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的教育,除了父母任何人都无法教给孩子

童书妈妈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4-10-16

有一种教育,是除了父母,任何人都无法给予孩子的教育,那就是亲密关系的影响和示范。
很多家长,一回到家就板起面孔,夫妻之间要么形如路人,要么争吵不休。让孩子如何体会家庭的美好,对爱情的憧憬呢?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谈恋爱,不愿意结婚,结婚的不愿意生孩子。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他们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负面印象。
有位很优秀的女性朋友告诉我,“看到我的父母像仇人一样过了大半生,我真心希望他们分开算了。我不愿意结婚生子,就是没有信心好好爱家人。”
爱的教育,只能来源于家庭,只能是来自于父母的示范。孩子在家里看到的所有细节,就是他以后的家庭观、爱情观的基础。
可惜的是,我们的家庭里,很少会自然地去表达爱,尤其是夫妻之间的爱。
也正因如此,我们问到很多孩子“你们的父母相爱吗?”他们回答“相爱”。可是问到细节的时候,他们都答不上来。

春节假期来了,一家人难得可以轻松地在一起,如果不是堵在路上,挤在景区,在惬意放松的时间,你可以问问孩子两个问题——“你觉得爸爸妈妈相爱么?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看看你家的答案,和文中一样么?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



孩子看不到你们相爱?
因为它好像真的也没发生过

在童书妈妈儿童营中,我们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并基于观察来写作。有一个主题是,“你们的爸爸妈妈相爱么?你们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大家来听听孩子们无忌的童言吧。孩子们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你们的爸爸妈妈相爱么?所有的孩子都会齐声回答“相爱”。

这大概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标准答案,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也相信爸爸妈妈是相爱的。
 
可是当我们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孩子们大都会沉默一会儿,然后就有孩子回答,“他们不吵架的时候,就是表示他们是相爱的!”就有不少孩子附和说“是的!”
 
这时候,我就会追问”不吵架就是一定相爱么?你看我们和邻居之间也是不吵架的,我们是相爱的么?我需要听到事实,才能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是相爱的。”
 
这下子,孩子们都开始使劲回忆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爸爸妈妈是相爱的,过程变得有些沉默和漫长,之后答案就丰富起来了:
“爸爸和妈妈抱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是相爱的!”

“爸爸对妈妈说话总是很温柔,所以他们是相爱的!”

“妈妈生气了,爸爸就会带着我们一起哄她开心!”

“爸爸会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和花,所以他们是相爱的!”

“妈妈做得好的时候,爸爸会给她竖大拇指,所以他们是相爱的!”

“爸爸给帮妈妈挂衣服,所以他们是相爱的。”

不要以为答案很多哦,这些就是那期二十多个孩子给出的所有的答案了,有些还是一个孩子说的。
 
扪心自问,大多数人都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和伴侣还是很相爱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相爱,孩子却视而不见呢?

连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都看不出来我们是相爱的,我们的爱情还有别的见证人么?

孩子在生活中看不到父母相爱的具体细节,是因为这些真的没有发生过呀,至少没有在孩子的眼前发生过。
 
▲每一段爱情大概都是在这样甜蜜的表情中开始的

▲人到中年,这含情脉脉的对视就只能在电影里了么?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是很不一致的,其中原因大致有三种。
 
一是尽管我们心里认同“夫妻关系是高于亲子关系的”,但是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还是把更多的时间、关注和精力,放在陪伴和教育孩子身上。
 
根据《教育导报》的不完全统计结果,参与调查的人都把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放在差不多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都占40%以上。

但在相处中最占用时间和精力的是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平均占69%。给伴侣的时间只有15%。也就是说我们给伴侣的关注和时间只有给孩子的1/4。

也许爱可以是无限的,但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

如果不花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去爱自己的伴侣,对方能感受到你的爱么?

如果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把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他们当然会以为自己就是宇宙中心,家庭的核心,你们做的事情都是忙着爱孩子,孩子哪有机会看到你和伴侣之间的爱呢?
 
二是很多人从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接受的是保守的情感教育。我们的父母不会在别人面前表现亲昵的样子。

我们小时候根本就看不到父母的亲密关系,长大了也就不习惯不好意思在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面前,和伴侣“秀恩爱”。

尤其是和老人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夫妻双方几乎就没有时间和机会公开表达自己对伴侣的爱。

三是我们缺少表达爱的学习和练习。心中有爱却没有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让对方充分感受到这份爱意,听起来真的令人挫败。可很多夫妻都是这么凑合相处着。

人艰不拆,这里不能再举例自嘲中年人的爱情了。
 

亲密关系
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都很重要
 
一、爱情永远是婚姻的基石‍

我们都熟悉这句话“婚姻是需要经营的”,可经营什么?最核心的不就是夫妻之间的爱情么?

