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波尾大蚕蛾Actias ningpoana的生活日志

咕-虫师 咕的自然笔记
2024-09-04

野外采集的“黄瘤”宁波尾雌性个体

物种简介:宁波尾大蚕蛾Actias ningpoana,别称中国月亮蛾、中国月神蛾等。广布性,是中国大陆最常见的尾蚕蛾属成员(之一),分布于大陆西南、华东、华中、华北等多地,广食性,宿主本人亲身试过樱桃树、柳树以及紫薇树,其中柳树适口性最佳,另外还可取食枫香、核桃、马桑等植物叶片,一年二化或三化,以越冬蛹形态过冬,次年四月左右羽化并开始交配、繁殖。可作为绢丝昆虫,个人认为开发潜力尚可。2005年才被确立为新的物种,此前一直被归为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的一个亚种。宁波尾大蚕蛾在不同地域的外观表现略有不同,其中一部分和绿尾大蚕蛾以及尾蚕蛾属一些其他更稀少的物种外观十分相似。区分方法一般依靠气质分类法、产地法、生殖器结构以及分子测序来进行,准确性由低到高。

这是我19年年末的时候采集的越冬蛹

采集地点: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宿主:紫薇树,茧色为褐色,一般来说,刚做的茧会呈现浅黄色或者白色,宁波尾的幼虫用绢丝腺这一器官从取食的宿主植物叶片内富集多种色素,茧会在造好以后的一两天内接触空气,氧化显色,风吹雨打以后呈现褐色,茧衣极不明显,老熟幼虫在宿主枝桠或者宿主树下的草丛、灌木上裹着叶片吐丝结茧,若是在秋季结茧,茧内的虫蛹会滞育,等待来年温度回暖再继续发育、羽化。

雌雄个体体型相差较大,左雄右雌。

以家蚕蛹为例,宁波尾的蛹大致也是这样区分雌雄的

发育后期即将羽化之前,腹部会被撑长

蛹壳可以透出翅膀的花纹,一天以内即将羽化

收缩腹部,顶开头胸部的蛹壳,振颤翅基,逐渐爬出

脱离蛹壳

补一张破蛹的图片

主要是依靠分泌一种液体软化茧丝,然后有力地振翅,翅基部各有一处尖锐的硬质外骨骼,以此不断戳割已经软化的茧丝,然后钻出。

头顶的液珠就是用来破茧的

这是我采集饲养的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Leech,凑合用一下,道理是一样的,宁波尾的没拍到。

宁波尾的翅基尖锐物戳割茧丝

逐渐出现小缺口

不断振颤、挤压,尝试扩大缺口

钻出茧壳以后在枝条上寻找到合适位置,开始充液展翅

雄虫充液展翅

雌虫充液展翅

特写正脸,毛茸茸的,可爱吧

充液大致完成

展开翅膀,晾干定型

宁波尾的成虫雌雄很好判断。雄性的翅型比较尖,体型小,羽状触角宽大;雌性的翅型宽大,体型相对肥硕,触角较细。

羽化失败个体(雄性)

需要注意的是,宁波尾羽化展翅时对环境的温度湿度有一定的要求,低温和低湿会导致翅膀充液困难,甚至羽化失败。根据我的饲养经验,宁波尾的茧壳除了保护虫蛹的作用,还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内部温度、湿度,破茧过程中分泌出的融丝液体会提高茧内湿度,破茧的振翅作用也会辅助并加快翅膀的充液,人工饲养时最好不要人为干涉将虫蛹从茧内取出,易导致翅膀充液不均匀、造成畸形或者不充液,翅膀保持萎缩的状态。

由于不能打扰,我隔着很远拍的,比较模糊,包容一下

宁波尾大蚕蛾是未经人工驯化的野蚕之一,人工环境下交配比家蚕困难得多,这也是开发这种大蚕蛾作为绢丝昆虫的最大困难。我将饲养箱遮光,尽量不打扰,这才偷偷抓拍到一对在交配(羽化畸形并不影响交配繁育能力)

雌虫未交配也一样会产卵,只不过是未受精卵

䗛(竹节虫)那样孤雌繁殖在昆虫中是少数现象,宁波尾的未受精卵并不能孵化,一般来说,未受精卵呈现灰白色,在两周左右会失水完全干瘪。

图里这只在我手指上产了未受精卵

一小盒未受精卵和受精卵混在一起

其实宁波尾大蚕蛾的卵本身的壳色是灰白色,之所以受精卵会呈现棕黄色,是由于雌蛾产卵时分泌了粘性棕黄色液体,用来快速风干固定受精卵,未受精卵则大多表面没有这种液体(也有例外)。在后续孵化过程中,受精卵会略微下凹,但是不会向未受精卵一样失水干瘪。不确定虫卵是否受精,可以等两周,看凹陷程度,而且两周时间,若是受精卵,也差不多孵化了。若是在野外捕获的雌虫,绝大多数都是已经交配过的,产的卵基本是受精卵,只有极少数情况雌蛾没有交过配。

一两周内,幼虫发育完全,开始孵化,卵壳被咬破。

钻出来

读者们不用害怕,宁波尾大蚕蛾幼虫身上的绒毛是软的,不扎手,也没毒,不是你们的童年阴影刺蛾幼虫(洋辣子)

投喂柳叶嫩芽

拨动幼虫、清理粪便的时候最好用软毛小刷子慢慢来。

低龄幼虫太小需要在饲养盒内养,通风口用纱布遮上,不然乱跑跑丢了就找不到了。

孵化太多,承担不起,可以放回野外宿主植物上

注意⚠️放归的密度,科学放生

一龄后期的幼虫

一龄时期的宁波尾大蚕蛾幼虫身上有大块的黑色,而绿尾大蚕蛾一龄幼虫则没有

一龄末期开始吐丝垫,准备转龄

转龄进行中,在家蚕里这一过程叫做“眠”

