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母校:齐鲁大学——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权被正式承认。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营口)、登州(烟台)、台南、潮州(汕头)、琼州(海口)、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源头是登州文会馆是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私立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是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型大学,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1876年改称“文会馆”,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1882年纽约长老会总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学院)为学校英文名称,以“文会馆”作为中文名称。
狄考文于1864年正月在登州(今蓬莱)和先期达到的一对传教士夫妇在城西北观音庙办起了一座寄宿的“蒙塾”。1872年,狄考文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校舍,增加了课程。称前三年为“备斋”,后六年为“正斋”,“正斋视高等学堂之程度,即隐括中学与内;备斋视高中学堂之程度,而隐括蒙学与内”(《文会馆志》)1876年,文会馆第一批学生毕业(学制12年),毕业生仅3人: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这比上海圣约翰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早3年,比北京汇文、通州的潞河(两校当时都称书院,后合并为燕京大学)早了十几年。
齐鲁大学校长、哈佛大学毕业生刘世传曾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
1904年的登州文会馆和潍县广德书院合并而成“广文大学”。
从1864年登州文会馆建立直到1924年,齐鲁大学及其前身都只是教会拨款、传教士自行建立的学校,既没有得到中国政府认可,也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执照,故不能颁发符合任何国家规定的毕业证或学位。
1924年,学校在中国注册立案,学校以“私立齐鲁大学”作为校名,
1924年7月19日,经齐鲁大学申请,加拿大授予齐鲁大学执照,授权齐鲁大学按照自己理事会的规定“授予与中国法律相一致的文凭和学位”。根据此规定,齐鲁大学颁布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医学院毕业生颁发医学学士学位,同时授予美国和加拿大认可的医学博士学位。
1929年10月底,齐鲁大学的学生再次掀起去宗教化风潮。欧美著名大学都经历这个过程。在此背景下,齐鲁大学在各方面进行了适应性改革,淡化宗教色彩,将神学分离出学校独立建院,在神学楼四周建起了一堵石墙。
办学目标修改为“培养学生具有爱、服务和牺牲的精神,造就学生具有崇高的品质,提供专业的训练,满足社会需要。”
外婆入学第一学期正好遇到这一波风潮。导致外婆差点无处可去,幸好认识著名病理学家侯宝璋夫妇,得以住到他们家落脚。见→永远的怀念(五)——外婆诞生120周年纪念(待发)(今天同时发布:永远的怀念(四),在隔壁可查看。)
1917-1931年齐鲁大学毕业生只有438人,主要原因是齐鲁大学招生条件过高。高中必须毕业,还要通过党义、国文、英文、混合算学、中外历史、科学六门考试;二是学费过高,学生要向学校缴纳10项费用,每年高达140元,其他杂费还要20多元;三是学校由于教会背景长期未能在中国政府立案,影响了招生和扩张。
1930年,学校聘请孔祥熙任董事长兼名誉校长、朱经农任首任华人校长,改礼拜堂为大礼堂,不入教的师生数量大为增加。
1931年10月17日,国民政府批准私立齐鲁大学注册立案。立案之后,齐鲁大学开始同时颁发国民政府教育部统一样式的大学文凭以及原有的加拿大文凭,这也成为了齐大毕业生的一大特色。
鼎盛时期的齐鲁大学
191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这20年,是齐鲁大学的兴盛时期。
齐鲁大学全盛时期,老舍、钱穆、顾颉刚、栾调甫、马彦祥、吴金鼎、胡厚宣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 学校以医学院实力最强,坊间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
外籍传教士们,联合当时的山东都督周自齐,在新建门外占了几百亩地当做校址,陆续建起了化学楼、物理楼、神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及康穆礼拜堂等六座大楼。又建起学生宿舍、饭厅。传教士们住进了专门为他们盖的小楼,中国教职员工住小平房。另建有电灯房、自来水塔、作坊、崇德小学、圣保罗楼。更辟有农场。有《田家半月刊》社。
后又建了医院大楼、泽溥观象台和寿令观象台。
在正觉寺街,曾设有社会服务处(属神科,类似青年会)。在济南以东的龙山(今属章丘区),设有乡村服务处,内有小学、示范农场、医疗站和布道所。医学院则有附属护士学校,技士科、药学科等。
广智院也一度并入齐鲁大学,称为“社会教育科”,与文理科、医科、神科并列。后来还设立了国学研究所。
彼时学生来源范围极广,全国各地、各阶层,基督教徒、非教徒的都有。这个时期的齐鲁大学,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科系繁多的综合大学。它是由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三国的十四个教会组织共同办理,并且在加拿大立了案。它的最高管理机构设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城,在英国的伦敦和美国的纽约,各设有分部。
