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觅蚕 | 记录绢丝之源
——申城觅蚕——
记录绢丝之源
(本篇不涉及其他大蚕蛾科、枯叶蛾科的绢丝昆虫)
。
。
。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丝绸制品自古以来便融入在我们这片土地的根骨中,从曾经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再到而今全球丝绸年产量全球第一,桑蚕的驯化改变了生活,也影响着文明。
。
。
。
。
。
。
。
。
我国很早便有了黄帝之妻嫘祖发现桑蚕并开始养蚕取丝的传说。后来朝代变迁,逐渐演化出了皇室的亲蚕古礼,由皇后亲自进行祭祀、躬桑、缫丝等一系列亲蚕礼,以促进蚕纺织业的生产活动。如下图,是清代宫廷画家郎咸宁所创作的《孝贤纯皇后亲蚕图(祭坛)》
。
。
。
。
。
。
。
。
而今,蚕丝制品虽然仍在我们的服饰和日用品中屡见不鲜,但我们的桑蚕文化似乎退居幕后,反倒我们的邻邦——日本,至今皇室还延续着唐代时自我国传承的亲蚕礼,用以制作皇室的日用衣物及和服。
。
。
。
。
正篇
图片来自三金
要说对于我最有情怀的昆虫,那毫无疑问,就是家蚕Bombyx mori(Linnaeus, 1758),还记得小时候在弄堂里偷偷摘邻居爷爷的桑树喂家蚕,被训斥着撒丫子跑,看着蚕格里的茧慢慢成型,心中却甜滋滋的,这或许也是许多80、90或者00后的童年印记。如今,家蚕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选育,有着纷繁多样的品种,而它们的“祖宗”——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 1872)至今还生活在我们的身边。下面让我来带大家看一看这元老吧。(以下的野蚕皆指的是狭义上的Bombyx mandarina)
野蚕最喜欢的不是那种特别高大的老桑,而是这种1-3米左右的小桑树,在各种城市的犄角旮旯里顽强扎根的桑成了野蚕赖以繁衍生息的港湾,图摄于冬季,所以桑树光秃秃的,而这个时候恰好是最容易观察到野蚕踪迹的时候。
细心观察这些小桑树,偶尔可能会看到一两片枯萎的叶子,明明风一吹摇摇晃晃,显然应当脱落,尘归尘、土归土,可它们硬是挂在树枝上不愿落下,那么这可能就是野蚕留下的茧了,因为野蚕不会像其他一些蛾类一样预蛹阶段暴走,钻进枯叶堆或者土里,而是拉扯叶子包起自己,在里面结茧,为了防止风吹雨打使茧脱离寄主,它们做茧的时候会用丝加固叶片和叶柄、枝条的连接处。
看吧,剥开表层的枯叶,里边就是茧了。不过这里面可没有野蚕的蛹,因为野蚕是以卵形态越冬的,这些茧其实早就空了,不过咱还是可以根据茧的外表来推测时间。
先说一下:图一左侧叫做茧衣,是茧表面较为松散的丝,用来充当框架,方便茧的塑形;右侧则是藏在茧衣里面较为致密的茧,养过家蚕的想必都知道。
像图二和图三这种茧衣保存相当完整,并且透过茧衣能看到里面的茧微微泛黄,那么就表明这只茧是冬季来临前最后一代野蚕留下的,就是它们负责产下越冬卵。
而若是像图四这样茧衣损坏、茧外露或者茧衣不再蓬松、与茧粘连,整只茧色泽也显得苍白,那么大概率时间就比较长了,老化程度较高,之所以变得苍白是由于风吹雨打下逐渐氧化,丝素也褪去了不少。
上边提到了,野蚕是以卵越冬的,但实际观测下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奇奇怪怪的个例。
在我的实际观测中曾经好几次遇到这种情况,寒冬腊月里,树上挂着的茧里有野蚕,而且不是蚕蛹,而是这种预蛹状态,最关键的是,其中有一部分预蛹幼虫还活着,但是在后续的观察中,这些个体会萎缩脱水而死。这一类的茧有一个特点,就是茧壁特别薄,有些甚至没有茧,只有一件外面的茧衣套着,有鸟类会直接用喙剥开茧衣,把里面半死不活的野蚕掏出来吃掉。我猜测,这一类野蚕是染病的。
还有一种个例,让我困扰了整个冬天。图上这只蛹也是在隆冬找到的,几度让我怀疑野蚕是否存在蛹越冬的机制,要知道连家蚕这种人工驯化的物种都只能卵越冬,有能力进行蛹越冬的蚕是育种专家们一直致力培育的方向,目的是提高缫丝效用。
