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后朋克| 跳脱传统摇滚概念,兼具美学与实验性的流派

我好迷 笨蛋巴士GooeyGoof 2024-04-09







Ian Curtis


Post-punk History






朋克 ( punk )

朋克(Punk)于1970年代中期兴起于英国,它的流行时间很短,主要集中在1977年~1980年左右,但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反叛性,使其被认为是摇滚史上,和“猫王”、“披头士”并列的第三次“革命”。


朋克的兴起主要与英国社会的日益衰落有关。随着英国在1973年~1979年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日益衰落的社会状态,许多年轻人们对此毫无办法,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在此情况下,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极大怀疑,于是,他们以摇滚乐愤怒地抨击社会。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朋克乐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色彩,一些激进的朋克乐队甚至还提倡“无政府主义”,这种音乐在当时的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热烈追捧。


在舞台上,他们以怪异的形象(比如莫西干头)、亵渎的态度、疯狂的舞台表现,用大喊大叫的夸张行为来宣泄内心的压抑与不满。在音乐上,朋克强调音乐的原始性,反对创新和实验。朋克音乐是简单粗暴的,通常是由一个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朋克并没有为摇滚乐创造许多音乐性上的突破。由于朋克乐不强调许多音乐技巧,而是主张思想解放和反主流,在歌词方面,朋克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都是直截了当的,不作任何隐喻。


在朋克乐开始衰落后,许多著名朋克乐队的成员们纷纷解散重组别的乐队,比如朋克乐队Buzzcocks 的成员Howard Devoto 在1977年离开了乐队重新组建了 Magazine,又推动了后朋克。


经典的朋克乐代表有The Sex Pistols(性手枪)、The Clash、Ramones(三和弦理论创始者)、Patti Smith(朋克教母)、Iggy Pop(朋克教父)、GreenDay(他们是流行朋克,商业气息比较重,但确实影响力大)以及后来朋克复兴出现的代表乐队Sum 41等等。


后朋克( post-punk )

后朋克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逐渐衰落的朋克摇滚时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朋克摇滚运动中兴起的摇滚音乐。


“后朋克”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被记者们用来形容那些从朋克的声音模板走向完全不同领域的乐队。经过回顾批评性的发展,这个词的用法发生了一些变化。音乐记者、后朋克学者西蒙·雷诺兹(Simon Reynolds)认为这应该被理解为是开放、创新,不具规则性的,是对所有已有的东西或‘摇滚’的随意抛弃。


后朋克保留了朋克运动的根源,但它更加内敛、复杂和兼具实验性。它在20世纪80年代的独立舞台上找到了一个稳固的位置,并与后来衍生的哥特式摇滚(gothic)、工业音乐(industrial music)和另类摇滚(alternative-rock)、新迷幻(neo-psychedelia)、合成器流行(synth-pop)、新浪潮(new-wave)等流派的发展密切相关。


后朋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与名字所暗示的相反,后朋克确实是与朋克摇滚一起发展的,而不是在1977年朋克最初的繁荣之后。然而,由于后朋克在音乐上的局限要小得多,它确实比“性手枪”(Sex Pistols)、“雷蒙斯”(Ramones)等摇滚复兴主义的寿命长得多。虽然朋克本身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标志性声音,但也有一些人开始尝试更具挑战性的音乐结构、抒情的主题和自觉的以艺术为基础的形象,同时保留了朋克最初打破传统的立场。


在音乐上,后朋克是相当多样化的,尽管有一些重要的类型标识,其中大部分来自krautrock(德国泡菜摇滚), dub/reggae(雷鬼)、世界音乐、噪音、non-rock配音、disco和电子乐等。大多数后朋克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低音吉他,一些使用了电子乐器,锯齿状,棱角分明的吉他作品和旋律,极富诗意的歌词,以及对源自艺术摇滚的进程普遍的理智态度,尽管这些都不是必要的要求。