这时的齐鲁大学力量是雄厚了,但组织庞大。二十年中,校长凡十易人。其中前四人都是外籍,后来因为中国的国内环境,外籍校长不好干了,才由中国人李天禄、罗世琦、朱经农、林济青、李植藩、刘世传等先后担任校长,或代理校长。
齐大仿照西式大学各科开始分系。但开始时,各系人员很少,设备亦多简陋。以后经过相当时间,才逐渐充实。
例如文学院的国文系,初到济南时,教师多是前清的举人、秀才、拔贡。1930年聘请从英国归国不久的老舍担任文学院院长。老舍离职后又聘请了现代戏剧学家马彦祥前来任教。
教育系最初只有一个美国传教士明显文当系主任。1925年,请来了一位留学美国得到哲学博士学位的李天禄当文理学院院长,兼教育系教授,并教英文。以后又请来好多位留美回来的博士,如王长平、慈丙如、程其保、傅宝琛等。
社会经济学系最初的系主任是美国教士巴克尔。他既教社会学,也教经济学。后来留下一位历史系的毕业的吴金鼎(禹铭)和社会系毕业的范迪瑞当助教。巴克尔回国后,请来一位老牌美国博士余天休当系主任。经济学方面则请了一位留学英国的博士朱某来任教。
理学院方面,物理系最初的系主任是一位加拿大的传教士夏景文。最后请来一位留学德国的陈文彬博士当系主任。
化学系的系主任是美国教士窦维廉。由留学英国的王继泽(启承)任教授。后来又请了留学美国的博士杨道林(德斋)任教授。还有一位刘遵宪,也是化学系教授。
生物系主任原为美教士贾珂,会法文,著有《华北鸟类》一书。另外有秦华堂任教授。后来主任换了另一位美教士温福立担任,张奎任教授。
天文算学系的人事变动比较少。多年以来,就是王锡恩(泽溥)当系主任,专教天文;田羲经(冠五)专教数学。后来请了一位英国教士斐礼伯,既教天文,也教数学。王锡恩去世后,斐礼伯继王为系主任。
地理地质系于1920年左右,从山东矿业专门学校,请来一位美国留学生林济青,教地质学。课本是用已译成中文的美国课本。后来请了一位英国教士司克德当系主任兼教授,教地理和地质学。
宗教系的系主任是美国教士赖恩源。教一些宗教课程,并进行各种宗教活动。这是传教士们特别重视的。
除上述各系之外,还有一个国学研究所。它的经济方面由北平哈佛、燕京学社支持。据说这笔经费来源于美国铝的发明者豪尔的遗产。哈佛大学受委托,以此款从事中国学术研究。
齐大国学研究所,初由栾调甫当主任,后由一个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当主任。学校迁到四川成都华西坝的时候,曾请了顾颉刚任国学研究所主任。
以上所述,是济南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各系及其他附属单位,在抗日战争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事更替,工作发展的概况。
齐鲁大学经费来源及管理
齐鲁大学既为美、英、加三国的十四个教会组织联合举办,其经费自然是由教会向教友募捐而来。例如“罗氏基金”、“罗氏驻华医社”,由美国富豪洛克菲勒大量捐献。美国发明家豪尔的部分遗产便充作哈佛、燕京学社的基金。齐大的国学研究所,就是这个社的一部分。此外象路思义的儿子约翰·路思,也是美国《时代》《幸福》《生活》三本杂志的老板、也是一个对教会大学捐钱较多的富豪。路思义曾和洛克菲勒约定齐大发展到若干学生的时候,洛氏就给若干钱。
齐鲁大学毕业生合影
齐鲁大学有一个大学评议会,评议会之上还有董事会,或称“校董会”。董事会最初都由传教士们组成。由参加办齐大的各教会组织,推选代表作董事。董事长最初都是外籍;美国“长老会”的阿保罗和英国“圣公会”的史多玛主教,都曾当过董事长。在齐鲁大学正式立案后,董事会里面,中国人占过半数。
董事长亦曾由中国人担任,如衣兴林、孔祥熙、侯德榜等都当过董事长。
在1931年之前,各学院的教授会议、院务会议、大学评议会、董事会等,开会时都用英语讨论。会议记录、文书档案,也都用英文。学校的布告,在外籍人当院长、校长的时,也都用英文。后来有了中国人当院长、校长,中英文兼用。
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后的齐鲁大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齐大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教职员和全体学生,由当时的校长刘世传带领,先后迁到四川成都华西坝。还有一小部分教职员工留在济南,支持门面,占住房产。医院仍然照开,国学研究所专做研究工作。齐鲁神学院照常活动。图书馆依旧开门。观象台上,程廷芳每天早上观察并记录“日斑”,并仍经常检查记录气象。美国传教士施尔德医生当临时校长。
1941年12月8日,日寇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济南的齐大被日本军队占领。外籍教职员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中国教职员工都被驱逐出校。学校被当做日寇的军医院。
迁到四川成都的齐鲁大学,以经常闹学潮著名。学生中的国民党和共产党,斗争非常激烈。当时吴金鼎任“训导长”,感到对此无法处理。他对人讲,常被逼得哭泣。张伯怀担任当时的文学院院长,顾颉刚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刘兰华继续任妇女部主任。
抗战胜利前夕,吴克明担任了校长,孙天锡任教务长。胜利后,1946年秋,齐大由成都迁回济南本校。却只办了两年,尚未完全就绪,就又因内战,把学校分到三个地方去。一九四八年八月底,校长吴克明和教务长孙天锡,带着文、理学院和大多数教职员,迁到浙江杭州云栖寺。医学院师生也随后迁往福州。济南校本部还留下一部分教职员留守,内有美教士赖恩源和总务长杨道林等。医院照开,齐鲁神学院也原地未动。
迁到杭州的齐大,住在云栖寺大庙里。美国人艾迪,英国人艾德礼,加拿大人罗天乐,都曾到齐大讲演宗教,组织基督教团契、祈祷会、查经班。
1952年院系调整后
齐鲁大学被撤销建制,其学科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继承齐鲁大学校本部的是山东医学院,后来改称山东医科大学,再后来,被山东大学兼并,成为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建议置顶,设置星标,连封四号成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