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略 | 潘虹,唐莉:海外经历能否提升科研论文产出?——以长江学者为例

潘虹,唐莉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24-09-04

摘要

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人才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那么海外经历能否提升科研论文产出?本文聚焦我国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8-2017年入选的178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构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数据库与科研数据库,从学习、工作两个维度实证研究了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海外经历正向影响国际科研合作与国际科研生产力。具言之,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对科研论文产出的正向影响具有差异性,海外学习经历的正向效应远远大于海外工作经历的正向效应,海归学者在科研论文产出上的优势因学科领域与高校平台的不同而差异性显著。


关键词

高层次人才;海外经历;科研论文产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引进成效后评估”(18BGL219)
作者简介潘虹,1990年生,女,四川中江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人才政策、公共政策绩效,电子邮箱为hongpan@cqu.edu.cn;唐莉,1977年生,女,河南信阳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政策、全球科技治理。
引用本文潘虹,唐莉.海外经历能否提升科研论文产出?——以长江学者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04):105-113.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广开进贤之路,广聚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已达562万人,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1]。适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2]。作为人才国际交流的重要抓手,我国的出国留学政策与引才回国政策日益完善,在原有“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发挥作用”[3]。那么海外经历是否“发挥作用”?是否影响高层次人才的科研论文产出?
遗憾的是,学界就高层次人才海外经历如何影响科研论文产出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既有研究包括以下两方面文献:一是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研究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合作的关系。已有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科研履历分析与文献计量分析论证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合作的积极效应[4-7]。二是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研究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生产力的关系。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科研人员赴海外学习或工作,有助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培育专业的科研技能,积累科技人力资本提高国际科研生产力[8-11]。然而,也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相较于本土科研人员,拥有海外经历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科研生产力上并无显著优势[12-15]。究其原因,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可能影响跨国资本的积累程度,继而对科研论文产出带来差异化的影响[16]。既有研究大都聚焦于某一类别海外经历的单一分析,缺乏对不同类别海外经历影响效应的综合比较。
本文聚焦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8-2017年入选的178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构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数据库与科研数据库,从学习、工作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不同类别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差异性影响,希冀为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制定与管理实践提供经验证据。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一)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合作
国际科研合作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合作共享的行为[17]。学界研究认为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合作具有积极影响,既有研究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提供了翔实依据。理论分析上,威廉姆斯(Williams)[18]从国家、城市与机构三个层面全面剖析海外经历促进技术转移与知识扩散的正向外部性。马赫鲁姆(Mahroum)[19]认为海外经历是科研人员建立国际学术网络与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证检验上,一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合作的关系。比如,琼斯(Jöns)[4]对93个国家1800余名访问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德国洪堡基金获助者回国后与德国学术同仁维系着长期的国际科研合作关系。伊纳尔维兹(Ynalvez)等[20]对菲律宾农业科学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拥有海外经历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更多。琼克斯(Jonker)等[21]对阿根廷生命科学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海外经历建立的学术网络显著影响着国际科研合作模式。二是通过科研履历与文献记录研究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合作的影响。比如,阿格拉瓦尔(Agrawal)等人[5]基于印度专利引文数据库进行研究,发现专利发明人的海外经历有助于构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与促进技术跨国转移。杨芳娟等人[6]基于Scopus数据库进行研究,发现拥有海外经历的中国高被引科学家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更多。伯纳德(Bernard) 等人[7]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分析,认为法国化学家的海外经历同样对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具有积极影响。
(二)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生产力