尼古拉斯·莱扎德(Nicholas Lezard)形容后朋克是“艺术和音乐的融合”。这个时代见证了从文学、艺术、电影、哲学、政治和批评理论到音乐和流行文化语境的大量挪用。艺术家们试图拒绝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共同区别,拒绝回归到Roxy Music和David Bowie(华丽摇滚奠基人)等艺术家作品中的高度艺术参与,也不接受那些定义“摇滚是进步的,是艺术,是‘无菌的’录音棚完美主义,而是采用一种前卫的美学。”。一些后朋克艺术家对西方现代性的异化、压迫和技术统治等问题十分关注。影响各种后朋克艺术家的主要有作家威廉·巴勒斯和J.G.巴拉德,先锋派政治场景如情景主义和达达主义,以及智力运动如后现代主义。许多艺术家用明确的政治术语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此外,在后朋克音乐的创作在一些地方与有效的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些亚文化在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制作、多媒体表演、歌迷和独立厂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后朋克艺术家保持着一种反社团主义的录制方式,而不是利用其他的方式来制作和发行音乐。在70~99年代前后期,开始出现了很多独立音乐厂牌,典型的比如说4AD、Sub Pop、Mute、Bella Union、Touch and Go等。


简而言之,后朋克是一种受朋克活力和DIY理念启发,但更具前卫的情感、兼容性、艺术美学性、实验性,也跳脱出传统摇滚概念的流派。后朋克艺术家们从政治、电影、表演艺术、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并带动了许多音乐杂志、独立厂牌、数字媒体、视觉艺术的出现和发展。





后朋克的发展史分为1977年-1979年以及1980年代,后朋克在当时的北美和英伦三岛的发展势头最大,来自这些地区的主要乐队包括Pere Ubu, Gang of Four,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Wire, Mission of Burma, Bauhaus, Joy Division等等。世界范围内的后朋克也产生了像法国的Metal Urbain, 澳大利亚的The Birthday Party, The Church and Tactics,以及爱尔兰的U2和Virgin Prunes这样的乐队。


其中,像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Bauhaus和the Cure这样以一种更黑暗、更阴郁的后朋克风格演奏的乐队,影响了哥特摇滚流派的发展。



后朋作品推荐



Joy Division

Unknown Pleasure(1979)


Joy Division是我最喜欢的后朋乐队,Ian Curtis是我心中最棒的后朋乐之星,这也是为什么文章用他的照片做开头的原因。


介绍专辑前,想给不听后朋的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支乐队。Joy Division是一支重要的后朋先锋摇滚乐队,于1976年在英国曼彻斯特成立。乐队的主要成员为: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吉他与键盘手伯纳德·萨姆纳(Bernard Sumner);贝斯手皮特·胡克(Peter Hook);鼓手史蒂芬·莫里斯(Stephen Morris)。这个乐队仅仅只发行了两张专辑<Unknown Pleasure>(1979)和<closer>(1980),这两张专辑都是后朋音乐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pastemagazine所列出的全球最佳50张后朋唱片中分别排名在第5名及第13名。



许多人认识Joy Division应该都是因为这首单曲<Love Will Tear Us Apart>,这是乐队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热门单曲,由Joy Division作曲、Ian Curtis作词,它反映了所有关系的脆弱本质,Ian Curtis在与妻子Deborah Curtis婚姻破裂时期写下了这首歌。在Joy Division巡演期间,Ian Curtis爱上了一个比利时女人AnnikHonore,这段婚外恋导致Ian与妻子Deborah的关系破裂,并让他陷入到沉重又痛苦的情绪当中。


<Love Will Tear Us Apart>最初于1980年4月作为单曲发行,当时它没有任何排名,一个月后,Ian Curtis因婚姻与身体状况问题自缢身亡。这首歌于同年6月重新发行,在英国单曲榜上达到第13位。Ian Curtis的妻子Deborah Curtis将这首歌的歌名刻在了Ian的墓碑上。他的墓碑立于柴郡的麦克尔斯菲尔德公墓,上面刻着“Ian Curtis 18 – 5 – 80”和“Love Will Tear Us Apart”(爱将我们分开),令人遗憾的是这块墓碑在 2008 年被盗,后又重新补齐。


