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PI连跌3月,PPI连跌15月,2024年如何解决价格下降问题?

躺着喝咖啡 火星数研 2024-02-23


内容提要:

2023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0.3%,CPI连跌3月。上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跌2.7%,PPI连跌15月。为什么美国降息缩表物价仍在上涨,我国降准降息货币宽松物价反而下挫?增加劳动力工资,提高社保覆盖面和社保水平,阶段性直接发放消费金,是解决物价下降问题最有效的三板斧。

一、2023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下跌0.3%,CPI连跌3月。

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的物价数据显示,2023年最后一个月,反映零售端供给与需求平衡状况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继续下行趋势。

12月份,CPI同比下降0.3%,虽然跌幅比11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但这是持续第三个月CPI同比下跌。如果剔除8月份同比上涨0.1%的偶然因素,这是自2022年6月份以来,CPI涨幅为0或0以下的第7个月。

CPI环比从上个月的下跌0.5%转为上涨0.1%,但这主要是受节前食品备货性消费需求增加的季节性因素影响。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9%转为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如果进行季节调整,则仍处于下跌状态;如果剔除食品价格因素,也是环比下跌0.1%。

同比分类看,食品价格下降3.7%,降幅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影响CPI降幅比上月收窄0.15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CPI同比比11月份下跌幅度收窄0.2个百分点,基本上也是因为食品价格的贡献。

一般来说,食品、一般日用品、教育医疗等消费品和服务项目属于消费弹性较小的刚需需求,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较小。从需求弹性较大的、价格对供求关系变化比较敏感的商品与服务来看,12月份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8%和5.5%,但飞机票价格下降7.3%;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6.4%和5.4%,降幅均有扩大。

二、上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跌2.7%,PPI连跌15月。

按国家统计局在解读12月份物价指数时的说法,受国际油价继续下行、部分工业品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与环比继续下行。

12月PPI同比下跌2.7%,跌幅比11月份收窄0.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跌3.3%,跌幅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下跌1.2%,跌幅与11月相同。

从环比看,PPI下降与11月份一样下跌0.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跌0.3%,跌幅与11月相同;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

工业品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下跌3.8%,下跌幅度比11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下跌0.2%,下跌幅度比11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

一般而言,物价下跌,即意味着供给过剩或者需求不足。如果从消费到工厂生产,从工厂生产到采购,每一个环节价格下跌幅度都有所加深,则意味着供给过剩的程度在不断扩大。

12月份,CPI同比下跌了0.3%,但PPI下跌了2.7%,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跌了3.8%。这意味着原材料、零部件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甚于工业产成品行业,而工业产成品企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比零售市场更严重。

三、为什么美国降息缩表物价仍在上涨,我国降准降息货币宽松物价反而下挫?

降息降准,增加货币投放,增加债务,进而刺激投资与消费,将推动物价上涨;加息缩表,压缩债务,则会压抑投资与消费,将通过抑制需求来缓和供不应求的矛盾,推动物价回落。这是经典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美国2021年通胀快速加剧,到美联储加息前的2022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7.9%。美联储打压通胀的措施,也就是加息缩表。

从2022年3月到2023年9月,美联储加息11次,将美联储的政策利率从0-0.25%区间加到5.25-5.5%区间,累计加息525个基点。

美国流通中的货币,则从2022年初的21.65万亿美元,收缩到2023年11月的20.72万亿美元,缩减了4.3%;美国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初的280.8%,回落到2023年6月份的255.9%,收缩了24.9个百分点。

而美国的CPI涨幅,从加息前的7.9%、最高时2022年6月份的9.1%,回落到2023年12月的3.4%,考虑到加息抑制通胀的滞后效应,通胀比最高峰回落了5.7个百分点。

可以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基本是经济学教科书的翻版。即利息、债务等货币政策与物价指数是高度关联的。

反观我国,实际上从2021年12月份就开启了这一轮降息降准、货币扩张的政策周期。当然,我们的货币宽松政策是以通过扩张债务来增加货币投放为主,以降息为辅。所以2年来,我们降息4次,5年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从4.65%一路下调到4.2%,累计降息45个基点。降息的幅度只有美联储加息幅度的8.6%。

