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企业并肩走入港交所的画面背后,虽振奋人心,但更多是对港股IPO复苏的期待。去年开始,香港IPO陷入低潮;今年上半年,依然平平无奇。据瑞恩RyanBen/港澳IPO上市数据统计,今年前七个月香港新上市公司共39家,募资206.26亿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382.06亿减少175.79亿或46.01%,新上市数量较上年同期少4家。上市公司数量跟募资规模“双减”,一方面是IPO平均募资规模减少,今年未出现募资10亿美元以上的超大规模IPO(2022年有1家);另一方面是今年7月份单月新上市数量同比去年16家减少10家。整体来看,前七个月1亿美元以上的IPO由去年12家减至今年的7家;募资在0.5-1亿美元之间的为9家;募资在0.2-0.5亿美元之间为9家;募资在0.2亿美元以下的为10家。IPO的认购情况方面,超额认购31家、占比88.6%,认购不足4家、占比11.4%。除募资规模缩减外,IPO低比例发行的现象也在持续,上半年,粉笔、北森控股、药师帮以0.95%、1.12%、2.5%发行比例位列最小前三。前七个月在香港交易所递交的134宗上市申请中,72宗为二次(至少递表两次以上)递表。而9月上市的七家企业无不例外位列“二表”,且除东软熙康、乐舱物流外,发行比例均在5%左右。据安永《中国内地跟香港IPO市场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内地企业在香港IPO中占比有所升高,进一步主导了香港IPO市场。不过据统计,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都没有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今年也还没有海外企业来港上市。同时,有近5成IPO以下限定价,仅有3%的新股以最高价发行。56%的新股破日首发,同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就拿今天来看,破发概率更是达到了66.6%。有一线投资人表示,上交、深交、北交、新交、港交里面,他把港交排最后,因为流动性差、PS/PE都低,并不算理想之地,后续还得看情况。另一投资人今年虽然迎来了被投企业港股IPO,但上市前也对破发做好了心理准备,并没有给予太高的预期。但即便如此,也不影响一些一级投资机构赚得盆满钵满。5月“办公云第一股”易点云IPO,背后资方洪泰基金、顺为资本、经纬中国分别以账面回报约3.02倍、5.86倍及3.26倍,赚近1.57亿元、4.86亿元和5.45亿元,合计近12亿。再到9月宜明昂科上市,张科领弋按照市值73亿元计算,持股11.34%,减去最初投资的2500万元“净赚”8亿元。虽然数量规模“双减”、加之“丐版IPO”频发,以及破发比例的提升,港股IPO上半年过得一般,但一场“自救”也在默默进行,且已经表现出了波动。2月17日和2月24日,《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陆续发布,在3月31日实施。备案新规实施后,H股上市取消了“小路条”,改为提交A1后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备案。红筹上市则新增了提交A1后向中国证监会备案这一要求。3月24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了香港的上市框架。联交所听取市场意见,实施的规定在市值和研发开支比例门槛都做了下调,这就为广泛的发展历程短、规模较小,以及很多还在研发以将其产品或服务商业化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6月19日,港交所在港股市场正式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模式”,更是代表着,投资者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购买港股。诸多利好政策下,冲向港交所也成为了不少企业的选择。仅6月份最后一周港股递表26家,单是2023年6月30日就有13家,涵盖了医疗、人工智能、汽车、金融等多个领域。普华永道预测,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渐复苏。2023年将有大约10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的总资金将在1500亿港元至1700亿港元(约191亿美元至217亿美元)之间。看起来,沉寂半年后,三家同天敲锣或为港股下半年开个好头。(首图来源:官网截图)- END -