Joy Division 的成员之间有一个约定,如果有人退出乐队,那么剩下的人就不能使用原本的名字,所以在Ian离世后,剩下的三人以 New Order(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乐队)为名,继续他们的音乐生涯。


1979年,Joy Division在名制作人Martin Hannett主掌下推出首张专辑<Unknown Pleasures>,被乐评人评为是十年来最具原创性的首张专辑。


这张专辑的封面照片摘自《剑桥百科全书》,取材自无线电天文学家哈罗德·D·克拉夫特博士论文中,一张借以清楚的黑白图标来描述脉冲星CP1919被捕获到的连续脉冲波信号状态。



这首歌描写的是Ian Curtis在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机构做公务员的时候认识的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少女,后来Ian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她,还以为她已找到了工作,但实际上她是在一次发病中死去了。而Ian Curtis自己本身也患有癫痫...




Gang of Four

Return the Gift (2005)


这也是一支老牌的后朋代表乐队,于1977年由利兹大学的几个学生Jon King(主唱)、Andy Gill(吉他)、Dave Allen(贝司)和Hugo Burnham(鼓)组成。



其实<Entertainment>(1979)才是他们的成名及代表作,<Entertainment>在pastemagazine全球最佳后朋唱片中与Joy Division的<Unknown Pleasure>(1979)并列第5名,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张专更有张力一些,吉他和贝斯的音感和节奏感更带感,且里面有老盘中我喜欢的曲子的翻录,所以给大家推荐这张。



Gang of Four(四人帮)乐队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左翼政治哲学和他们自己的艺术学校学习。这支乐队也是我个人很懊悔没去看现场的一支,去年他们有来国内巡演,然而我为了私事没能去看。


今年年初,吉他手Andy Gill也去世了,所以有喜欢的乐队能去看就一定要去!且看且珍惜!



Motorama

Horse(2008)


Motorama是一支来自俄罗斯罗斯托夫顿的后朋克乐队。这个乐队成立于2005年,用英语唱歌。乐队的前几张专辑是偏后朋(post-punk),乐队受到了前苏联后朋克乐队Kino和Zvuki Mu的影响,也受到了ethereal wave的影响。后期偏新浪潮(new-wave)。这个乐队不仅在俄罗斯很受欢迎,在国外也很受欢迎,特别是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



Vladislav Parshin的声音经常被拿来与英国乐队Joy Division的主唱Ian Curtis的声音相比较。再加上Motorama乐队前两张迷你专辑的音乐风格接近后朋克的经典风格,这使得该乐队经常被指责是在抄袭Joy Division。



不过,仔细听一听Motorama的任何一首单曲,不得不说他们吉他上的演奏上比Joy Division的黑暗快节奏朋克音乐的旋律更加丰富一些,声音也更空灵。我个人也蛮喜欢这支乐队的。

(他们别的专辑也好听哈,自己去听!)


我觉得歌迷大可不必老说哪个乐队像哪个乐队的,也不要动不动就说谁抄袭了谁,不要老瞎逼逼的judge别人!抄袭和像那可是两码子的事啊!这个真的要铭记!像是因为风格或审美相似,但如果是抄袭就要严惩,版权真的是我们国人需要重视起来的东西!不论是对什么东西的版权!


Lebanon Hanover

Sci-Fi Sky(2020)


Lebanon Hanover是一个后朋克乐队,总部设在德国柏林和英国纽卡斯尔,成立于2010年,由Larissa Iceglass(吉他,人声)和William Maybelline(贝斯,人声)组成。


他们是一种结合冷潮(cold-wave)的、冰冷的后朋克风格,被新艺术美学之美所吸引,在夜晚探索英国的海滨和森林,同时受到柏林城市主义的启发。



这张专是新专,真的太好听了,加上合成器的感觉真舒服~听了我就想跟着一起摇摆!


海鹏森HiPerson

春夏秋冬(2019)


海鹏森,一支兵马司旗下的成都后朋乐队。


陈思江,女神!!!!看过现场的人都懂!值!没看过现场的,他们最近在为新专辑《成长小说》做巡演,去买票!绝对值!