而这只蛹不仅活着,还很健康,我把它关在小酱料杯里,丢在外面露天越冬,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室内温度高提前发育,另一方面是想看看它到底能不能越冬,还是会被冻死。
结果很意外,它提前羽化了,结果当然是关在小空间内无法展翅,羽化畸形了。这个结果非但不能表明野蚕可以蛹越冬,反而指出了它的问题。
它羽化的时间比桑树发芽早很多,即便假设真的存在少数一样蛹越冬的野蚕,它们进行了交配、产卵,那么非越冬代也无法撑到桑树发芽,孵化以后便会饿死。
至于为什么大冬天会出现野蚕蛹,个人觉得可能它本身就是该被自然淘汰的个体。自然界的生灵并不总能“聪明”地顺从自然规律,去年的秋冬发生了什么?气候反复,樱花、海棠、玉兰等植物纷纷反季节开花,水蕨也在深秋发芽了,野外本该蛹越冬的宁波尾大蚕蛾在冬天即将来临时羽化了……这么想来,野蚕在冬季出现蛹也不奇怪了。
深秋绽放的大岛樱
深秋在野外莫名羽化的畸形宁波尾大蚕蛾
既然野蚕这般看来是无法蛹越冬的,那我们该怎么寻找它的越冬卵呢?我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
图片正中央,以大家的眼神儿,想必应该找到了。
推送开篇说过,野蚕偏爱1-3米的小桑树,它们自然也是在这类树上产下越冬卵的,一般来说它们会选择手指粗细的桑枝来做产木,不会选择太细,亦或是靠近地面的粗枝。大多是,每次产卵,就产一小堆,从几粒到几十粒不等,产卵位置有两个特点:一是靠近枝杈的地方,二是在树枝下侧方向产卵。
这里有个小妙招可以走捷径,毕竟,若是每根桑枝都去找,这未免也太累了。
很多情况下,沿着那根挂着空茧(注意,必须是泛黄的那种新的空茧)的桑枝往下寻找,或者在附近的枝条寻找,便可能会有所收获。这是由于雌性的野蚕飞行能力没有雄性好,野蚕分布密度较大时,刚羽化没多久,还没来得及跑远,就被雄虫找上门了,交配以后于是乎就近产卵,上面这张图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雌蛾直接在自己的茧上产卵了。
另外呢,别看我找到了这么多卵,看上去卵的隐蔽能力很低。但实际上,不一根根仔细找,是很难发现的。这些卵和树皮上的小斑点长得很像,而且卵是有保护色的,目前见到了上图的两种色型,后期饲养并没有发现这两种卵孵出的幼虫有什么共同差异。
接着我们来谈谈寄生:
来自大城小虫的《上海昆虫1000种》
尽管野蚕的卵已经看上去足够隐蔽了,它们还是可能会被其他小家伙找到并寄生。图二那种位于卵的正面、非常整齐的圆形小孔是平腹小蜂(图一)啃出来的羽化口。正常的野蚕幼虫孵化破口是像图三那样位于卵的侧面,呈扁椭圆形。
当然,被寄生的不仅仅是卵。这种便是野蚕幼虫结茧以后,寄生蜂破茧而出,在茧的侧面留下了小小的圆孔,具体是哪种蜂就不清楚了。
越冬卵找到了,不养一养就可惜了。
越冬卵不像非越冬代或者家蚕那样集中孵化,陆陆续续的,几天孵化一两只。
图上的是L1阶段的幼虫,啃食桑叶喜欢直接在嫩叶上啃洞,此时因为太小,拟态鸟屎还不太像。
L2幼虫头胸部变白,拟态鸟粪中的尿酸,腹部拟态食物残渣。
刚进龄的L3幼虫,把自己蜕的皮吃掉了,家蚕极少保留了食皮的习性。当然,野蚕也不是每一只在每个阶段都会食皮,具体的诱因不太清楚。
从L3开始,野蚕的拟态策略就逐渐从模拟鸟粪转变成模拟树枝了。不仅体色发生变化,受惊后还会绷紧身体,伪装成桑枝。
图为L4幼虫
L4幼虫准备进龄,新头壳将旧头壳顶出,胸背部逐渐出现假眼,用于恐吓天敌。
大龄幼虫伪装树枝的体色很多变。
L5幼虫身上的半月纹和星状纹在幼虫进行拟态时,花纹处会凸起。
模拟树枝时,腹足紧握树枝,腹部收缩,变扁贴合树枝,绷紧并抬起头胸部,足向前伸,身上的花纹和凸起模拟树枝的树皮。
野蚕的尾角是可以动的,受到刺激会折起来,据说尾角可以平衡体液,来做到模拟树枝的形状。感觉有点不靠谱,欢迎有识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结茧了,不过因为我的疏忽,一盒茧放在阳台,导致野蚕在预蛹阶段晒死了很多,并且活下的蛹全都是雄虫。在野外,我观测下来,也是雄虫比雌虫数量多很多。
