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清迈=越南会安
如果,你是一个过去的、现在的或是未来的生涩的旅行者,那么大概每场旅行之前,总会有件事让你惴惴不安:如何选择一个完美的目的地?
而那些见多识广的,会面带着有点悲悯的微笑,语重心长地告诉你:这世间大概本就没有什么完美的目的地,就如同在情场里苦寻百分恋人一样,不过是在自寻烦恼。
如果那里地理位置优越,就大概率免不了阻塞的车流和混乱喧闹;物阜民丰的镇甸,很可能伴随糟糕的卫生;悠久历史的古城,往往印刻着战争的疮痍和变革的废墟,让旅行的色调染上沉重和晦暗;若它气氛轻松、景色愉悦,就难免充斥消费主义的庸俗和轻俏,这虽然足够让人尽兴,但离去时,总有隐隐的虚无感和被坑的愤愤……
不过,越南广南省的秋盆江畔有这么一座城镇,它坐落河海交汇之处,曾是东南亚最兴盛的国际港埠,却神奇地逃过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附带的污染和拥挤,至今保存着一望无际的绿意和清新的空气;它拥有宏伟壮丽的古建筑、沉甸甸的文明和历史,但也不乏丰盛亲民、惬意活泼的情调和氛围——
古老的城镇名叫会安,虽然远远称不上完美,但有令人耳目一新、不俗套、甚至有点奇妙的组合方式。这个通常只会让游客停留一天半日的地方,其实有更多值得探寻的层次,它仿佛一本年代久远却依然光鲜的旧版书,一瞥之下足够悦目与耐读。
倘若你害怕在书页里迷失,那不妨先轻轻标记下这几个关键词——
在汉越语里,会安(Hội An)意为“和平的聚会场所”,二战之前的西方世界,也曾经用Faifoo(Faifo)这个名字来称呼它。
会安唯一一次经历战火,是在1775年,越北的郑主领军而来,除了零星的宗教建筑,会安的商业区几乎化为废墟。然而五年之后,越南人和华商,从瓦砾中重建了整个城镇。
重建后的会安,虽不复鼎盛时期的繁华,但它依旧举足轻重。数百年文化的融合和积淀,也让这个原本作为货物中转站的港埠,转变成安定的社区。18世纪开始,孔庙、关帝庙、城隍庙、教堂以及众多会馆,在会安城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华商的祖籍以福建居多,但其他的南部省份,也同样自成规模。这些会馆和祠堂规模宏大、气韵华美,堪称如今会安现存的上千座古迹中,最令人惊艳的点睛之笔。
19世纪,秋盆江的淤塞,让会安港逐渐衰落,附近的岘港,成为法国殖民者的新宠。然而,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个日后命途多舛、战乱无歇的国度,会安偏偏因此逃过了所有的劫数,既没有在战火中遭到破坏,也没有被工业化和城市化波及。时至今日,它那些精美气派的古建筑,依旧周整完好,古城之外,遍布着古朴的农田和悠然的水牛,甚至可以乘坐热气球或滑翔伞,俯视蜿蜒河道里的椰子船。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其“保存完好的15~19 世纪东南亚贸易港典范”,将会安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过,会安的魅力,绝不仅限于令人惊叹的古建筑,它还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无形文化,渗透在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肌理里,这些流动在一呼一吸间的、依旧鲜活的遗产,让这个古老的城镇,栩栩如生地活在了当代。
不同于隔壁顺化皇城那份睥睨世间的高冷,会安的历史遗产,全部关乎芸芸众生的日常人生。这份平民气质,正是会安最独特的魅力所在,它让通常显得不伦不类的历史古镇,在这里有了最自然的现在进行时的和谐画风。
如果非要在这些传承至今的平民遗产里,选择代表,那无疑是灯笼。会安的灯笼伴随南迁的华商而来,最初厚重的木质骨架,因地制宜地换成了轻巧且容易弯折的竹片,衍生出了众多的形状,手工灯笼也有了独具一格的灵动与风韵。
会安的房屋大多漆成黄、绿、蓝三色,代表财富、生命、天空。这些大面积的色块之间,成排地点缀着绚丽缤纷的灯笼,让会安古城的所有细节,都精致得美轮美奂。
不过,要等到夜幕降临,会安的灯笼才会彰显出最动人的魅力。古雅的小巷和宁谧的江水,在柔和的光晕下,散发出琉璃般的华彩,熙熙攘攘的游人,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店铺之间,在游船之上、咖啡馆和酒吧之外的露天座位间,在每一盏晃动的灯影里。伴随歌声,沉浸在会安数百年的传奇中,也以自己的每一声惊叹、每一眼惊艳,为这则传奇添加新的注脚。
如果你运气足够好,能够在农历正月十四来到会安,那还可以见证著名的“会安元宵节”,那是对光影、色彩和传统的极致庆祝,一年里最皎洁的明月和万盏灯火,会将美丽的古镇和秋盆江的脉脉江水,定格成你最难忘的记忆。
如果询问当地人,他们会告诉你,灯笼代表对幸运和幸福的祈求,之所以将它们悬挂在暗影里,是为了让忧愁和厄运知难而退。世世代代的会安人,都坚信着这样的箴言,而也许,五个世纪以来几乎免遭蹂躏的这方福地,说不定真是在万盏灯笼的庇佑下,奇迹般地岁岁平安。
