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最近有两篇文章引起讨论,一篇是复旦保安学习微积分的故事、一篇是农民工思考、翻译海德格尔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总是引人感动,但感动之余,还有什么是被我们遗漏的呢?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二者是不是在当今社会是不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模板,是不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景观?
思考海德格尔一定需要文凭吗?农民工这样的人有没有资格思考这些印象中高大上的东西呢?他们的处境与与不思考海德格尔的工人的处境,是否有高下之分?这位农民工为什么要读海德格尔,而不是其他的哲学家?观看的人感到感动,这些感动背后有什么,是善良、温暖,还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忽视特权和不平等呢?
▼
1.让社会更平等一些,什么样态度,去做什么(指导我们去实践的态度是什么)(马列主义者怎么去看待)?
2.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保安学习微积分被报道,相似点是他们所属社会身份的刻板印象是“文凭学业不高,没有深邃思想”,海德格尔、微积分是否大学生等群体才会学, 学习海德格尔、微积分是不是算一种文化特权?
3.有人说大学生和农民工是平等的,那么我们跟他们真的平等吗?(没有环境、渠道)
4.“感动”背后漏了些什么?(感动是善良还是陶醉?)他们的真实生存环境是什么?(每天工作十个小时)
5.这样的文章是否被批量生产?(一波讨论之后又没掉,是否创造了文化景观?我们是否在消费他们的故事?)
6.为什么这位农民工想要读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技术、现代性的批判--工厂的重复工作)
7.以前时期的“劳动最光荣”(口号)现如今是否已成为老板剥削员工(安排工作之外的事)的借口?
7. 感觉麻木,异化的劳动是维持社会的物质基础,怎么看待这些劳动?(劳动作为负担,迫于生计,不再是光荣的事)
8.新闻传播:(谷雨工作室的文章)陈直在私底下的谈话却被报道,记者是否为了为了追求爆点热点而有违新闻原则?——被采访者本人意志的缺位。
9.女性主义的视角:报道中似乎体现了陈直妻子生育后不久加班加点工作,部分网友指责双方。——怎么样去帮助妻子摆脱家庭生活的束缚?(说概念、建立互助团体)
Hu:我们先从事情本身出发。第一件事情本身起源于豆瓣上一位叫陈直的人,他翻译了一本《海德格尔导论》,问能不能将其当做同等学力的证明来进入大学,不是为了知识变现,是因为现在的工作让他没有精力来让他进行哲学思考。这件事起初只在小范围之内得到传播(哲学圈子&豆瓣圈子),与后面一件事情结合起来才传播开来,第二件事情是复旦保安学微积分,这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因而传播的更广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让人们想起了陈直,于是就有了腾讯谷雨新闻工作室对陈直的访谈。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复旦保安学微积分的事件得到广泛讨论既有传播学的因素,也有圈内大佬鱼板(鱼板本人是复旦生科B士)的转发的因素,这里介绍鱼板的一些想法:鱼板认为,这是一种特定类型的新闻之中的一个,有没有发现我们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类似的新闻——某某校工通过自学去达到了大学生做到的某些事情。若干年前也有北大保安上北大的那样一个事情,所以时隔这么久看到这个事情就感觉有些似曾相识。鱼板的观点是:这个新闻本身是矛盾的,它一方面想要传达一个观点即“知识是没有门槛的,即使是保安也能学习到甚至学成那些东西。”,但这些人用于学习的时间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对于校工而言,不可能一觉睡到下午三点,有可能一天要值班十二个小时。所以,这真的是平等的吗?第二:我们就这个“校园”环境来看,文中的保安也是读过书的,一般人当不了北大保安/复旦保安。一般保安也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只有大学保安会有这样的资源,等于说是资源还是被限制在了大学校园里面。大家可以看到,这保安其实也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读过二本院校出来之后创业失败才选择去做保安的。是努力进入复旦当保安,然后试图在这里进一步学习的。SC:这里一方面表现出“平等”,但校里校外,只有通过进名校当保安才能获取教育资源,学生和工人之间依然是不平等的。Hu:回到社会流动的渠道的问题:80年代改革开放时,普通人有可能抓住机会通过一些投机行为来读书改变命运,比如Y的父亲,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众人笑)而当今不可能有如此社会晋升机制,频繁曝出的新闻是否在掩盖这种社会趋势?正是因为现在我们缺乏这样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所以我们才生产出这样的新闻,这些新闻确定了目前社会流动的艰难。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看到这些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看到这种会转化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对于某些有一定“反思性”的同学来说:“保安都这么努力,我有什么资格不努力?”