国际科研生产力是指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直接与间接产出的总和,前者包括论文、专利与专著等,后者包括知识、技能与荣誉等[17]。学界对海外经历影响国际科研生产力的结论莫衷一是。一方面,“炼金”论认为科研人员通过海外经历锤炼了内在的科研技能,有利于提高国际科研生产力。一是通过描述性分析或回归分析研究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比如,阿克斯内斯(Aksnes)等人[22]调查了一万余名挪威大学科研人员,发现海归学者的国际科研生产力更高。弗兰佐尼(Franzoni)等人[8]分析了16个国家四万余名科学家,证实外籍科学家与拥有海外经历的科学家学术影响力更高。斯拉沃娃(Slavova)等人[9]的研究聚焦化学领域的科学家,发现美国引入海归科学家显著提升科研机构的科研绩效。余广源、范子英[23]的研究聚焦经济学领域的教师,认为毕业于海外名校的海归教师国际论文数量更多、国际科研影响力更强。二是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生产力之间的因果机制。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有学者运用工具变量方法,比如:霍斯尔(Hoisl)[24]以德国科学家为例,运用工具变量方法识别出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塔塔里(Tartari)[10]以英国生命科学家为例,运用工具变量方法同样发现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比如:赵镇岳等人[11]以中国科学家为样本,发现海归科学家的国际论文数量与作为通讯作者的论文比率都较回国之前增长更快。
另一方面,“镀金”论认为科研人员通过海外经历仅仅镀上了外在的海归光环,无益于提高国际科研生产力。有学者聚焦高被引科学家,比如:阿里(Ali)等人[25]以物理学、生物学与经济学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为例,研究发现海外经历对H指数影响不显著;亨特(Hunter)等人[12]研究发现相较于美国本土高被引科学家,从英国移民到美国的高被引科学家在国际科研生产力上并无显著优势。也有学者聚焦某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比如:卡尼巴诺(Cañibano)等[26]以西班牙学者为例,研究发现海外经历有助于拓展学术合作网络与获得国际基金资助,然而无益于提高论文产出和专利数量;费尔南德斯-祖别塔(Fernández-Zubieta)等人[13]调查英国学者后发现,海外经历对科研产出影响不显著,只有当学者流向更高层次的科研机构时,他们的科研产出才得以轻微改善;叶晓梅、梁文艳[14]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后发现,海归教师在发表中英文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上均无明显优势;张冰冰等人[15]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同样发现海外访学经历对教师的科研产出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H1:拥有海外经历的学者国际科研合作越强,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具有差异性的影响。
H2a: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具有正向影响,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具有差异性的影响。
H2b: 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具有负向影响,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具有差异性的影响。
H2c: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不具有差异性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岗位和长江学者成就奖。本文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数据库与科研数据库构建流程如图2 所示。笔者首先通过中国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年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三个信息源交叉核校获取1998-2017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名单;继而在高校官网检索履历信息,并通过论文信息与电子邮件补全缺失信息;最后核校上述信息并通过清洗编码构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数据库。为确保数据库准确无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信息由两个研究团队独立收集,再通过交叉验证直至两组数据完全一致。在构建履历数据库过程中,笔者排除了549名履历信息缺失或不完整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最终确定有效研究对象为178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鉴于海外经历的研究议题与数据来源的可得性,本文采用英文论文作为科研论文产出的测度指标。笔者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在作者检索模块中通过“姓名+机构”条件组合进行检索。数据来源限定在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与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三大引文索引,文献类型限定在Article、Review、Letter与Editorial Material四种类型,检索时间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其次,将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与学者官网中的论文信息进行人工匹配核校检验。最后,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核校后的文献记录,将其导入VantagePoint软件后清洗第一作者论文数、通讯作者论文数、国际合作论文数以及每篇论文的ISSN号。在构建科研数据库过程中,笔者最终下载、清洗出273108条文献记录。
(二)变量测量
1. 因变量
(1)国际科研合作。既有研究通常使用国际合作论文作为国际科研合作的衡量指标,本文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发表论文中作者所属国家数量≥2的论文界定为国际合作论文,采用国际合作论文指标测度国际科研合作。为了测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贡献度,设置了第一作者论文、通讯作者论文两个指标。
(2)国际科研生产力。既有研究通常使用诸如论文、专著、专利与科研报告等科研成果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生产力,本文在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采用国际论文指标测度国际科研生产力。为了衡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国际科研论文产出中的贡献度,设置了第一作者论文、通讯作者论文两个指标。
2. 自变量
本文的自变量是海外经历,从海外学习经历与海外工作经历两个维度测量。海外学习经历,设置硕士海外经历、博士海外经历、联合培养海外经历三个变量;海外工作经历,设置博士后海外经历、任教海外经历、访问海外经历三个变量。
3. 控制变量
个人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1)性别,学界研究科学家行为议题时广泛讨论性别差异,诸如性别影响科研论文产出的研究不胜枚举[27-28];(2)科研训练时间,采用本科毕业到博士毕业的间隔时间来衡量科研训练时间[29-30];(3)海外经历时间,设置海外学习时间、海外工作时间两个变量;(4)海外经历地区,设置美洲地区求学、欧洲地区求学、美洲地区工作与欧洲地区工作四个变量来控制海外经历地区的潜在影响。
组织层面的控制变量包括:(1)高校层次,借鉴已有研究[31],将高校层次划分为C9高校、“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四组;(2)学科领域,按照“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3个学科类别分组,借鉴李峰等人的研究[32],将学科领域划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医药与人文社科四组①。研究变量的操作化定义详见表1。

