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返乡隔离大学生,吃饭像打仗

滚君 摇滚客 2023-01-23
今日BGM,《非核家园进行曲》,交工乐



最近陆续放开的大环境下,却有个很火的话题叫“大学生返乡隔离日记”。


某些地区的大学生回家,踏入家门前还得先隔离。


比如这个@努力的小杨 博主发的回村7天隔离视频。


他住在堆满杂物的老房子里,全部身家就靠一个弱不禁风的铁丝网门防护了。


第一天防护意识极强的奶奶送吃的,远远隔着5米远,小心放在了保温的泡沫箱上,真正的无接触取餐。


荒野求生第二天之老妈送餐记,馍馍是放在旧鞋盒里,用小棍隔着2米推过来的;


第三天因为天气太冷,大学生被罢免了送饭权,只能自己解决温饱问题;




到了第四天大学生严重怀疑自己是充话费送的,因为这次的饭碗形状,太像农村的大粪勺


连评论区的网友都看不过去了“我大姨喂她家藏獒就是这样的”;




前不久刚写了封校大学生被憋的做纸狗,没想到第一批返乡隔离的大学生过的还不如“狗”。


第五天老妈已经彻底失去耐心,不仅拖到下午三点才送午饭,还是冷水+面条。咋说呢,连网友家的狗吃面条还带点卤子呢...


所以第六天大学生的心态已经彻底躺平,不再纠结餐具卫生问题,只要能吃上饭就行。



第7天终于隔离结束,在接受全身酒精消毒、并且抗原检测阴性后,大学生终于获准进入大屋。


但网友对消杀水平并不满意,“阿姨还是没有经验,我看网上都是那种喷农药的大桶”。


只能说为了避免感染,各路大学生家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从大学生踏出高铁站开始,眼前穿着防护服、背着消毒桶正对行李一通狂喷的并不是“大白”,而是准备接大学生返乡的家长;




为了“无接触接人”,有家长开车去接,回来车里还是空的。原来刚接到的大学生正在寒风中亲自驾驶三轮敞篷电动车;


刚到家,再为贯彻村支部“闭环管理”的要求,大学生们直接入住新准备的“居家隔离点”。


而好戏,才刚刚开场。


先从居住环境看,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为啥“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有人被隔离在空猪圈,两间猪栏上搭个床板,只要夜里不翻身问题不大。


这家有两兄弟,贴心的母亲为了避免互相传染准备了两间空猪圈,一人一圈,安全健康。




猪圈都有了,羊圈也少不了。


干净的床铺尽头,是几只眼神纯净的羊。它们还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窝棚要分一半给人类,但人类已经打好了自己的算盘,夜里冷就搂着羊。


最让人遭不住的是这位住鸽笼的女大学生。因为自从她住进来家人就没给鸽子喂过食,导致鸽子们情绪很大,为了防止激起民愤大学生早起第一件事先得把鸽子们的胃给填饱了。


比“人畜混居”,居住质量再高点的是“古宅冒险”系列。


如果只是没人住的旧房子还好,最怕是那种中式恐怖的老房子。


最具中风古韵的是这家,直接在露天菜地的草垛里隔离。坏消息是被隔离了,好消息是白菜管够。也是颇有魏晋人士寄情山水之间的野趣了。



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


我本来还想看看大家都吃啥,说不定还能总结一篇“中国各地饮食大全”。最后发现大家吃的差不多,倒是“送饭”这件事激发了群众的无限想象力。


最方便的是独门独院隔离的,直接到点送饭就行。但大学生们必须得讨好送饭者,但悖论是不管有多讨好,最后都会沦落“旺财”的待遇。




吃饭条件再艰难点的是大门都出不去的。农村大门都高,门口封条一贴苍蝇都飞不进来。不过这可挡不住具有地道战作战经验的广大基层群众。


所谓“上天入地”大法,先说这“入地”,看见地上垫的这几块砖了吗?这可不是普通的砖,稍微移动便露一小口,从这口内把饭菜送进去,送完再悄无声息把砖头填好。


唯一缺点是得从狗嘴抢食,毕竟在小狗眼里放地上的都是它能吃的。




再说“上天”,在墙上靠个梯子从墙角送饭是最没想象力的。


必须善用工具,关键时刻废弃的自来水管可派上了大用场;

只要大力出奇迹,带不带包装都能往2楼楼顶扔。




但这些仍然不能解决一个最重要的效率问题,于是“杠杆原理”被派上用场。只需一根麻绳、一个桶,一次送饭解决三餐问题。


这个被隔离在家的大学生父亲更是发挥了农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宣布从此不用家人送饭。因为隔离的院子里有菜园,轻松实现食物自由。


大学生隔离的笑话看到这儿,是否觉得有点心酸呢?


我特地看了一下,都是最近的事,大部分也都隔离了7天、每天保证核酸阴性才获准回家。


可能这又会产生一种荒谬感,毕竟新闻铺天盖地都是“放开”,怎么同时又还在隔离呢?


这类视频刷多了我发现个共性:


一边是被隔离的大学生不当回事,一边是家人的过度防疫。


买个酒精壶喷全身是常事,农村的农药桶也被派上用场。


比如@姜同学呀 的奶奶,第一天送饭带紧口罩、隔着2米就要求“别开门”;


第二天直接带个摩托头盔,扔出来的碗也不敢碰,赶紧倒了了事;


第三天更是全副武装,不仅带着头盔,更是背上农药桶来了,恨不得连吃饭的碗也来个彻底消毒。


这个奶奶当然是爱孙子的,每次都是满满一大碗保准吃撑,怕营养不够还送了牛奶。(虽然奶已经过期2天,但在老人观念里这都没毒)


孙子闹别扭直接把碗扔出来,奶奶还特别强调“一人受罪,全家平安,你再忍忍”;


也不仅仅是老人,中年人同样怕死。手边没有酒精直接闷一口白酒消毒。虽然他这是无效消毒,因为近距离接触的那根棒子反而被带回家了。


这跟长棍才是隔离精髓,它有无数种变形。每一种都是为了贯彻“间隔2米远”的防疫宗旨。


只能说大家是真怕。现在社交网站上通常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希望赶紧“杨过”(阳过),一种是希望自己能是“郭襄”(一辈子没杨过)。




当一个东西能被玩成梗,说明它已经无法引起焦虑情绪。


可社交网站更多是年轻人在玩,在这些大学生们的返乡隔离日记中,我却感受到了更普遍、更基层的乡村对疫情的态度。


可能他们的记忆还停留在2年前疫情所造成的恐慌里、可能他们的信息闭塞并不能清楚明白新闻上整天在说的“奥密克戎”到底是啥?


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十分确信自己健康的身体能把它当成一场流感熬过去。


但看那个不仅要带口罩、还要带头盔的老奶奶来说,她的害怕有目共睹。


即使她怕成这样,仍坚持一天三餐给孙子送饭。


在玩梗“阳性”段子前,或许更该看到在人口结构空前复杂的中国社会中,还有一群沉默却恐惧的大多数。


他们因为客观原因造成的信息滞后,并不是他们应该担惊受怕的理由。


在把“是否阳过“当成自己的社交勋章前,或许更该做的是保证自己的健康别传染给家中老小;以及更加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疏解他们内心无法言喻的恐慌。






大陆 | 策划
大陆 | 撰文
大陆 | 排版
喜欢这篇文章的,点击下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