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美好 市民更幸福——区城市管理局亮点工作纪实
生活垃圾分类
事关群众生活品质提升
城市生态文明发展
11月2日,全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我区召开。与会人员深入小区、公共机构、村庄、学校等地,通过现场询问、听取介绍等方式,实地观摩学习我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上的先进经验、做法。此次现场推进会在璧山召开,展现了我区在完善垃圾分类制度、有效提高垃圾分类质效等方面取得的可喜进展。
凝心聚力,奋勇争先,这是区城市管理局真抓实干的“超级节拍”。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工作要求,聚力生活垃圾分类、“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小微停车场建设、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劳动者港湾建设等重点工作,努力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更加靓丽。
抓好生活垃圾分类
营造绿色风尚
在璧泉街道新塔社区正南还建房小区,智能封闭式垃圾厢房内嵌在墙内。伸手自动开盖,无接触就能完成垃圾投放。厢房内还定时使用臭氧消毒,消除空气异味,为居民营造清新干净的生活环境。
“党员们带头践行垃圾分类,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还现场指导我们进行分类,让大家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住在正南还建房小区十多年的李阿姨笑着说。
以党建“红色”力量统领垃圾分类“绿色”新方向,正南还建房小区并不是个例。
据了解,我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相关区级职能部门、15个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发动辖区3万余名党员和公职人员,把“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作为“双报到”必选承诺事项。
当前,我区建成区316个小区开展了“党建统领·垃圾分类”活动,131个行政村将垃圾分类纳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积分内容。
“在抓实抓细‘党建统领·垃圾分类’活动、居民小区是生活垃圾前端分类的主阵地的同时,我们切实建强分类指导员队伍,通过分类指导衔接前、后端,力求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置,分类四环节及时、规范、高效闭环管理。”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该局已完善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体系,并力求最大限度做到生活垃圾减量化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目前,我区已连续五年开展“撤桶并点”工作,合理布设“两网融合”点163个,做到了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全区全域全覆盖;建立三级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现有区级指导员20人、镇街指导员45人、村(社区)355人;全区配备其他垃圾运输车43辆、厨余垃圾运输车12辆、有害垃圾运输车3辆,合理设置四分类垃圾收运路线,杜绝了“先分后混”现象。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2018年的26%提升至42%,2022年其他垃圾量较2021年减少1.26万吨。
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如今的璧山,正在凝聚点点滴滴和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强大力量。
实施“小而美”
办好“大民生”
“以前这一片荒草丛生、杂物乱堆,影响市容市貌不说,还浪费土地资源。现在修好了,晚上可以出来散散步、休闲健身,真是太幸福了。”11月7日,璧城街道大旺社区的小空地上,居民赵静和邻居们愉快地聊着家常,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前的一次“城管+居民圆桌会”上,有居民反映,该社区旁有一大片荒芜的空地,且脏乱不堪,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区城市管理局通过平整场地、清除杂草、安装座椅、增设健身设施,让闲置空地焕发了新颜。
其实,像这样的“微改造”,只是区城市管理局实施老城区环境“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坚持以党建共建、宣传共育、设施共修、环境共管、生活共娱为具体抓手,积极拓展“城管+社区”工作模式,创新实施“党建统领‘城管+’系列提升行动”,整合多部门工作力量,通过开展“城管+居民圆桌会”等,进一步收集群众意愿和建议。
“我们重点针对市民出行、休闲健身、环境卫生、市容秩序、街巷照明、惠民停车、绿化管养等突出矛盾问题,在老城区社区实施‘微改造’‘微整治’‘微服务’。”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老城区有限的“小空间”里找准“小切口”,通过“小变化”带来“大不同”,才能更好扮靓老城区环境的各个角落,促使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据统计,“小而美”项目实施以来,区城市管理局在老城区已建设“微客厅”36个、社区“小游园”14个、安装健身器材150余套、解决老城区社区城市综合管理问题2300余个,近16万老城区居民从中受益。
打造小微停车场
缓解市民“停车难”
近日,家住正南还建房的张先生下班后,直接将车停入位于天然气公司北侧的停车场。曾几何时,张先生因居住小区为开放式老旧小区,周边无规划配建停车场而苦恼,如今,他已告别了往日“抢车位”的烦恼。