但我们的M2却从2022年初的243.1万亿元,一路增加到2023年11月的291.2万亿元,两年不到流通中的广义货币增加了19.8%,增幅是美国降幅的4.6倍。

我们的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初的246.6%一路高歌到280.8%,增加了48.1个百分点。不到两年时间,我们的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初比美国低34.2个百分点,到2023年6月,反而比美国高38.8个百分点。

但是,我们如此大力度的货币宽松政策,如果用CPI涨幅为成绩单,很显然,努力的付出却并未获得好成绩。因为我们在两年来的货币扩张周期中,CPI从2022年1月的同比上涨0.9%,最高2022年9月份的上涨2.8%,逐步回落。到2023年6月份,CPI开始下跌,仅8月份例外微涨0.1%。

实际上在这轮货币宽松中,不仅CPI、PPI等商品与服务价格在下跌,房价、股价、汇率,都在下跌。是经济学错了,还是哪里出问题了?

我们的货币政策未达目标,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并非完善的市场经济。从零售端往上走,越往上,市场的成分越少,计划的成分越多。集中在最顶端的要素分配环节,基本是政策、计划在运行。

也就是说,我们用计划手段来向市场主体分配资金,分配债务。实际上,大多数的资金与债务最后都流向了非市场的政府、公用事业和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了严重的资金错配。

降息降准、货币宽松,原本计划用来刺激消费的增量资金,绝大多数流入了政府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用于投资与基建。消费需求干涸求雨而不得,投资、供给洪涝成灾却在继续注水,我们活生生地将刺激需求的货币宽松政策用成了有特色的刺激供给的货币宽松政策,这就是我们降准降息货币宽松物价反而下挫的根本原因。

四、增加劳动力工资,提高社保覆盖面和社保水平,阶段性直接发放消费金,是解决物价下降问题最有效的三板斧。

在2024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物价下跌?这个问题在政府、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之间观点可能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我们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重要的经济目标不应该是GDP能增长多少,财政收入能增长多少,社会融资要增加多少,投资要新增多少。如何增加消费,消化巨大的过剩产能,这是比其他所有问题都更为迫切的任务。

从经济工作会议到发改委、央行、财政部最近的工作会议精神来看,政府应对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物价下跌,还是没有跳出路径依赖。从特殊再融资债券到特别国债,从释放降息信号到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的房地产三大工程,所有的货币、财政政策,都是这两年已经实践过的,无一不是继续刺激供给端的手段。

出生于香港的美国经济学家张五常,最近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他认为,央行需要尽快将通胀目标提高到6%,然后将其调整到4%,以挽救其低迷的经济。张五常指出,房地产价格下跌已经影响了中国房主的财富,通货紧缩对经济来说将是“灾难性的”。

毫无疑问,通货紧缩对经济来说将是“灾难性的”。但治理的路径绝非让一个计划比例如此之高的经济体,通过暴力的涨价,或者注入天量资金继续推升资产泡沫来进行。一旦张五常的建议落地,必将导致贫富极度分化、债务风险高度集聚。对我们所造成的灾难将超过通缩。

实际上,我们已经走到了南墙。继续以往的政策,虽然轻车熟路,但已无路可走。

要么往左,按张五常的建议,向资产端注入天量货币,让资产泡沫推升通胀。

要么往右,增加劳动力工资,提高社保覆盖面和社保水平,阶段性直接发放消费金。三板斧下去,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急速增加,消费需求快速提升,供给过剩的矛盾迅速化解。而这条路,是大多数国家这几年都走过,并被实践证明可行、有效的化解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经济结构性问题的高速路。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12月美国同比通胀率回升至3.4%,美联储降息预期进一步推迟

普京说不要抱怨停电停暖,他已在住房和公共服务上花费数千亿卢布

巴布亚新几内亚警察因工资罢工,导致中资商店被抢劫,15人丧生
推荐观看火星数据研究所视频:

【作者:徐三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PI连跌3月,PPI连跌15月,2024年如何解决价格下降问题?

躺着喝咖啡 火星数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