四、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报告了本文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因变量来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的均值为38.90篇,国际合作论文中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的均值为3.24篇,通讯作者论文数量的均值为12.68篇;国际论文数量的均值为153.26篇,国际论文中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的均值为12.83篇,通讯作者论文数量的均值为59.50篇。从自变量来看,海外学习经历中,联合培养海外经历均值最低,博士海外经历均值最高;海外工作经历中,任教海外经历均值最低,访问海外经历均值最高。总之,因变量与自变量观测值的变异程度较大,进一步说明实证研究的必要性。

(二)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合作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合作的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如表3所示。从海外学习经历来看,一是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133.1%,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97.7%,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143.3%;二是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59.4%,但其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却没有显著增加。从海外工作经历来看,一是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28.1%,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27.7%,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43.4%;二是赴海外从事教职工作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36.4%,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31.8%,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54.1%;三是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24.1%,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提高27.2%。可见,海外经历发挥“炼金”效应,假设H1成立:拥有海外经历的学者国际科研合作越强,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具有差异性的影响。

(三)海外经历与国际科研生产力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的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如表4所示。从海外学习经历来看,一是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提高73.4%,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提高51.9%;二是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提高67.9%,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提高55.8%。从海外工作经历来看,一是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提高24.1%,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提高42.6%;二是赴海外从事教职工作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提高26.9%,作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提高24.6%,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提高44.9%;三是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提高29.8%,作为通讯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提高26%。可见,海外经历发挥“炼金”效应,假设H2a成立:海外经历对国际科研生产力具有正向影响,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具有差异性的影响。

(四)稳健性检验
1. 学科领域差异性
本文将研究样本划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医药与人文社科四个学科领域子样本,进行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124.6%;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120.4%;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21.6%。在工程技术领域,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94.1%;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48.5%;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39.7%。在生命医药领域,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64.2%;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36.8%。在人文社科领域,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131%(见表5)。