通过这种同情和对自我的激励来达成一种类似于“赎罪券”的效果。Sc:豆瓣一条评论指出“保安居然都学微积分,而我自己却对它如此头疼”与种族主义有关,大学生说自己都不懂,反而保安懂,这反而暗示了保安本就不应该懂。这相似于白人说自己比黑奴辛苦,其实暗示了自己不应该辛苦,黑奴才是。这种观点要我们认为工人思考海德格尔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澎湃思想市场:为什么不承认“工人思考海德格尔”是不正常的事情)而且打工的经历告诉我: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其思维习惯于机械式运作,而有余力跳到别的地方。我们常以刻板印象认识工人,认为他们很劳累没有空想这些大问题。但在这种非常常规的异化劳动之中是很容易想这些终极问题的,换而言之,这些问题的发生并非如我们所料的“不正常”的。某:当然,这些流水线上的思考或许是朴素的,非理论化的,不一定做得出科班的成果,但确确实实是在直面着那些朴素的问题。B与L在讨论“民哲”的问题,确认了存在两种意义上的“民哲”:一种是按照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外部区分的,另一种是按照其理论水平和写作模式区分的。Hu:要是工人不能思考海德格尔,那我们怎么能思考海德格尔呢?是不是只有究极的人上人才有资格思考海德格尔呢?C(引用了西哲课上老师的原话):分析哲学是高度工业化产业化的,跟权力机制有关。Hu(故意误会):意思是说,处在工业体系中的一线产业工人最适合学分析哲学咯?C:意思是,分析哲学和欧美学术界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H:我们预设了一个“正常”的农民工在干什么,这里已经出现了对于“正常”的界定,就是一个可以用福柯的理论去切入的问题。Hu:有些人说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看待他们。然后话题变成:一个农民工不去进行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法权下的工作,不赚钱养家,而出于自己的兴趣去进行哲学劳动,是否对家庭不负责任?Sc:这是某些人认为他是个知识分子,所以对于他进行了知识分子的要求。那些说陈直不照顾家庭,和骂婚驴的互为镜像,一体两面。X:介绍网络上一个自诩马列主义的人的观点:陈直为什么不去读马克思呢?投向这种小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blabla。(众人笑)B:如果陈直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话,是否还会得到这样的关注呢?C:海德格尔研究和马克思研究不一样,海德格尔研究是一个黑话群聚的场域:海德格尔是很黑话的,Sc:而且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很符合豆瓣小确幸的想象。C:陈直的自述中有强调自己的生存境遇和海德格尔哲学的相适宜。Sc:海德格尔说自己的哲学是老农哲学,这个自称其实有种“我这个老农民都懂”的意思在里面。约等于大学生自己说不懂微积分。C:海德格尔的思想转变后在尝试关切某些更接地气的东西,但也引入了“大地”“耕种”试图在其中表现对于一些接地气的东西的关切,但可惜的是不是以一个接地气的方式去关切这些接地气的东西的。还是很神秘化。C:是否没有沟通的可能性?还是在当时的现存条件没有沟通的语言。举个社会学的例子:对女工的社会学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她们的创伤和压抑,选择的介质是“尖叫”,写作形式是一些文学化的、体验化的书写,写完给女工看,女工能够看懂并同意这种书写方式。但很多情况下哲学家与农民是不互通的。C:农民工能够在这样的重复工作理解海德格尔,因为海德格尔关切的东西对他具有现实性。Sc:B站有个“哲人王”啊,提到了尼采的万能,认为尼采需要请一个妻子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体现了一种“女性给男性一个襁褓,一个照顾”的幻想。C:陈直没有强调他妻子的女性气质对于他的作用/影响。他觉得妻子和他的工友有同样的壁垒。他们根本没有团体去交流这些思想。工友没有兴趣、没接触过这些事物。Y:不一定没有这些团体,可以了解一下深圳基督教在工友间的扩散。Hu:分享一些在几十年前中国工厂的状况:CR十年的后七年常态化状态——鞍钢宪法三结合,让干部去劳动,让工人去实践技术,涉及到上层建筑或者意识形态的斗争。工人群体自己培养自己的有机知识分子。当时流行工人哲学学习小组(学苏联解释体系下的马哲)——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专门的哲学家的批评:“你们学的根本不是什么哲学。”于是经常可以见到当时工人对于这些哲学家的怒斥:“谁说工人在生产中不能学习哲学?”工人们说这些哲学家是“洋奴哲学”,体现了“工人的意志”。当时的生产实践中的“xx精神”颇有唯意志论的意思,认为内在有意志,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办得到。当然他们学的是一种“专门化的哲学”,是拿去指导生产实践的,类似于工作指导方法。那么其中意志起多大作用?C:意志的作用在于能保证这个过程的实行,但不一定能为意志的对象来找到内容。Sc:不如说意志是一种驱力,是很多事情你不想做,但是为什么要做,就是因为它就在那里啊,你不得不做,反正就是做了。就这有点类似于没有理由的行为。工人会想到海德格尔式的存在主义,是因为工人在不断地重复他的那个动作,于是就会有一些空余的思维,想为什么我要这么做,或者为什么我要存在,为什么要活着。C:但驱力的对象可以变更,想到性以及其他。当然这个理论还是基于一个启蒙主义的意志和理性的区分。