虽然早在1888年,法国人就将咖啡引进了越南,但直到二十世纪末,越南咖啡才渐成气候,成为国际旅行者们的必修体验课。
除了中原咖啡和高原咖啡这样的规模化品牌,几乎每个城市,都能寻觅到不错的咖啡馆。越南咖啡无形中有着无心插柳的随性气质。
比如海盐咖啡,据说是渔夫清晨捕鱼时,因为懵懂未醒,错用海水糊涂地煮成了佳品;当年因为越南牛奶匮乏又难于保存,所以改用高糖分的炼乳调配,而香甜的炼乳,恰恰平衡了罗布斯塔咖啡豆的苦涩和重口味,形成了浑然天成又别具一格的风味;大名鼎鼎的鸡蛋咖啡,同样是物资紧张的时刻为了复制卡布奇诺的泡沫效果,无奈拿蛋黄当作平替后造就的最独特的咖啡特产……
不过,与随性的品类相对的,是越南咖啡有趣的仪式感。无论是滴漏咖啡精密的冲泡步骤,还是鸡蛋咖啡近乎严谨的饮用方式,都透露着莫名的郑重。在马路边一字排开的塑料椅上啜饮,或是在装潢雅致的咖啡馆里品鉴,面对一杯充斥金色泡沫的鸡蛋咖啡,你都要用一根长柄杓,精准无误地直达杯子底部,接下来舀上满勺泡沫丰富的咖啡,小心翼翼地送入口中。
越南的咖啡有南北之争,河内与胡志明两地分庭抗礼,处在中间地带的会安,算是兼收并蓄。会安古城里,有众多别具一格的咖啡馆值得探索,如果有两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参加一个咖啡体验班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即使是严重手残人士(如我),也可以在当地人的悉心指导下,做出看起来还能够入口的咖啡。
只不过连续制作和品尝五杯以上的咖啡,大概率会让本来就兴奋不已的游客,在那天夜里夜不能寐。
几个世纪以来身为东南亚重要的国际贸易港的会安,见证过太多的佳肴,称得上“阅食无数”。肥沃的沙丘和富庶的冲积地,出产了丰盛而美味的食材,秋盆江里,又是无数活蹦乱跳的江鲜。多元的文化与开放的态度,不会给烹饪带去任何掣肘,只会激发无数的灵感——这样的配置,大概会让所有的厨师跃跃欲试,也足以令游客都垂涎欲滴得无法按捺。
会安的街头美味值得探索,蒸糕、贻贝、煎饼、米纸、广南面,无一不令人食指大动。古城里大大小小的餐厅,也各擅胜场。一些餐厅深受殖民时期的影响,装潢、摆盘和服务,都颇具法餐的精致和优雅感,价格却亲民了不少;另一些餐厅则古韵十足,墙壁上画轴高悬,庭院里盆景、鱼池和假山错落有致,满满的文人做派。近些年旅游业的发达,以及原本就自由开放的饮食文化,让日餐、韩餐以及其他西式餐厅,一样不难寻觅,甚至还有几家质量不错的素食有机餐厅,惬意自然地点缀在快餐店间。
无论是街头诱人的乡村菜品,还是高档餐厅里白玫瑰饼那样名贵的特色佳肴,会安的美食无不彰显着无拘无束、信手拈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也如同高楼面(Cao lầu)那样,无法将任何一道菜品,追溯出明确的源头。会安的饮食像城市本身的气质,是太多文明碰撞出的四射的灵感,它属于会安,并且只能属于这里。
而也许,对任何一个旅行目的地而言,真正能够让它持久保持生命力的,并非永世不倒的坚实墙垣,或传唱千年的显贵名人,恰恰众多的、细碎的、平民的智慧,让坚韧与创造力有所集成。每一代每一个芸芸众生,对幸福的祈愿和奋斗,也许只如一盏小小的灯笼,但若它汇聚了千万,那么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就有一天,光芒璀璨。
虽然直到16世纪末,“会安”这个名字才在典籍中正式出现,但它所在的这片土地繁荣已久。晚期的沙黄文明和早期的占婆文明,都曾在这里留下不少印迹,占婆第一王朝的林邑国的首都“僧伽补罗”,就坐落在会安一带。
在此之后,占婆国因北方大越(后黎朝)的崛起南迁,这里成了黎家的领地。16世纪下半叶,后黎朝国运衰溃,皇帝成了被架空的傀儡,郑、阮两大统治家族开始了长期的纷争,史称“越南南北朝”。
由于北方的郑主切断了内陆商路,南方的阮主不得不大力经营海上贸易,会安这个城镇,也以东南亚最繁忙的国际贸易港口的身份,闪亮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最初的会安港,是日商的天下。据说还曾有一名日本商人,迎娶了越南某公主,一时间风头无两。不过,随着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会安的日侨逐渐减少,原本作为中日两国商贾分野的“日本桥”(来远桥),也渐渐失去了划界功能,从此,华人成了会安商埠当之无愧的主导者。
会安的华商们,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为躲避战乱而来,他们沿着秋盆江畔,建立了数百间商铺。这些星罗棋布的房屋和迷宫般的狭窄巷道,如今依旧完好地保存着,走在江畔黄色墙垣的街巷里,在摇曳的灯笼的光晕之中,似乎仍然看得见当年穿梭不停的船舶和攒动的人头。
策划 / 悦游编辑部
作者 / 安非锐
编辑 / 王学硕
图片提供 / 安非锐
版式设计 / CNT ART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