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筑桥的整个教师团队,也都是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教育明星。 全校教师中,985及以上大学的毕业生占到了30%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老师占比为38%。涵盖了牛津大学、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顶尖高校的各科学霸。那么,他们怎样理解“小学教育”?工作中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是不是特别轻松地就做了小学老师呢?我们先来看郑校长是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她说,人一生都在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事情?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最后才是怎么去做?“但应试教育中,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孩子怎么做,但孩子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要做,以及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内驱力、目标感和行动力这三点在她看来是传统教育中比较缺失的部分,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终其一生无法回避的功课。作为生物化学博士和科学教师,郑校长认为科学最本质的东西并非解题,而是思维过程。“事实在哪里,逻辑在哪里,以及批判性思维在哪里,这是科学最重要的部分,但往往是我们忽视的。我们在做课程的时候,特别将这一部分加强。让孩子真正理解,科学不是数理化知识,科学是一种方法。”她说。 这种底层思维的模式,让郑校长重新去梳理小学教育到底该怎么做。在新课标中,筑桥发现,一些新的趋势恰恰是筑桥一直领先和超前做的,比如很多新概念和新提法,“对知识本质的理解”、“素养型课程”、“过程性评价”等等。也许只有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才是通向未来的入场券。而筑桥的专家型、创新型、学术型的这些高配置老师,最擅长的,就是从本质、深度和更大格局,更大尺度去引导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像英文老师石家玮,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硕士,被筑桥的教育理念深深吸引而加入了筑桥。她说,《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她的教育理念: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去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我希望我的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对语言产生兴趣。” 于是,她教学中加入了很多游戏化环节,比如对于孩子们来说,背单词有点枯燥,她就用打UNO牌的形式,既让孩子们觉得有趣,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很重要与“真实”链接。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源自于生活并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时,更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学习的内在动力。你想啊,这样的高标准,以及结合兴趣的英文学习,无论是评测成绩,还是综合素养,肯定是降维面对死学英文只为考试的那些学生——而且,以后去国外上学的时候,非常实用,非常有效。数学老师谭渊,复旦毕业,就进入世界500强。充分感受到了开放包容的环境特别好,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终身受益。于是,她就把在500强所获得的宝贵经验和理念,用在数学教学中。她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是清华大学钱颖一先生所说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想象力)。帮助孩子在小学阶段扎实校内数学的基础上,去发现那些数学世界的底层逻辑,从而更好的培养他们对于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世界的想象力才更为重要。这样的数学能力,一旦培养出来,无论以后在哪个学习阶段,无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不是很多学校和家长做的那样,小学阶段就靠勤奋,大量刷题,看似成绩还不错。可是,到了中学,思维能力就跟不上了。到了高中,越学越艰难。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混个及格——以后,这辈子都不想听到微积分了——这是多么大的损失啊。数学这么美的学科,这么重要的思维,就被白白浪费了。班主任也是一样的。筑桥的班主任,关心的不是班上有几个尖子,能考几个第一,而是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这不是讲给家长的漂亮话,筑桥的老师,是真正相信,且做得到的。就像倪圣佳老师,曾在美国就读master of arts in teaching专业,毕业后在旧金山Presidio Knolls School担任全科班主任,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为一位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老师,她对正面管教的理念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来到筑桥实验小学后,她把之前的经验和思考,更加积极用在工作中。后来,她还牵头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项目,让她曾经任教过的美国的学校学生和筑桥三年级的学生结为笔友。通过这个项目,中美双方的学生不仅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看似,这个工作不会直接带来学生的某科的学习成绩,但是,这却是极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教育课程。这样的课程,筑桥的每个任课老师,都做了许多许多。换句话说,也只有在筑桥,学校会鼓励老师这么做,老师也有能力这样做。但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真正地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培养一个人的未来。我们通常都认为,素质和应试只能二选一,在筑桥,打好底层思维能力的孩子,课本上还有什么问题能够难得到他呢?所以,快乐地学习,不是学得少,反而,由于快乐,学得更多;所以,素质教育,不是学得浅,反而,因为尊重生命,有主动性,学得更深。学得更多,学得更深,怎么会不决胜千里之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