第一次蜕皮,进入二龄,大块的黑色花纹消失

这个动作“翻身子”,很多蛾类转龄的时候都会这么做

估计是为了将身上的毛理顺,防止粘连

刚蜕皮橘黄色很鲜艳

色素沉淀,颜色变深,黑色显色

食量增加,大量进食把身体撑大了,颜色又显得比较浅了

二龄开始转三龄

三龄变绿,瘤由黑色变成了鲜黄色。

这之后的龄期都是绿色,大体上除了体型和食量激增没有太大变化。

四龄了,有些瘤变成橙色,身体侧面横纹变明显

有些忘记是几龄了,同一批幼虫生长速度不同。

养了三箱子,食量令人崩溃

大龄后,体型增大,如果少量饲养,建议用瓶插法,插一些宿主枝条在一瓶水中,再将幼虫放养在枝条上。我用箱子饲养实属节省空间的无奈之举,幼虫太多,大个体容易压住小个体和转龄的个体,幼虫和粪便接触,不通风,容易感染真菌和病毒病,最终导致团灭。

虫粪收集起来倒花盆里,腐熟一下就是很好的花肥。

虫粪倒到种蓬虆的花盆里,之后长得特别壮

暮春的时候还收获了一把由宁波尾大蚕蛾幼虫虫粪滋养出的蓬虆果实…挺甜的,应该是不少70、80、90后的童年记忆吧,有些地方俗名叫山泡儿

没留照片,这是网图

转末龄了

过几天就要老熟了

特别肥…

老熟的标志:拉一滩稀的粪便排出多余水分,体色变暗

变成橘黄色

结茧

大多数的茧色很浅

可能是由于我习惯把柳叶囤一大包,吃完再摘,虽然柳叶保湿工作做得不错,但是不太新鲜,色素汲取不足,吐出的丝都是浅色的,甚至是白色的,偶尔才有褐黄色。

下面是发生在茧内的变化,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我把它们从茧里取出来拍。

老熟的幼虫原先的橘黄色褪去,变回绿色,体型萎缩

即将化蛹前变成黄色(香蕉一样),体态变得中间肥两端尖,表皮皱起,和内部分离。注意这是要保湿,皱起的皮一旦干了,化蛹会失败。

从头胸部上方裂开撑破,扭动着钻出

鲜艳的橙黄色,半透明状。之后就会慢慢变成红褐色。

之后从红褐色变成黑褐色。                       我并不建议将虫蛹或者幼虫从茧内剖出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影响羽化充液的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老熟幼虫吐完丝造好茧后,尾足会抱握住一缕连接茧一端的丝,这一缕丝在蜕皮化蛹后仍与蛹的臀刺相连,起到重要的固定作用,刚刚形成的虫蛹,非常脆弱柔软,茧的内壁光滑、且有一定的弧度,虫蛹被臀刺连接的丝固定着,扭动时可以方便调整角度,防止虫蛹畸形;一旦新蛹被取出茧外,在外壳硬化过程中,很容易在硬质平面上由于重力导致接触面变成扁平状,虫蛹畸形,同时,由于新蛹最初腹面的足还没有完全愈合,接触到灰尘等异物,虽然不至于死蛹、黑蛹,但是足部畸形发育,羽化出来的个体足部发育异常,影响,甚至不具备爬行、抓握的能力,影响后续的交配进行。

宁波尾大蚕蛾幼虫的茧并没有明显的茧衣,所以不宜用给家蚕结茧的蚕格来做茧,结茧很困难,需要叶片或者纸巾辅助,而且容易拒绝、放弃结茧,直接化蛹。正确的结茧方式应当将开始幼虫放在带有叶片的枝条上,枝条悬挂起来或者插在有水的瓶子里,防止逃跑,再让它自行结茧。

我所饲养的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Leech的茧

图中野桑蚕的茧外面那层结构松散的丝就是茧衣,可以方便在没有大片附着物的地方搭建松散结构,在内部做茧壳。                            

宁波尾大蚕蛾作为绢丝昆虫还是蛮有潜力的

近几年,桑蚕饲养场开始规模化使用平面茧,顾名思义,将家蚕放在光滑平面上,由于没有附着物,就将丝吐成一块平面,这样方便了蚕蛹的后续利用、空间的利用以及蚕丝的加工处理,同理,宁波尾大蚕蛾也可以这么做。

我演示一下平面茧的做法

一些橘色的水渍是一只受伤个体染上去的,后续可清洗、漂白、染色。

揭下来的宁波尾大蚕蛾平面茧

染色风干

打算做一半折扇

做一把折扇手把件的扇骨,用的是湘妃竹。

扇面想不出画什么,就不画了

搞定

20年底在柳树上遇到的越冬蛹

羽化以后做了一些标本

翅片也可以效仿蝶翅画拼起来,装裱成艺术品

翅片作画

拼了个放大版的宁波尾大蚕蛾,每只翅片上作画,这一片上画的是《神奈川冲浪里》,技艺不精,鳞毛磨损,掉了不少,见笑了。以此收尾。                                              宁波尾有趋光性,后半夜容易上灯,灯诱过的虫友们应该对宁波尾非常熟悉了,这方面我就不谈了。想尝试饲养的朋友们,可以去闲鱼或者淘宝上购买,希望我的推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里偶尔也能见到这种美丽不输蝶类的尾蚕蛾,只要我们了解习性和宿主,多关注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自然界造物的魅力往往也在我们身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咕的自然笔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