品(Ge电极)。通过设置不同的截止电压可以很好地控制锂化程度。氧化氘(D2O)与Li-Ge合金和LiH分别反应生成D2和HD气体。如图2c和2d所示,在锂化过程中,Li-Ge合金和LiH的含量逐渐增加。锂化过程中LiH的积累可以归因于密封电池系统中电极/电解质界面上形成R-H+的寄生反应或LiOH与活性锂之间的反应。有趣的是,在脱锂过程中,LiH的变化趋势与Li-Ge合金明显不同(图2d)。累积的LiH在锂锗合金的第一次脱锂阶段下降缓慢,在Ge电极的第二次脱锂平台开始时急剧下降。此外,即使经过20个循环也可以观察到锂化/脱锂过程中LiH的演化(图2b),表明脱锂过程中消耗LiH的反应在循环过程中持续发生。由于非活性Ge的形成,LiH的聚集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它仍处于演化过程中。在此基础上,从Ge的脱锂反应出发,探讨了其机理。提出了Ge粒子的脱锂路径:

脱锂:c-Li15Ge4→a-LixGe→a-Ge

图2c所示半电池充电曲线上的两个平台与锂化Ge的两个脱锂步骤很好地对应。在第一次脱锂阶段(~ 500 mV vs. Li+/ Li),晶态Li15Ge4(c-Li15Ge4)转变为非晶LixGe(a-LixGe),LiH含量略有降低。然后,在第二个脱锂平台,随着锂离子从电极上完全去除,LiH迅速下降(图2d)。这些结果表明,LiH的转化将在Ge相出现时发生,反应路径如下:

Step1: 3 LiH + Ge→LiGe + 2 LiH + 0.5 H2;

Step2: 2 LiH + LiGe→0.5 Li4Ge2H + LiH + 0.25H2;

【图3】Ge与LiH反应的验证。(a)球磨示意图。Ge材料在球磨后的TEM图像和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d)球磨前、球磨中、球磨后混合LiH-Ge粉中LiH和LiGe含量的变化。含量中的分母为LiH/Ge粉末的质量。(e)含锂的Ge电极半电池放电/充电曲线。比容量是根据LiH/Ge粉末的质量确定。

为了验证这些反应,通过球磨将LiH和Ge混合(图3a)。并采用质谱滴定技术对LiH和Ge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监测。如图3d所示,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LiH含量逐渐降低,而LixGe含量的增加可以忽略不计。此外,相应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图清楚地表明,在研磨样品中存在具有Li4Ge2H晶体([010]Li4Ge2H)和Ge晶体([12]Ge),而不是LixGe晶体(图3b,3c)。到目前为止,LiH在第二次脱锂过程中消失的原因已经揭晓。脱锂过程中形成的Ge与LiH反应生成Li4Ge2H,在SEI增厚中起关键作用。因此,LiH与Ge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LiH的消耗量也随之减少。因此,经过20次循环后,处于完全脱锂状态的LiH在负极处积累(图2b)。为了确定Li4Ge2H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电极(Ge、混合Ge-LiH未磨和混合Ge-LiH磨后)的半电池进行了充放电测试。如图3e所示,随着Li4Ge2H的存在,Ge电极(磨后的混合Ge-LiH)的放电容量严重下降。特别是,电池不能完成脱锂过程,这表明Li4Ge2H对界面传质和电荷转移过程有很大的干扰。这一现象有力地证实了生成的Li4Ge2H不是一种有益的SEI成分,它会显著降低循环性能。

【图4】Ge上SEI演化示意图。循环过程中LiH与Ge反应产生的Li4Ge2H逐渐积累,不仅导致SEI厚度显著增加,而且严重阻碍了传质过程,最终引发负极失效。

结合SEM和MS提供的证据,建立了Ge的失效机理(图4)。结果表明,Ge表面的SEI增厚源于LiH与暴露的Ge发生不可逆且不可抑制的反应。生成的离子电导率较差的Li4Ge2H会不断积聚在Ge颗粒表面,中断负极上的离子输运网络,造成严重的活性锂损失。随着电阻层的生长,由于容量保持率与电阻层厚度成反比,含Ge电解质的电池容量衰减迅速。


总结和展望

本工作通过将电化学性能研究与Ge的形貌演变和循环过程中LiH的数量变化联系起来,系统地研究了LiH在Ge负极衰减中的作用。通过观察Ge颗粒在不同循环状态(1、10、50圈)下的横截面,发现Ge负极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LiH和Ge反应引起SEI不断增厚导致。此外,明确了Li4Ge2H是Ge负极上SEI的关键成分,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谨慎分析,更清晰地认识了SEI的形貌、LiH演变与Ge负极电化学性能之间的联系,并用理论计算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建议以后的工作将重点放在减少LiH的生成上,以防止离子阻断SEI的形成,导致负极失效。


参考文献

Guodong Chen, Jinran Sun, Jiedong Li, Xiaofan Du, Gaojie Xu, Shanmu Dong*, Guanglei Cui*. Revealing Capacity Degradation of Ge Anode Triggered by Interfacial LiH Evolu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10.1002/ange.202306141

https://doi.org/10.1002/ange.20230614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