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教美术中的动植物07

一休哥 一休哥博物志
2024-09-04

10月22日分享内容:

大家好!昨天我们了解了明王的坐骑和持物,今天介绍天部的坐骑和持物。


天部原是自古就存在于印度的神祇,在改变信仰加入佛教世界后,成为佛教的守护神,如四天王、八部众。其中大部分在印度原本地位较高,甚至是主神,如梵天(Brahma)、帝释天(Indra)。但在佛教世界中的地位居于佛陀、菩萨和明王之下。


其中四天王是佛教常见的护法神,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山名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天王居住,护持一方,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中国寺院多在主殿之前建有天王殿,有守护寺院之意。

托林寺壁画、吉美博物馆藏唐卡多闻天王

我们看到汉地寺院内的四天王常分列天王殿两侧,两两相对。而密宗对四天王并不一视同仁,偏爱北方多闻天王,并单独供奉。我们来看西藏阿里的托林寺壁画和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唐卡的多闻天王,两幅图十分接近。天王身着金色铠甲,骑在一头绿鬃毛的白狮子身上。蓄着两撇胡须,右手持一顶伞盖,左手抱着一只长尾巴小耳朵的大鼠鼬,鼠鼬的嘴里还吐出一串串宝珠。


作为多闻天王的持物,关于吐宝鼠鼬的记载不少,却没有指明是何种动物,在这里不妨作一些推测。多闻天王梵文译为毗沙门天(Vaisravana),在印度神话中作为财富之神(Kubera),吐宝鼠鼬与毗沙门天王的组合在印度神话中已出现,说明这种动物生活在印度。

印度灰獴

食蟹
吐宝鼠鼬梵文名Nakula在印度指獴科动物(Herpestidae),印度现生獴科獴属(Herpestes)动物有6种,包括了红颊獴(Herpestes auropunctatus)印度灰獴(Herpestes edwardsi)褐獴(Herpestes fuscus)赤獴(Herpestes smithii)食蟹獴(Herpestes urva)和纹颈獴(Herpestes vitticollis)。此外文献提到吐宝鼠鼬有捕食蛇类的天性,与獴科动物的习性相符。

香鼬 Mustela altaica

我们知道獴又名猫鼬,这个“鼬”在汉语里也指鼬科(Mustelidae)动物,实际上鼬亚科(Mustelinae)在外形上与獴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不是专门研究食肉目动物的人恐怕也难以一眼区分,我们更无法从佛教美术图像中作进一步的分辨。如果有哪位朋友能告诉我这些可爱又傻傻分不清楚的动物里谁能吐出宝珠,欢迎私信悄悄地告诉我。


在天部中,拥有最高尊格的是梵天,实际上他是印度教的最高神祇,为创造宇宙之神。在佛教中,梵天的出场在释迦牟尼悟道之后,前来劝说佛陀放弃自我涅槃的想法,留下来传道讲法。佛陀接受了梵天的劝请,转而以众生的解脱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斯瓦特梵天劝请石雕

我们来看这一件犍陀罗北方斯瓦特(Swat)风格的石雕,乍一看以为是之前介绍过的菩提树下悟道题材,但出现了侍立于佛陀两侧的神祇,佛陀右侧穿着朴素者是梵天,代表了婆罗门(Brahmin),而左侧贵族打扮的则是帝释天,代表了刹帝利(Kshatriya),正在劝请佛陀弘扬佛法。通过这种图式,似乎印度社会的精英阶层已经认同了佛陀的地位,原来的至高神祇转而成了佛陀的属下。


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美术中吸收了大量源自古印度的文化元素,把原有的神祇重新安排在天部之中。既能兼容并包,又抬高了自身地位,真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周我们接着下一个题目,本生故事中的动植物。



10月25日分享内容:

大家好!上周我们分享了坐骑、持物中的动植物,今天开始介绍本生、因缘故事中的动植物。


所谓本生故事,就是释迦牟尼降生前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便累积了许多世代的善行,佛教徒将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附会在他身上,借本生故事通俗地说明善恶业报。


其中“燃灯佛授记”既可以视为佛本生故事,也可以看作前面介绍过的佛传故事的开端。释迦牟尼佛有一世为婆罗门时,向过去佛即燃灯佛(Dipankara)供养了七茎青莲花,并敷长发于佛前的泥潭上,继而得到燃灯佛的授记,预言他将在未来成为新的佛。

佛陀前世献花像
我们来看这幅壁画“佛陀前世献花像”,表现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前生作为婆罗门时的形象,他正手持供养燃灯佛的优钵罗华。这件收藏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壁画残片来自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Bezeklik Caves)第15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
柏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兴盛了近千年。这里曾是高昌回鹘王国(Qocho Kingdom)的王家寺院。是高昌石窟中现存窟龛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在1904年至1913年间,柏孜克里克九成的壁画被英国、德国、俄罗斯和日本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空袭前的柏林民族学博物馆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图版
1905年德国探险家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割下大量柏孜克里克壁画,将包括了燃灯佛授记的誓愿图壁画运回柏林并展出,后藏于柏林民族学博物馆(Ethnological Museum, Berlin)。1945年盟军轰炸柏林,来不及转移的誓愿图壁画虽有沙袋保护,仍然连同博物馆一起在空袭中被炸毁。
复原燃灯佛授记壁画与画册壁画图版
我们今天只能通过1913年勒柯克出版的一本名为《CHOTSCHO》(高昌)的画册一睹这些绝世之作。近年,日本龙谷大学数字复原了被盗割的第15窟回廊窟壁画,复原图的色彩参考了其他国家保存下来的高昌壁画。

大都会博物馆藏燃灯佛授记浮雕
我们可以看到更古老的燃灯佛授记图像,这件大都会博物馆藏燃灯佛授记浮雕来自2世纪犍陀罗北方的斯瓦特,采用了一图多景的表现手法,在同一画面中燃灯佛出现了一次,而故事情节有多个,包括释迦牟尼的前世婆罗门青年买花、献佛、散发掩泥和升空。

而这件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浮雕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燃灯佛身边一位婆罗门青年正在向卖花姑娘买花,燃灯佛“顶上虚空之中”还有不会落下的莲花,均与《佛本行集经》“所散之华。住虚空中。花叶向下。花茎向上。当佛顶上。成于华盖。”等记载对应。彼时人们为了供养燃灯佛,国内香花已销售一空,婆罗门青年以五百钱买下五茎莲花,卖花姑娘深受感动,更将另两茎相赠“同作未来因缘”。这便是“借花献佛”的典故。


由此可见借花献佛的人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而供奉的对象则是过去佛燃灯佛,通过献花得到授记,莲花与佛陀的缘分早在前世已经结下,香花献佛其来有自。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将了解尸毗王本生故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休哥博物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