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远的还念(二)——外婆诞生120周年纪念

地球村公民 庐山真容 2023-06-26


上一篇: 永远的还念(一)——外婆诞生120周年纪念

我的外婆夏德贞(二)

——刘凯德 刘莉  刘浩雄 编著

外婆的自传


重入苦海

父母初去世时,每天中饭后姑母即哭。初我不知事,姑母哭,我玩,似没我的事。日大一日,渐知事,姑母哭我亦哭,而且声音比她大,她怕我哭坏了就不哭。因我上“半日学”后,校长每月津贴我大洋三元,我们的生活宽裕点儿,有时早上姑母给我两方孔钱,叫我买薯或烧饼吃,我总是下学后仍还给姑。我们每天吃两餐饭(上午十点多,下午四点余)。晚上家中无油点灯,我就在邻家玩,到睡时才回家,姑母就点油灯,照着铺床就寝。

学校停办后,我二人生活更艰苦,姑母因常哭,眼失明不能做针线活,而我渐长,有什么活我就去干,如缝袜尖、去面厂装面、茶叶行挑茶叶、做蜜枣等,维持二人生活很难,最后每天下午,姑母打发我去外婆家吃一餐。外公一个人要哺养三子四女,一家九口也不容易,不过人多,加我一人也不觉得。我们吃不饱就弄锅粑粥,有时外公买些锅粑,煮给大家吃。姑在家则日食一餐,体渐日弱,我年幼不懂事,没人照管我们,代我们打主意,只有一天天的无目的、无打算生活着。我每忙累及念姑太苦,泪水不住。生活虽苦,但姑侄二人精神痛快,我们不争吵、不生气。

进入诺立女书院

到我16岁的那年夏天(1919年),某远房亲戚吴婆婆,她多年没来我家,路过我家,她想起我姑侄二人,进家看看。见我长大很喜,问我上学否。姑告其知,她看我的字,并问我书之内容,我一一对答,她喜,问我还想上学否?我答,喜欢。如是,她对我们说:介绍我去上学,一星期后来回信。到时,她果然来了!讲,九江诺立女书院校长(胡遵理J. V. Hughes,美籍女传教士)叫我去。她领我见校长,便留我在校住并上课。当晚饭后,我一人躲到三楼宿舍里哭,想姑母(每天如此)。

诺立女书院校规很严,一月回家一次,星期六下午二时才放家人进校看望学生。姑母每星期六总是十二点就来校,坐在门房等。我回家就不肯返校,姑母拿棍赶我,讲学校有饭吃、有书读,家里一日二餐不得饱,不去不行!路过外婆家,她也说:学校有书读、有饭吃,不去不行。

入学时,我考取了初一(以一个念了四年半日学的人),而且功课对我来说也不难,每次考第一。入学同班即选我班长,一直到中学毕业。高一时我当选学生自治会会长、文艺会会长等职,慢慢渐适了学校生活,知识增多。见到以前的毕业生,知道毕业后可当小学老师,有的考上大学、中专,也可行医或干别的事,对自己的前途略有希望,才知道女子念书也可工作,为社会服务。(待续)

注: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为通商口岸,称为五口通商。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1950年代~1990年代,香港成为中外贸易中心。
1858年,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潮州(汕头)、琼州(海口)、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1861年,九江正式开埠通商,洋行和民族工商业也随之逐渐开始发展,,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埠,华洋商家杂处,南北货物汇集,一度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

诺立书院旧址,位于九江市甘棠南路28号,原有西式建筑多栋,多为二至三层建筑,20世纪90年代初起陆续拆除。

1872年,以美会传教士在柴桑路红十字会内办起了半日制女校,时称女子学校,它是江西省第一所女子学校,后来随着校址、规模等方面的变迁,先后易名为诺立书院、诺立神道女中,也称诺立女中。胡遵礼女士任首任校长(时称“监督”)。胡遵理(1874~1951.11.29),1874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传教士家庭。

最后其中学部和小学部与儒励合并,成为儒诺联中(儒励与诺立各取一个字命名)及其附小。

现在九江的同文中学前身是私立同文中学和私立儒励女子中学(分别创办于1867年、1873年),是美国基督教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也是江西省最早的中学(现在有的中学或大学号称有一千年历史,其实是把旧时的书院算进去了,与近现代教育没有什么关系)

儒励女子中学的创始人是美国传教士昊格矩和霍格姐妹。外婆6岁时成了孤儿,8岁时昊格矩和霍格姐妹看中外婆让其免费上学,还给外婆每个月3块大洋津贴,维持外婆和其姑姑基本生活费用。

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诺立书院和同文中学,为九江、江西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1923年诺立女书院师生春游照(右二为外婆)

1924年诺立女书院师生春游照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九江龙开河以东滨江地带被划为英国租界,图片中太古洋行九江分行设立于1875年,拍摄于1912年

上图为九华门,九江城唯一开在长江边的城门,古时候这里船舶如梭,异常热闹,拍摄于1900年,位置在如今滨江路一带

九江西门口外的九江钞关,位置在如今的滨江路与环城路交叉口西侧,拍摄于1898年

1920年代,停靠在九江码头上的客轮,看上去相当豪华,可以媲美1980年代长江上的上海~重庆“东方红号”客轮。可惜长江上已经没有这种客轮了。

注:编著者授权本公号原创发布。非常抱歉,标题把怀写成还,却修改不了。
上一篇: 永远的还念(一)——外婆诞生120周年纪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