从我剖开的茧,可以看出野蚕的丝量不是很多,茧壁厚度和家蚕比起来很薄,出丝率被人工驯化的家蚕碾压了。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茧的形状来判断里面蛹的方向,野蚕的茧都是一端大,另一端窄的,内部的蛹也是头朝较大的一端。
野蚕的茧,雌雄是有差异的,我们可以据此辨别。雄虫的茧比雌虫的茧尺寸要很多,并且看上去更纤细,颜色要稍微淡一些(只能说大部分,不是全部都会这样,有个体差异)。
蛹的差别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同理,一般宽胖为雌,窄小为雄。雌虫的飞行能力比雄虫弱很多,从蛹的构造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雌虫蛹的翅面积占比明显比雄虫小一些。(图一二为雄虫蛹,图三为雌虫蛹,雌虫是我以前养的非越冬代,这里凑合用一下)
同样也是用非越冬代凑合一下,这是雄野蚕,腹部瘦小,图中刚羽化在晾翅。
野蚕一般很少会上灯,去年在天堂寨灯诱的时候见过一回雄虫上灯,不过当时不是主要目标,忘记拍了。
理论上如果分布密度足够大,我们将雌虫放在网箱里挂在外边,可能会吸引野外的雄虫前来交配,不过这样的情况我还没遇到过,即便我这里野蚕种群很乐观。
铁岭产的雄野蚕,图源陈灵飞
雌蛾,Acherontia摄于北京植物园北园
雌蛾,Nancy摄于上海浦东
大腹便便,一肚子卵
这里顺便把以前零碎的一些偶遇补一下
野外遇到的L1幼虫(图中央靠左),待在叶基准备进龄。据观察,野外低龄幼虫最喜欢待在叶基正面伪装鸟粪。
中高龄除了进食,不待在叶子上,一般抱着桑枝装树枝。
刚跑到叶子上准备大快朵颐,就被我撞到了,它很尴尬。
非越冬代不会将卵产在树枝上,而是喜欢产在叶片背面,刚开始呈现橙黄色,很好看。
孵化个十天左右,内部就发育得差不多了,卵壳本身是淡黄色的,就显得黄中透黑。
而越冬卵本身卵壳是棕粉色的,图中那些不泛黑的卵就是已经孵化过的空卵壳。
越冬卵发育末期会呈现棕中透黑的色泽
非越冬代的新茧,根据周围桑叶的咬痕来看,这里面有野蚕蛹,看不准的话可以摇一摇,可以感觉到里面有响动,摇动的手感顺滑,如果里面是死掉的茧或者幼虫,手感会比较滞涩,重量也轻一些。
话说,我第一次见到野蚕幼虫,还是在小学的时候,给家蚕采桑叶的时候不小心带回来一只,后来逃跑了。这家伙毕竟是野生的,家蚕就不一样,经过人为驯化、定向培育,已经失去了飞行能力,同时,幼虫的抓握能力也很弱,中高龄根本无法抓在桑树上,我见过小区里有人把繁殖过多的家蚕放在桑树上,结果在一周之内,这些家蚕全部死光了,落在地上,吃不到桑叶,被各种天敌攻击、搬运。
前几年我闲的时候,把家蚕和野蚕杂交了一下,这俩东西没有生殖隔离的,后代(后面姑且称之为半野蚕吧)也是可育的,比较著名的家蚕品种“野三元”便是通过与野蚕杂交选育出来的。
杂交没什么技巧性,就是要注意,野蚕会飞的,剪去部分翅膀,关在小容器中避光,很容易就会交尾。
由于母本是家蚕,卵的外形看上去倒是和家蚕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不像野蚕卵比较扁圆,颜色变化是:黄色-橙黄色-可可色。
记录丢失了很多,凑合看吧。
野蚕的基因还是很强大的,半野蚕遗传到了保护色花纹,虽然同龄期的体色普遍比野蚕浅一些,但还是很像鸟屎和树枝。
但是每只半野蚕的花纹都不太一样,幼虫体型上更多遗传了家蚕,比较肥硕。
而它们的半月纹和星状纹的位置比野蚕要突出很多,有点龙角蚕的味道了。
另外野蚕装树枝的技能也被学得一分不差。
半野蚕进食……
左边那个是普通的家蚕品种,右边那俩是野蚕和家蚕金茧品种的杂交后代,茧色和家蚕的差不多,茧的尺寸、形状和丝量和野蚕一样可怜,咱不是专业的,肉眼看看就行了,那些什么茧层率、解舒率、出丝率、干断裂伸长率之类的就不想了。
摆烂了,半野蚕的蛹,雌雄差别如上。如果和野蚕摆一起,反正我是分不清的。
至于成虫,照片丢失了,我简单描述一下,就是像褪了色、颜色有点浅的野蚕,也会飞……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 · · 要 不 再 看 看 · · ·
城市天台上的鸟迹(这一期有点恶心,慎点)
2021年自然笔记总结
更多有趣的
请戳一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