如果不经营和忽略,两人的爱情走着走着就淡了,没有爱情的家庭关系就会缺少黏性。彼此过得不开心,也就经不起生活中的大风大浪。
 
很多中年夫妻真的处于“相敬如冰”的状态,对对方都心怀不满和无奈,说得委婉一点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说得直白一点,是我们不再用欣喜和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了。

据说绝大部分妻子和丈夫每天都会通一次电话,可是电话的主题却只有一个——“今晚你回家吃饭么?”有闺蜜说自己变发型快一个月了,丈夫都没有发现。

更有朋友调侃说,自己不离婚的原因是:这个男人是我儿子的爸爸,就看在他还长得比较像我儿子的份儿上。
 
二、亲密关系的学习和观察,孩子只能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到。
 
知识和技能可以从学校从培训班学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生活方式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很大,但也会受师长同学朋友的影响。

而如何与伴侣相爱相处,我们几乎只能从家庭中观察到学习到,通常是要么和父母一样,要么完全相反,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最大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重要,并不只是说家庭和睦,夫妻不吵架,表面看起来很和谐。而是我们如何向挚爱的人表达爱和欣赏,有意见分歧时,要如何有效沟通和解决分歧。
 
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当她和丈夫出现分歧时,她真的不知道如何沟通解决,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辈子相敬如宾,没有过争执。

她说自己完全不明白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后来才知道父母遇到很多问题时,都会在孩子睡觉后商量,甚至争论,但这些从不会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来。
 
她说:“你知道么?我特别想回到小时候,去听听他们遇到问题时怎么交流的!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教教我呢?”
 
空洞的说教,要求孩子“有话好好说”,和家人之间每天好好说话,亲密交流,哪个对孩子更有示范作用呢?

 
具体的建议

不要忘记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个时刻,都可以用爱的语言向伴侣,表达自己真挚的爱。
在美国婚姻家庭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的《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作者给了很多具体的建议。他把表达爱的方式称为“爱的语言”。
第一种语言是礼物

礼物是最容易学会的爱的语言,也最容易被滥用。不过他更建议送给对方有特色的礼物,并不一定是昂贵的,但要独特,专门根据对方的特质和需要挑选的礼物。

有的时候还可以“把自己作为礼物”,专程陪伴侣去参加他特别希望你出席的活动或聚会。
▲ 一枚自己获得的金牌、一把心爱的吉他、一双专为妻子设计的鞋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礼物

第二种是肯定的语言

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肯定的语言,就会被激励,更愿意付出回报。赞扬和欣赏的语言,要用坦率简单的方式说出来。肯定的语言是很有效的沟通工具。

口头的赞扬比唠叨、挑剔的话更能激励人;鼓励的语言更能帮人鼓起勇气。

这里要特别注意,肯定的语言可不是故意给对方设套,鼓励对方做你期望的事情,而是在对方已经做的事情里,发现你应该欣赏、肯定和感谢的地方,用真挚的心感受,用直接的语言去表达。

如果实在不习惯直接向伴侣表达,也可以当他们不在场的时候,说一些夸赞的话,总会有人帮你转告的。

▲ 从四十多岁的丈夫的嘴里听到这句话,真是太甜蜜了

第三种是服务的行为

当你受到肯定的语言的激励时,当你有爱的力量,可以去做一些对方希望你做的事情,以此为他服务,让他高兴,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爱。

比如专门做伴侣爱吃的菜,放上卡片写上这是专门为他做的;比如帮助伴侣吹干头发,可以舒舒服服,早点休息。

第四种是身体的亲密接触

可以恢复恋爱时身体接触的频率,多牵手、搂着、拥抱,看书时也可以挨在一起,还可以帮对方按摩肩膀。在朋友和家人面前,一边聊天一边揽着对方,表示“就是有很多人在这里,我仍然看得见你”。

▲患难夫妻当掉了结婚戒指,手仍然紧紧握在一起

第五种是精心的时刻

精心的时刻不一定是浪漫的约会,而是在这个时刻和对方同在一起。

对方说话时,保持目光的接触。不一边跟对方说话,一边干别的事情,先请放下手机。注意对方的情绪变化和肢体语言,不打断对方说话。

具体的活动可以是两个人一起做喜欢的运动,听音乐会,逛博物馆,也可以是一起散步、野餐,甚至只是聊一聊童年往事,让彼此更了解对方。


父母之间的爱情只要发生了
孩子会永远记着

这次文章的配图,我用的是香港电影《岁月神偷》中的场景。

电影中的故事90%就是导演罗启锐父母真实的故事,四十多岁的人会在自己的记忆里(电影里)为父母之间的爱,留下这么多温暖片段,也是因为罗启锐导演从小就看到了父母之间的爱情。这部电影也要特别推荐给大家观看。

最后想提醒所有人,尤其是一心爱孩子的父母,踏实安心地爱自己的伴侣,不仅是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也为了让孩子看见幸福,领悟幸福。

你看,父母之间的爱情只要发生了,孩子会永远帮你们记着的。


配图来自电影《岁月神偷》剧照


舒雯/撰文
舒雯/编辑‍

欢迎加入全支持教育社群。
每周会分享:读写知识、读写课程、教育新知等等,
三川本人每周三会在社群跟大家聊天答疑哟,
赶紧扫码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童书妈妈三川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