该停车场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置停车位85个。同时,停车场内配备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具备无人值守、电子收费、智能道闸等功能。让人很难想象,以前这里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地。
停车难是困扰群众出行的一大难题。为破解难题,今年,区城市管理局联合多部门开展小微停车场选址、建设等工作。
“建设前期,我们曾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四老’区域小微停车场选址工作,将地块分级分类研判,对社区、群众反映的停车难地段实地勘察,有计划地利用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慢行系统周边等地块完成选址、建设。”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盘活城市边角地等闲置空地,科学利用,高效配合,力求使小微停车场建设布局合理,便民可及。
随着工作有序推进,今年3月,位于丁家街道的丁健路侧,占地面积约5100平方米的小微停车场也顺利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这一片区基本上都是以前建的老房子,规划的停车位严重不足,再加上周边有学校、医院,上下学时期,道路堵得不得了。”家住丁家初级中学附近的郭大姐说,小微停车场的建设既缓解了停车难题,顺畅了交通秩序,又盘活了资源。
据介绍,像这样建在“四老”区域的小微停车场,我区今年共投用18处,新增停车泊位1492个,最大限度满足了市民停车需求。
增效提质园林绿化
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错落有致的绿植、肆意绽放的花朵、彰显方寸之美的“口袋公园”……虽已进入秋季,漫步于街头、公园或道路两侧,一道道绿意仍旧随处可见,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近年来,区城市管理局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不断推进园林绿化补缺提质。
优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模式,对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整体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城市管理局采取“自主+外包”双管齐下的方式,扎实做好补栽补植、病虫害防治、节点景观营造、除草保洁等,积极搭建智慧园林信息系统,切实提升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筑牢城市绿色基底,还得做好“补”字功课。为丰富城区景观,区城市管理局充分利用城区边角地、荒坡地、高压廊道下空地、老城区拆迁地等,“见缝插绿”建设贴近市民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市民休闲广场。而针对城市“留白”处和公园空地,该局则打造了城市“微客厅”“微景观”54处,并在公园绿地和重要景观节点,因地制宜增加休闲桌椅、健身器材2400余套,安放文化景观石3000余座,点亮了群众的“小确幸”。
“不止于此,我们还着力将城市园林绿化由‘平面’推向‘立体’,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化空间层次。”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一方面不断引导居民开展阳台、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一方面在全区推进“坡、坎、崖”立体绿化建设,对城区和各建制镇重要山脊线上已有建筑、城市坡地、堡坎、挡墙、高切坡和自然山体崖壁等“秃斑”进行景观绿化治理。
城市绿意更浓,市民生活更美。目前,全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05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32%,城市植物品种超过3000种,坡坎崖绿化达到45.28万平方米。市民15分钟通勤半径可达公园广场,形成了“综合性公园+主题公园+小微型社区公园+休闲广场”的公园体系。
深化公厕革命
构筑劳动者港湾
“我几乎每天来跳广场舞都会进去一趟,最近发现里面更加干净卫生了,设施配套也更加人性化了,特别方便我们健身锻炼的群众。”位于彩虹桥旁的公厕经过升级改造后,内外环境令人眼前一亮,这让刚从厕所出来的李女士不由得称赞。
小厕所关乎大民生。为给市民提供洁净舒适的如厕环境,区城市管理局扎实推进“公厕革命”,通过开展“城管+社区”圆桌会议、“马路办公”等方式,积极收集城区居民意见。
针对居民代表反映的普遍建议和意见,该局联合各街道、社区相关负责人,对现场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科学合理选址,最终在青杠街道清明安置区、永嘉大道金剑路口、两山丽苑等地新建公厕5座,在绿岛新城、北门社区、璧泉中学等地改造公厕5座。
“新建公厕选址落地在人流量大、群众急需的地方,改造公厕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其主要是对老旧公厕的室内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区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新建和改造的过程中,还不断提升建设标准、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以“高标准”“高颜值”“精管理”换得市民舒心。
新建公厕、改造公厕的同时,今年以来,区城市管理局还在杨家坡花市、两山丽苑等地建设了5个劳动者港湾示范点,更好地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临时休息的服务场所。
“桌椅、饮水机、微波炉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备设施应有尽有,干完活,既可以在这里热饭,还能歇下脚,挺不错的。”坐在劳动者港湾内的椅子上,环卫工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总编辑:韩 霄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凡璧山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