要让所掌握的东西合乎现实,被自己生产出来,就要不断结合意志和智力:关键的中介是语言,有一个不断地普遍化的过程。H:从阶级文化思考:陈直代表农民工有能力去突破既有的框架,去创造一种阶级文化。你今天都读海德格尔了,明天怎么没有可能读马克思呢?完全有可能突破了原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他的规训。Hu:这归根结底是一个偶然的个例,要如何突破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枷锁,根本出路一定不在海德格尔,你刚才提到了政治经济学这点,这点更加能突破,因为它是在实体上更加相关的。某:其实工人一般对于自己在社会生产之中的位置是一无所知的。C:无隅的文章问了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媒体会拿出这么多大词来评论陈直事件?是因为那篇文章实际上完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农民工完全有能力去突破既有的条框。X:问题:陈直和其他工人格格不入,无法影响到其他工友。Hu:读政治经济学更能突破。工人对自己在政治经济学上的位置并非一无所知。Z:为什么中国的红色工会不是合法的?工人不能有自己一套文化吗?W:可以参考《学做工》,工人文化是主流文化的一个分支。中产阶级文化是努力哲学,但工人阶级不这么认为:他们像父辈们一样走向工厂,反对学校文化。Y:反学校文化使他们回到工作岗位,这种“反学校文化”有些嬉皮士,实际上是反对中产阶级学生(会叫他们书呆子)。Z:意思是说,哲学在主流文化中成为了文化资本(权力、身份)。W:在启蒙哲学中,人的理性是同一的。有没有生物学例子、神经科学证据证明我们的大脑与工人们的一样?H:作为一个医学生我是这么认为的,现阶段的神经科学论文充斥着灌水,没有任何可信度。我们目前找不到类似的证据,现行的研究就和之前称重男女大脑的研究一样滑稽。C:人的意识是否能被还原到神经层面?要打个问号。还有个问题:社会化的压力使工人们没法去学习神经科学等相关内容。某人:人种学变得荒谬(随着科学进步)。犯罪社会学里说,精英并非是决定性的。H:基因与环境影响性状,不要只看基因,这之中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觑。Hu:官方体制内的工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会。只有作为一个边缘的、反抗着的弱者的集合才是工会。现有社会主义体系没有给予独立工会效用。党和工会一条心(意识形态化),工会不具有反抗性,只是官方的工具。Sc:想知道怎么样通过帮会去建立工会可以了解下上海罢工。Hu:但官方权力无法完全渗透到民间权力空间,极端的极权主义是不现实的。一旦利益受到侵犯,那么老乡群就会有一种应激反应,就会暂时地具备一种战斗性。Y:工会名实不副。黄色工会上传下达,许多工人却连正式身份都没有(劳务派遣用工占60%~80%)。以某大学的建筑工人为例,大多数校内的工人是劳务派遣的形式来到我们这里的,单位组织在原单位,没有工会投票权。公司在签合同时故意模糊关系,工人们的官司难打。学校中有些人是事业单位编制,有些新老师是长短聘,长聘和短聘的人不同,还有院聘,其档案人力资源部不收,还有劳务派遣。其中根据雇佣合同的稳定性的区分,形成了劳动等级的划分。用工制度的不同阻碍了工人之间的团结,工会的举措难以实施。但如果砍掉所有事业单位编制,改为合同制,人也不能接受。B:豆瓣平台上有些知识分子看到陈直读海德格尔就认为他是个知识分子,于是就用女权思想去检验他的行动,认为没有弄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就不行。这涉及到知识分子的自我指认。Y:农民不会认识到其政治经济学地位,焦虑以不正统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性焦虑等等。C:朗西埃谈到怎么做:解放他们的智力,设立有知识的老师去教无知识的学生,解决不平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知识生产体系的身份。(例:让零基础荷兰学生去读法语书,充足时间,好结果,语言作为中介)C:朗西埃说:所有的思想都是产品,在人与人的中介中生产出来。可以设置无知的教师,实行普遍教育法。(类似母语学习,误打误撞)Sc:我们需要情势带来的紧迫性,那就像是奇迹(俄国革命)。X:家长是父权制下的权威,不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不会去平等地交流。C:这就是意志的问题,没有意识到每个人意志的平等。B:回到朗西埃(姿态问题),怎么用更平等的姿态去关切这些问题?是否一旦去评论这些问题就会产生不平等? B:批判越来越浪费,后来者常仅是对前面者的单纯反对(吃话梅吐核扔垃圾的例子,纸巾一层一层包裹前面的纸巾构成浪费,如同所有批判都没有深入内部,反而离问题渐行渐远)。物质产品、两极(资本家和工人)。工人生产的越多,对外界世界的依赖越大(企业扩大化,再生产),工人越来越受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把物质改为精神。《学做工》,一开始出现文化资本的分化之后,工人子弟把自己和会读书的学生区分开来(反文化),偏离方向。早期资本主义:工作伦理积累的禁欲主义——优秀资本家:禁欲(庸俗经济学家西尼尔)晚期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变成重要的东西:生产太多,消费补不齐:消费文化重点在生产。Hu:劳动改变命运不再发生,我们的作为常常仅是心理调解、自我和解,集体行动遇到恶更大的困难。某人:实践上的大学生能做什么?帮农民工查资料,做翻译,解读劳动法,普及仲裁知识,制造网络舆论、去从事极度缺人的翻译。这些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