海鹏森的特点是用陈思江所写的诗作为歌曲的歌词。同为女生,看过现场,我都会喊思江一声女神,发自内心的想成为像思江一样安静有内涵但又充满力量的女孩儿~小小的思江,在台上却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你会觉得她好美,不止是外在的那种,是由内而外的美!





这张《春夏秋冬》是去年发行的一张EP,内含四首单曲,每一首都好听,是我最喜欢的一张海鹏森的碟。这张只出了白胶,限定500张,没买到的我找到买手让我等一个月...我还在艰难的等待之中...


(新专辑《成长小说》也很不错,最喜欢的两首是《找到了》和《春风》,推荐给大家。)


法兹FAZI

童心之源(2016)


法兹那首控制也许就是受Joy Division的影响?反正我知道,他们也是Joy Division的粉~哈哈哈哈哈



看过现场的我必须说一句,兵马司旗下的乐队个个都是现场派,法兹也不例外!乐夏才唱了一首就走了,真的是可惜!没去看现场的可以去看看,现场感受下法兹拳法,一次流十斤汗!



其实法兹的每张专辑里都有我喜欢的歌,新专辑《假水》的质量也很不错,推荐这张《童心之源》是因为这张专辑是由杨海崧混音,陈思江和声的,而里面有一首歌是写给我最喜欢的盯鞋乐队Slowdive(慢潜)的,乐队也在2018年混凝草音乐节把这张专辑送给了慢潜,真的太棒了!可以说这张专辑不仅有我喜欢的歌,还有我喜欢的音乐人们...哈哈哈哈哈



这首是与海朋森合作的单曲,或许你们也听过Dear Eloise版本的控制吗?真希望杨海崧的P.K.14、陈思江的海鹏森和刘鹏的法兹能够来一次同台演出!




P.K.14

1984(2013)


The P.K.14, 全称为the Public Kingdom for Teens。P.K.14可以说是中国后朋或新浪潮摇滚乐队中影响颇深的一支,在中国摇滚的地位应该是堪比国外的Talking Heads。


乐队于1997 年成立于南京。当时成员为徐锋(吉他),孙霞(贝斯),杨森(鼓),杨海崧(主唱)。1997年到1999年,P.K.14乐队的主要活动在南京,是南京最重要的乐队之一。1999年乐队移居北京,发表第一张专辑《上楼就往左拐》后,P.K.14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后朋克乐队。杨海崧的妻子孙霞(贝斯)因为2002年6月患病乐队暂停了演出,现在乐队的成员都是一些老乐手,有许波、施旭东、雷坛坛和杨海崧。


P.K.14几乎每张专辑都是在不同的国家录制的,参与制作的制作人们也都是一些国外的大佬,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好吧,我想说杨海崧是很多艺人和乐队的制作人,包括刘惜君和CarsickCar...


P.K.14的现场,给我的感觉就是有一种老大哥的平稳!我看的上海场,演出中间有乐器出状况了,许波上去就一段solo秒稳场,还有老外给杨海崧表白"I Love You",杨海崧回“What are you fucking saying?I Love You,too." 我觉得大概可以用一句话大致形容下杨海崧给我的感觉      舞台上的流氓大哥,纸笔上的文字诗人,音乐上的审美巨石。



在那个年代,杨海崧想让中国也拥有一个和4AD一样的专属摇滚音乐的独立厂牌,于是就建立起了兵马司。兵马司的乐队,几乎每一支都能看见杨海崧的影子,不论是有着奇奇怪怪台风的乐队(法兹、脏手指),还是充满诗兴歌词的海鹏森、善于讽刺生活有“无赖”气质的脏手指等。


不得不说,我也太喜欢兵马司的乐队了吧!(摊手)











以上所有后朋及朋克简史的内容,

均为本人翻译并结合个人见解而来,

禁止未经允许转载或挪用。






编辑| 攒稿: 🌵Kat (我好迷)


排版: 🌵Kat (我好迷)


贴纸:Nicolas Party


文献:Wiki,Fandom,Last.fm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