2. 高校层次差异性
本文将研究样本划分为C9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与普通高校四个子样本,进行稳健性分析。研究发现,从C9高校看,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29.4%;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81.4%;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80.8%;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32.3%;赴海外从事教职工作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35.4%;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42.2%。从“985”高校看,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52%。从“211”高校看,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77.8%;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290.2%;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151.8%;赴海外从事教职工作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53.9%;赴海外从事访问活动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58.8%。从普通高校看,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国际论文数量增加75.9%(见表6)。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聚焦我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8-2017年入选的178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构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履历数据库与科研数据库,从学习、工作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研究发现海外学习经历的正向效应远远大于海外工作经历的正向效应。该结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者在早期求学阶段通过海外学习积累科技人力资本的高回报现象。一方面,就海外学习经历而言,博士海外经历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强,联合培养海外经历的正向影响效应次之,而硕士海外经历无显著的影响效应。有意思的是,尽管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显增,但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却没有增加,该现象表明赴海外联合培养的学者可能囿于访学周期较短而尚未真正成长为海外科研团队中的主力。另一方面,就海外工作经历而言,访问海外经历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强,任教海外经历的正向影响效应次之,博士后海外经历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小。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访问项目可能发挥了“负向自我选择”效应,即科研能力亟待提高的学者可能更为主动地申请访问学者项目,以此来提高科研论文产出[33]。
第二,海外学习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效应在学科领域、高校平台上具有差异性。其一,博士海外经历有利于提升科研论文产出。从学科差异看,该效应对自然科学、生命医药领域学者作用显著;从平台差异看,该效应对C9高校、“211”高校学者作用显著。其二,联合培养海外经历同样有利于提升科研论文产出。从学科差异看,该效应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学者作用显著;从平台差异看,该效应对C9高校、“985”高校、“211”高校学者作用显著。可见,自然科学、生命医药与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在教育培养阶段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联合培养,有助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接触先进的科研设备,接受专业的科研训练,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能力。
第三,海外工作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效应在学科领域、高校平台上具有差异性。其一,博士后海外经历有利于提升科研论文产出。从学科差异看,该效应对工程技术、人文社科领域学者作用显著;从平台差异看,该效应对C9高校、普通高校学者作用显著。其二,任教海外经历有利于提升科研论文产出。该效应对C9高校、“211”高校学者作用显著。其三,访问海外经历同样有利于提升科研论文产出。从学科差异看,该效应对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生命医药科领域学者作用显著;从平台差异看,该效应对C9高校、“211”高校学者作用显著。可见,学者赴海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教工作或者访问交流,有利于融入海外科研团队,结识国际先进同行,建立紧密的合作网络,积累科技人力资本与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二)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可为我国高层次人才政策制定与管理实践提供如下启示:一是从政策主体来看,一方面,相关部门结合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分门别类地监测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效应。留基委在实施公派出国留学项目年度检查制度时,须尊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差异,摒除科研考核标准一刀切顽疾,对不同的学科专业设定差异化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相关高校结合不同平台差异性,因势利导地发挥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论文产出的影响效应。不同类别的海外经历对科研论文产出的积极影响均在C9高校学者身上作用显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顶尖高校与海归学者的双向支持效应。“985”高校、“211”高校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时应着眼于引进适合自身发展定位的海归学者,同时也应加强自身在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的能力建设,为引进人才发挥跨国资本优势提供优渥的科研环境。二是从政策客体来看,科研人员应结合学科领域与科研条件辩证地审视海外经历的作用。一方面,海外学习对科研论文产出的正向影响远远大于海外工作对科研论文产出的正向影响,科研人员或可积极争取海外学习经历,以实现早期求学积累科技人力资本的高回报率。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生命医药领域学者积极规划赴海外攻读博士,工程技术领域学者积极规划赴海外联合培养,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积极规划赴海外从事博士后工作,可以发挥提高科研论文产出的正向效用。


注释

①自然科学领域包括4个类别: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科学、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包括5个类别:化学工程、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国防科技。生命医药领域包括3个类别:医学、生命科学、农林与食品科学。人文社科领域包括7个类别: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与艺术、历史学、教育学。



(本文pdf版及参考文献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往期精彩

方略 | 朱以财,刘志民等:“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态势、挑战与进路—基于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的案例考察

方略 | 胡顺顺,姚威:“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与沿线68个国家双边数据的分析

方略 | 苏洋:国际学术流动会促进高校教师学术创业吗?——基于我国五所顶尖高校机械工程学科的实证分析

方略 | 胡蝶,吴玥,常伶颖,文雯:“嵌入”与“破局”:疫情背景下我国国际科研合作关系的延续与创新

方略 | 高学德:我国层级性大学信任的生成:权威文化与制度绩效的共同影响


投稿入口

本刊建议论文内容宜兼具思想理论深度和实践针对性,支持学科交叉与创新,注重学术严谨性、规范性和良好的中文写作。字数在10000 ~ 15000 字为宜。格式体例按照《复旦教育论坛》刊文格式、体例行文。

投稿方式:http://www.fef.fudan.edu.cn。


排版 | 王   辉

审核 | 方士心



欢迎订阅《复旦教育论坛》!

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探索和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新成果,主要刊登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经济、高校课程与教学、比较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比较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